11.3电阻的测量课件 (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3电阻的测量课件 (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9-05 16:2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十一章
电路及其应用
11.3实验: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学习目标
1.
理解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学会使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测量长度。
2.
理解测量电阻率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学会测量导体的电阻率,并能进行误差分析。
3.
通过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量长度,测量电阻等过程,形成自觉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和谨慎操作习惯。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开启新探索】
电阻率是反映导体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思考一下,测量哪些物理量,就可以求出导体的电阻率?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质疑提升1】游标卡尺的原理和使用
1.长度是物理学中基本的物理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初中通常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结合刻度尺测量实例,回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和读数规则。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3.00
30.0
10.65
106.5
2.下面我们将要学习另外两种精度更高的长度测量工具,第一个是游标卡尺。阅读教材P62,观察游标卡尺的结构图,说明,游标卡尺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3.阅读课本P62,说明游标卡尺可更精确测量长度的原理?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利用主尺的最小分度与游标尺的最小分度的差值制成.不管游标尺上有多少个小等分刻度,它的刻度部分的总长度比主尺上的同样格数的小等分刻度少1
mm。
1cm=10mm,对应10小格
游标尺0-10,共9mm,也是对应10小格

1mm-0.9mm=0.1mm
这就是它精度的由来了

第一条刻度线:差0.1mm
第二条刻度线:差0.2mm
第一条刻度线对齐时,说明两量爪之间有0.1
mm的宽度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①先读主尺:
找到标尺零刻度的左边第一根主尺线:读得2.3cm。
为了方便计算统一换算为23mm。
0
10
游标尺
主尺
cm
3
2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0
10
游标尺
主尺
cm
3
2
②再读游标尺刻度:
找到标尺与主尺对齐的刻度线(0刻度除外)。
现在读得第七条对齐
,记为: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0
10
游标尺
主尺
cm
3
2
③把主尺读数与游标尺读数相加: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主尺读数(mm)+
被测物体长度
找到标尺零刻度的左边第一根主尺线。(单位mm)
找到游标尺与主尺对齐的刻度线(0刻度除外)。
游标卡尺读数方法:
=
游标尺格线对齐数
精确度(mm)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注:①游标卡尺不估读
②读主尺时,需读与游标尺0刻线左侧的整毫米数。
10分度
20分度
50分度
这个“10”叫做分度
注意:有时游标尺上标的并不刻线的条数。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有时游标尺上标的并不刻线的条数
50分度
20分度
分度值要看游标尺上的刻度的条数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常见的游标卡尺的游标尺上小等分刻度有10格的、20格的、50格的
游标尺刻度格数(分度)
游标尺
刻度总长度
每小格与1
mm的差值
精确度
(可准确到)
10
9
mm
0.1
mm
0.1
mm
20
19
mm
0.05
mm
0.05
mm
50
49
mm
0.02
mm
0.02
mm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旋钮
测微螺杆
固定刻度
测砧
锁紧装置
尺架
可动刻度
微调旋钮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质疑提升2】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和使用
1.阅读课本P64,观察螺旋测微器的结构,说明各部分分之间的关系?
(1)
测砧和

是固定在一起的。
(2)
测微螺杆和


是连在一起的,通过精密螺纹套在因定刻度上。
(3)
当测砧靠近物体时,由转动“旋钮”改为转动“微调旋钮”,当听到“喀喀”声时,
旋动
,使测微螺杆不能再转动,然后取下物体,正视刻度读数。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2.阅读课本P64,螺旋测微器测量的原理?精确度?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2)原理:可动刻度上的刻度为50等份。每旋转一周,螺杆前进或后退0.5
mm,所以可动刻度每转过一等份,螺杆前进或后退0.01
mm,则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
mm。
读数
①先读固定刻度:
找到固定刻度右边第一根主尺线(注意半刻度线有没有出来):现在有出来,读得6.5mm。
如果半刻度线没有出来那就是6.0mm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②再读可动刻度:
找到轴线与可动刻度对齐的地方,读数从下面起且要估读。
现在读得22.5。
记为:
22.5×0.01mm=0.225mm
③把固定刻度读数与可动刻度读数相加:
6.5mm+22.5×0.01mm=6.725mm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固定刻度读数(mm)+
被测物体长度
找到固定刻度最右侧刻度线(注意0.5刻度)(单位mm)
找到轴线与可动刻度对齐的地方,要估读。(从下面读起)
=
可动刻度读数×0.01mm
螺旋测微器读数方法: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注意:①以毫米为单位时,小数点后面要有三位有效数字,特别是最后一位估读数字为零时,不能省略。
②在读数时注意半毫米刻度线是否已露出。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长度l的测量:
刻度尺
横截面积S的测量:
测量金属的直径
利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
电阻R的测量:
伏安法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1.
实验原理:测量金属电阻率时,根据可知,需要测量金属丝的电阻R、长度l、横截面积s,那么通过什么仪器获得这三个物理量的大小?
【质疑提升3】金属丝电阻率的测量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1.
下面我们详细的了解以上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1)电阻的测量
① 如右图中电路,说明如何获取电阻大小?
② 实验中应测量一组电压、电流的数据,还是测量多组数据?为什么?
③ 为什么在电路中接入滑动电阻器?在电键闭合前,滑动电阻器的滑片应放在滑动电阻器的左端还是右端?
多组电压、电流值,减小求电阻R的偶然误差。
伏安法
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读取多组电压、电流值,通过U-I图像求得电阻R。
左端,此时电压表、电流表示数为零。
(2)
长度的测量    
① 测量金属丝的总长度,还是接入电路的有效长度?

测量一次,还是测量多次求平均值?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电阻丝有效长度的测量:用刻度尺测量电阻丝接入电路的有效长度L,反复测量多次,得到有效长度的平均值。在测量电阻丝的长度时,测的不是电阻丝总长度,而是接入电路的有效长度。
(3)
金属丝的直径
① 用什么测量工具测量?在同一位置测量,还是不同位置测量?
② 测量一次,还是测量多次求平均值?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量电阻丝的直径;在电阻丝的不同位置测量3次,求得直径的平均值。需要注意的是,用游标卡尺测量时,电阻丝应该置于外测量爪的平面处;用螺旋测微器测量,当接近电阻丝时,须转动微调旋钮。
将测得的R、L、d值代入
中计算出导体的电阻率。
数据处理: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3. 实验测量、计算,进行误差分析。思考,实验的哪些方面可能存在误差?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产生原因
减小方法
偶然
误差
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和长度出现误差
改换位置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电表读数出现误差
眼睛正视指针
通电电流过大或时间过长、致使金属丝发热,造成所测电阻较大
实验中应使电流不要过大,闭合开关后待稳定时尽快读数,然后断开开关
系统误差
电流表的外接使电压表分流造成误差
采用内阻很大的电压表
①先测直径,再连电路。然后在拉直的情况下,测量待测金属丝接入电路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反复测量三次,求其平均值.
②被测金属丝的电阻值较小,应采用电流表外接法。
③电流不宜太大(电流表用0~0.6
A量程),通电时间不宜太长,以免金属丝温度升高,导致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变大。
④求R是用图象(U?I图线)来求.采用图象法,在描点时,要尽量使各点间的距离拉大一些,连线时要尽可能地让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个别明显偏离较远的点可以不予考虑.
注意事项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
教学目标
1.游标卡尺及读数方法
2.螺旋测微器及读数方法
3.金属丝电阻率的测量
长度l的测量:
横截面积S的测量:
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测量直径
电阻R的测量:
刻度尺
伏安法
科学测量中的有效数字
估读的一般原则:
(1)最小刻度是1(包括0.1,0.01)的仪器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采用
估读,如刻度尺、电流表0.3A挡、电压表0-3V挡等。
(2)最小刻度是2(包括0.2,0.02)的仪器,误差出现在本位上,采用半刻度(
刻度)估读,读数时靠近某一刻度读此刻度值,靠近刻度中间读一半,即所谓的指针“靠边读边,靠中间读一半”。如电流表量程为0~0.6A,最小刻度为0.02A,误差出现在0.01A位,不能读到下一位。
(3)最小刻度是5(包括0.5,0.05)的仪器,误差出现在本位上,采用
估读,如电压表0~15V挡,最小刻度是0.5V,误差出现在0.1V位,不能读到下一位。
(4)游标卡尺不用估读到下一位。
11.3
导体电阻率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