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能力提升卷---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必修1(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能力提升卷---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必修1(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6 09:5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沙坪坝区·重庆南开中学)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1911年10月16日),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B.它的颁布意味着满清帝制最终结束
C.它与《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一致
D.它是根据《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结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时间
结构
1954年
序言
总纲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
序言
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徽、首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时间结构
3.(2021·广东汕头市·高二期末)图1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家印信“中华民国之玺”;图2为新中国成立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图2在设计思想及风格下与图1显著不同。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
A.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B.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坚持“另起炉灶”外交政策
D.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4.(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有学者指出,在1916—1928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北京政府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础上进行工作。虽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缔造者打算把主要权力给予内阁,但它含混不清,足以助长总统、总理和议会之间的不断争执。该学者认为
A.临时约法一直发挥宪法作用
B.临时约法影响北京政府运作
C.北京政府严格执行临时约法
D.北京政府致力于推行三权分立
5.(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据统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有无产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工农业劳动模范,武装部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这表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A.得到全体人民支持
B.建立在全国普选基础上
C.参加代表来源广泛
D.奠定民主政治建设基础
6.(2021·广东茂名市·高二期末)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一制度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
A.体现了选举民主的优越性
B.有利于凝聚建设国家的共识
C.完善了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D.确保了法律建设的顺利进行
7.(2021·河南南阳市·高二月考)1952年6月20日,仅仅用了75天,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的大型水利工程一荆江分洪工程就宣告竣工。1954年,面对长江的一场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泄洪,为保卫荆江大堤、保卫武汉市做出了重大贡献。这表明当时中国
A.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B.三大改造顺利进行
C.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D.“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8.(2021·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二月考)新中国成立前后,新解放的地区建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简称军管会),负责肃清残敌,维护社会秩序,接管一切公共机关、产业与物资、迅速组织恢复生产等工作。到1953年底,军管会召开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使人民参政议政。据此可知,这一做法
A.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B.开启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全新阶段
C.为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创造了条件
D.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9.(2021·全国)在2021年3月的中美高峰论坛中,杨洁篪回应美国“与众不同”的开场白:“美国没有资格对中国居高临下讲话,中国人不吃那一套。”七十多年前,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对七十多年前这次会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通过了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B.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
D.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0.(2021·全国高二课前预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所述反映的是我国哪一政治制度?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1.(2016·安徽高三一模)“公民”一词,在20世纪初便开始在中国得到运用,随后便广泛地出现在各种出版物上,各种新式人物都会引用这个词语来作政治表达……不过,从这些实例来看,其使用者主要仍是政客,其他人士使用率并不高。这直接反映了
A.当时政治权力斗争激烈
B.公民政治在清末民初发达
C.民众的政治参与意愿强烈
D.公民政治取得实质性进展
12.(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1912年2月,荷属泗水等地华侨举行庆祝中华民国成立大典,却遭到荷兰殖民当局横暴干涉,撕毁中华民国国旗,开枪打死华侨三人,千余人被捕。华侨纷纷致电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求救。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合作,与荷兰当局严正交涉,取得了事件的尽快解决,维护了华侨的人身安全。这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
A.力争国权开辟外交新局面
B.催生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C.外交理想与现实矛盾交织
D.为寻求支持遵守国际惯例
13.(2021·陕西高三二模)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所作歌曲《选村长》歌词中说:“今天要选一个好村长,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不选那些滑头鬼,不选那些白脸黑心狼。”这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
A.重视丰富民众文娱生活
B.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明显
C.关注民众民主意识提升
D.统一战线工作有所收缩
14.(2021·浙江高三其他模拟)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
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
15.(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该规定
A.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形势的需要
B.体现了中共探索民主政治的尝试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极大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
16.(2021·湖南衡阳市八中高三月考)1912年民国成立后,唐群英、张昭汉、沈佩贞等60余人以中华民国女界代表的名义,上书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提出将女子参政权写入宪法。议案被否决后,女界中激进分子于3月19日以“武装的状态”闯入参议院的议事厅。因有众多警卫把守,求见议长未果,遂将议院会场门窗玻璃击破,并将欲阻止其行动的一个警卫兵踢倒在地,唐群英等坚持几个小时才散去。这表明
A.辛亥革命后女性参政意识深入人心
B.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C.民国初期民主法治成为社会共识
D.社会革命与女权革命同步交织进行
17.(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三模)抗战后期,一批先进的史学家注重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如1945年郭沫若在(抗战中国史学研究》中说:“旧的封建生产方式早已完全过时,而且危害着现代社会。……国应当现代化、工业化。”这些史学家旨在
A.从历史中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
B.尝试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问题
C.说明历史研究应尊重客观史实
D.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制造舆论
18.(2021·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高三月考)下表节选自《枣庄市志·大事记1950—1985》,这反映了
1950年4月14日
怿县召开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由推举或各民主党派自行选派)
1951年5月16日
怿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4年7月7日
怿县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A.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B.五四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C.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
D.统一战线组织进入新阶段
19.(2021·甘肃白银市·高三开学考试)进入21世纪,西方的“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都显示出制度弊端。在2017年世界政党大会上,多国领导人普遍表示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国政党的成功经验对于他们领导自己的政党和促进本国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见
A.中国政党制度能纾解人类政党难题
B.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得到西方国家认同
C.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较大
D.国际社会均在效仿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2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79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的《在国务院各部委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安排党外人士担任领导职务的报告》强调,要克服清一色思想,切实安排好党外人士的工作,并和他们真诚合作,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该报告反映了我国
A.政治领域的拨乱反正工作完成
B.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C.民主党派成为执政党的一部分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为了打倒势力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同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掀起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在土地革命时期,党紧紧依靠农民这个革命主要同盟军,建立和巩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之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新的政治主张。西安事变,特别是全国抗战的爆发,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新高潮。
——据中共中央统战部编著《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整理
材料二
时间
重要事件
1945年8月—10月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时机,广泛地与国民党上层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各界人士接触,争取了许多朋友,大大加强了人民民主力量。
194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提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
1948年4月
中国共产党发布纪念五—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口号得到他们的拥护和响应,形成了—场"新政协运动"。
1949年3月
中共中央举行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据中共中央统战部编著《统一战线知识手册》整理
材料三
中国无产阶级要推翻强大而又凶恶的敌人,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个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期就深刻阐明了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28年的民主革命历史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据王德华、侯远长主编《中国统战论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别写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两次合作时统一战线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这两条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充分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重要的组织形式。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的主要历程,结合所学,简要列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22.(2021·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是一国政治文明水平的显著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其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持与发展,而且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古典大一统正是在中国发展的路径依赖和人民的选择之下,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融合,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韩向臣、李龙《政治制度与政治文明:现代中国的新大一统模式》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法司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等自由……”可得出《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体现了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
,这与《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原则是相一致的,C项正确;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是1912年1月1
日,排除A项;满清帝制最终结束是清帝退位,排除B项;《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制定的,排除D项。故选C。
2.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顺序的调整,体现了我国法制的演变过程,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D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首次提出,排除A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是1954年宪法的规定,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无法体现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
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之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对比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信更加强调的是人民的权力,说明的是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A项正确;材料与民主统一战线无关,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文化的发展情况,CD项排除。故选A。
4.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临时约法》对于政府的职权分配不够明确,导致政府部门之间不断争执,降低了政府运作效率,故排除B项;《临时约法》对1916—1928年北京政府的运作有影响,但不是一直发挥作用,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严格执行,排除C项;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立,材料只涉及行政权和司法权,且二者并未明确分权,排除D项。
5.C
【详解】
由材料可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无产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各行各业的模范代表人物等,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体现了代表来源的广泛性,故选C项;得到全体人民支持,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建立在全国普选基础上,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奠定民主政治建设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6.B
【详解】
从材料看,这一制度“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建立新中国”等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制度属于政协制度,这有利于凝聚建设国家的共识,故B项正确;A项“选举民主”不符合政协制度“协商民主”的突出特征,故A项错误;C项“乡村社会”的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错误;D项“法律建设”说法与政协的职能不符,故D项错误。
7.A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除长江的洪涝灾害,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中,1952年仅用了75天,就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的大型水利工程一荆江分洪工程,并且在1954年的长江大洪水中,三次开闸泄洪,为保卫荆江大堤、保卫武汉市做出了重大贡献,这表明新中国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故A项正确;材料与三大改造无关
,故B项错误;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这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8.A
【详解】
军管会召开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使人民参政议政,这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A正确;1954年宪法颁布开启了人民民主专政新阶段,B排除;C与题干时间1953年不符,排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间是在1956年开始的,排除D。
9.A
【详解】
据所学可知,在1949年的新政协会议中举行的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庄严的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次政协会议上通过了新中国的建国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故A正确;1954年9月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错误;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而不是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C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D错误。
10.B
【详解】
根据“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可知这一制度与选举制度有关,我国的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选B;ACD都不是保证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选举制度,排除。
11.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公民”一词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主要使用者是政客,其他人士很少使用,这一现象说明“公民”一词只是政客用来政治表达的工具,政客们借此来争取民众的支持,反映出当时政治权力斗争激励,A项正确;“公民”一词使用者主要是政客,其他人是使用率不高,说明公民政治不发达,排除B项;“公民”一词使用者主要是政客,其他人是使用率不高,说明民众参与政治意愿不强烈,排除C项;“公民”一词使用者主要是政客,其他人是使用率不高,说明公民政治进展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
据材料信息可知,该事件集中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为维护国家权力和开辟外交新局面而做出不懈的努力,故A项正确;该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维护海外侨民利益,体现了捍卫国家主权、保障人民权利的决心,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产生是无法反映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中国与荷兰双方外交谈判过程,只呈现了最终结果,无法说明外交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交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南京临时政府遵守国家惯例,故D项错误。
13.C
【详解】
根据材料“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能吃苦能耐劳,又积极又坚强,抗日工作积极干,不分男和女,只要热心肠”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晋察冀根据地对村长选举工作的宣传,用好村长的标准对民众加以引导,说明晋察冀根据地注重加强民众民主教育,C正确;选村长不属于文娱生活范畴,排除A;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明显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不符合题意,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统一战线思想更多体现在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来抗日,而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晋察冀根据地对民众民主教育的注重,没有体现统一战线思想,D排除。
14.A
【详解】
从材料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的出身来看,说明的是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第一届政协未确立政治协商会议制度,D排除。故选A。
15.B
【详解】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中共政权,边区政府设置参议院选举条例中的规定,“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是中共对民主政治的一种尝试,B正确;当时处于抗战时期,排除A;陕甘宁边区成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之后,排除C;规定实施之后才能起到提高民众政治觉悟的作用,排除D。
16.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女子参政权历经波折,但还是未果,这体现出中国近代宪政道路的曲折与艰难,B正确;深入人心不能体现,排除A;共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与材料的主旨,排除C;“同步”表述错误,排除D。
17.D
【详解】
历史研究服务于社会现实,抗战后期一批史学家注重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和历史发展趋势,从历史中寻找依据,符合当时抗战即将取得胜利,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制造社会舆论的需要。故选D;A选项“从历史中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目的,排除;BC项都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
18.C
【详解】
1950年到1954年间,山东枣庄怿县在选举、选派代表,连续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基础上,召开县人民代表大会,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创造了条件,反映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推进,C项正确;各界代表大会并不是基层民主制度,A项错误;五四宪法是在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上才制定出来的,材料不能说明五四宪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B项错误;统一战线组织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是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D项错误。
19.A
【详解】
面对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上的认同度和赞誉度不断提升,这说明中国的多党合作制能为破解多党政治顽疾和解决人类政治制度与政党建设难题提供优选方案,能推动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故选A项;材料中的多国并不表明其就是西方国家,故排除B项;中国在积极争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并非话语权较大,故排除C项;D项夸大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影响,故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
据题意可知,中共中央主张同党外人士真诚合作,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要杜绝清一色思想,说明我国的民主协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到新阶段,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协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而非拨乱反正,排除A;民主党派是我国的参政党,不是执政党的一部分,政协的职能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D。
21.(1)名称: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2-192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出现第一次高潮,却被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残酷镇压,工人运动遭受严重挫折(或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力量薄弱,需要革命同盟军一起推进革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主要历程:重庆谈判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大大增强了人民民主的力量;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推进和不断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政治纲领和口号,极大地促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新政协的召开,新政协会议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主要内容:对各项会议报告和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举措: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确定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1954年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1956年,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倡导“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文革”结束后重新召开各级人大政协会议,与民主党派倡导“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历史作用: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战胜敌人的法宝;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能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祖国统一而共同奋斗。
【详解】
(1)名称:据材料一“为了打倒势力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同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掀起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可知,第一次合作时统一战线的名称是革命统一战线;据材料一“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之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新的政治主张。西安事变,特别是全国抗战的爆发,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新高潮”可知,第二次合作时统一战线的名称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据材料一“为了打倒势力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同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结合所学知识,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强大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力量较为薄弱的角度分析必要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据材料一“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之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新的政治主张。西安事变,特别是全国抗战的爆发,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新高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角度分析必要性。
(2)主要历程:根据材料二时间节点以及重要事件进行简要概括即可。据材料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时机,广泛地与国民党上层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各界人士接触,争取了许多朋友,大大加强了人民民主力量”概括得出重庆谈判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大大增强了人民民主的力量;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提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纲领”、“中国共产党发布纪念五—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口号得到他们的拥护和响应,形成了一场‘新政协运动’”以及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推进和不断胜利,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政治纲领和口号,极大地促进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据材料二“中共中央举行七届二中全会,会议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概括得出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新政协的召开,新政协会议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主要内容:依据课本知识简要回答即可。如:对各项会议报告和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举措:由题干关键信息“统一战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即可。作用:综合上述材料,据材料一“为了打倒势力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同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合作,掀起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当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之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瓦窑堡会议上提出新的政治主张。西安事变,特别是全国抗战的爆发,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新高潮”,材料三“中国无产阶级要推翻强大而又凶恶的敌人,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个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起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战胜敌人的法宝;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胜利;能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祖国统一而共同奋斗等角度概括其作用。
22.示例一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促进了国家新大一统模式的确立。
论述: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结论: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形成了新的大一统模式。
示例二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持与发展。
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
论述:首先根据题目要求,通过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如依据材料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持与发展,而且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古典大一统正是在中国发展的路径依赖和人民的选择之下,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融合,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可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促进了国家新大一统模式的确立”等观点;然后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综合材料信息,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制度”等,对个人观点加以论述,解题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