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B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B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5 16:5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习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搓捻(niǎn)
企盼(qǐ)
截然不同(jié)
B.恍然(huǎng)
惭愧(kuì)
繁花似锦(jǐng)
C.觅食(mì)
譬如(pì)
花团锦簇(cù)
D.缤纷(bīn)
灵魂(hún)
小心翼翼(y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模模糊糊
疲惫不堪
小心翼翼
不求甚解
B.混为一谈
恍然大悟
花团绵簇
美不胜收
C.宽弘大量
独具慧眼
蛛丝马迹
一字不漏
D.整装待发
洗耳恭听
鸦雀无声
得意扬扬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示例:人不知而不愠
A.学而时习之
B.五十而知天命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
4.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菜畦 
 
宿儒 
 
倜傥 
 
敛 
 
脑髓 
 
桑葚 
 
斑蟊 
 
攒在一起 
 
秕谷 
 
拗 
 
盔甲 
 
锡箔 
 
人声鼎沸 
 
5.文学知识填空题: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 
 ,节选自 
 ,作者原名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2)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
6.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侮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
错字: 
 
改正: 
 
(2)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侵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错字: 
 
改正: 
 
(3)我觉得大地在一阵一阵地振动,像有什么沉重的东西掉到了地上,这振动由下而上地传到了我坐着的枝干上。
错字: 
 
改正: 
 
7.翻译下面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答: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答: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答: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
(5)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答:
8.围绕《再塑生命的人》一课,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本文叙述了沙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 
 
(2)莎莉文老师喜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 
 
(3)文中的“我”,是一个固执、任性的孩子,如果不是莎莉文老师的帮助,她永远不可能走出黑暗。 
 
二、阅读理解
9.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语》五则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②,损矣。”(《季氏》)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③.子曰:“女奚④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⑤?”(《述而》)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子贡曰:“君子之过⑥也,如日月之食⑦焉;过也,人皆见之;更⑧也,人皆仰⑨之。”(《子张》)
【注】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善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便佞(nìng):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③叶(shè)公:春秋时楚国的贵族,字子高,因当过楚国叶地令,故称叶公。对:回答。④奚(xī):为什么。⑤云尔:如此而已,尔,同“耳”。⑥过:过错,错误。⑦:食:同“蚀”。⑧更(gēng):改正。⑨仰:仰慕,敬仰。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损者三友(有害的)
B.后生可畏(敬畏)
C.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怎么)
D.如日月之食焉(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日月之食焉   B.君子之过也
C.更也,人皆仰之
D.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答:
②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答:
(4)用自己的话说说孔子对待交友的主张是什么。
答: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北京时代的“童乐”
①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童乐”,我们那时候,老北京的小孩儿就爱两样东西:一样是“拉洋片”,一样是“看小人书”。
②“拉洋片”我赶上了个尾巴。老北京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一段“拉洋片”的日子,记得是一毛钱一位,趴在洋片箱前一人一个镜头往里看,一人一边拉洋片一边唱戏里的解说词,其实就是以后的幻灯片,一个洋片大概有二十四到三十张,看完换人,想再看就得再交钱。当时一毛钱也花不起,常常看见前面的小孩儿,我们称之为“阔主”,看完以后一脸幸福,五官都溢满自豪,给我们“显摆”。回家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向爸爸妈妈要钱,要一毛钱,看“拉洋片”。
③我们看得比较多的是“小电影”。“练摊”的骑一辆自行车,车后架上绑一只木箱,打开木箱里面,有十几台类似现在照相机一样的“小电影机”,看一场小电影和看一个“拉洋片”一样,一毛钱看一次,一次只能一个人看。上面贴着片名,我们一般爱看打仗的,“练摊”的就拿起一个个长方木箱看看上面的片名,然后告诉你怎么看。小匣旁边有一个小把手,轻轻一摇,里面的画面就转换,和“拉洋片”一样,是一种小幻灯片,不同的是自己可以挑选,各看各的,但没声音,不能后倒,看完以后交给人家。“练摊”的有一种特别的钥匙,插进去倒着一摇,幻灯片又倒回来,重新再挣一毛钱。
④最热闹的是胡同口来了“小人书摊”。“练摊”的蹬一辆三轮板车,车上放两个大木条箱子,找块干净地方,铺上油布,把箱子里的“小人书”,就是连环画,拿出来摆上。小摊有几十本,大摊有上百本。练书摊的一不吆喝二不打傢伙,他像张网待雀的行家,不急不躁地坐在一旁等着。只要有一个孩子看见了,不用一炷香的功夫,全胡同的孩子都跟跑出来,围着书摊挑书。练书摊的人手中拿一长长的竹竿,像教室里先生拿的教鞭,你指哪本,他就用教鞭点哪本,你点头了,他就取过来,看一本连环画两分钱,人人都看得起,一毛钱就能看半天,挺过瘾的。
⑤“练摊”的主要是监看孩子们不能换着看,换着看他就赔了,也不能好几个孩子一块凑着看一本。这时候他就用教鞭指点着书示意你是“非法”的。我们当时主要是和“摊主”斗争。我们故意挤在一块看,一人拿两三本,各自看各自的,不违他的法,趁他稍稍不注意,就悄悄地把已经看过的偷偷地换了。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两分钱花成四分、六分了,我们都特自豪,特骄傲,觉得他那么大的一个人被我们小孩儿给蒙了。
⑥书摊真吸引人,他的“小人书”很多都是一套一套的,譬如《西游记》《岳飞传》,看完一本钱不够就又得找家长要,死缠活黏的,要不来一毛钱,两分钱总是能要来。那时候,我们最大的理想就是长大以后也去练书摊,拥有那么多“小人书”,那就连觉也不睡了,天天看“小人书”。
⑦想起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真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童乐。一代人的“黄金时代”有一代人的追求。
(1)老北京时代的“童乐”,文中主要介绍了哪些?试简要说明。
答:
(2)从文中你能读出孩子们具有怎样的个性?
答:
(3)试简要分析选文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4)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特色。
答:
(5)你记忆中的“童乐”是什么?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答:
三、综合性阅读
11.(2015?南京)你为初一新生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按要求填空。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_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_____;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_____.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④_____和⑤_____,令人回味无穷。
(1)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J.《范爱农》



(2)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短语。



四、写作
百草园的景色很美,想必你的家乡景色也一定很美,请用你的慧眼看家乡美景,用你的妙笔写家乡美景,可自选角度,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ACD.全部正确;
B.有误,“繁花似锦”的“锦”应读作“jǐn”。
故选: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2.
答案:
A.是正确的;
B.应为花团锦簇;
C.应为宽宏大量;
D.应为得意洋洋;
故选: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字形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地读、写,要特别注意形近字的写法。
3.
答案:例句中“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而表示转折关系。
A.不同,句意为: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而表示顺承关系。
B.不同,句意为: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表示修饰关系。
C.不同,句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而表示顺承关系。
D.相同,句意为: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而表示转折关系。
故选:D。
解析:本题考查对虚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结合句子的意思分析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和意思,从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
4.
答案:záo;qí;rú;tǎng;liǎn;suǐ;shèn;máo;cuán;bǐ;ǎo;kuī;bó;dǐng。
解析: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
5.
答案:(1)散文;《朝花夕拾》;周树人;《狂人日记》
(2)扫、露、支、撒、系、牵、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6.
答案:(1)“侮”改为“悔”;
(2)“侵”改为“浸”;
(3)“振”改为“震”。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熟记拼写规则,形似字,误读字、生僻字更要注意。要注意成语的固定搭配并根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7.
答案:(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
(2)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3)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5)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8.
答案:(1)√
(2)√
(3)×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莎莉文老师热爱海伦,对海伦的教育讲究方法艺术,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且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开启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情感。
9.
答案:(1)D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释义。
ABC.正确。
D.有误,句意为:就像是日食或月食。如,好像。
故选:D
答案:(2)D
解析:(2)本题考查“之”字的用法。例句中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A.助词,的。
B.助词,的。
C.代词,他。
D.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故选:D
答案:(3)①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②当过错发生的时候,人们都能看得见,当他改正了的时候,人们都敬仰他。
解析:(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于,向。对,回答。句意: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②重点词语:过,犯过错。更,改正。句意:当过错发生的时候,人们都能看得见,当他改正了的时候,人们都敬仰他。
答案:(4)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和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
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翻译文意可知,第一则主要讲的是交友问题,译文为: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从中可知孔子对于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不该交什么样的朋友的看法与观点。
【分析】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
(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说:“从道路上听来了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种道德作风来说是要不得的。”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他就值不得惧怕。”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是日食或月食,当过错发生的时候,人们都能看得见,当他改正了的时候,人们都敬仰他。”
10.
答案:(1)一样是“拉洋片”,一样是“看小人书”。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从文中第①段“我们那时候,老北京的小孩儿就爱两样东西:一样是'拉洋片',一样是'看小人书'。”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
答案:(2)孩子们好奇、天真、顽皮、机灵,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强烈。
解析:(2)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从文中“上面贴着片名,我们一般爱看打仗的”“一毛钱就能看半天,挺过瘾的。”可以看出孩子好奇,爱玩的特点;从文中“最热闹的是胡同口来了'小人书摊'.““全胡同的孩子都跟跑出来,围着书摊挑书。”可以看出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从文中“我们当时主要是和'摊主'斗争。我们故意挤在一块看,一人拿两三本,各自看各自的,不违他的法,趁他稍稍不注意,就悄悄地把已经看过的偷偷地换了。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两分钱花成四分、六分了,我们都特自豪,特骄傲,觉得他那么大的一个人被我们小孩儿给蒙了。”可以看出孩子聪明,调皮。
答案:(3)在结构上总领全文;在内容上点题立意,点明老北京时代的“童乐”。
解析:(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主要语段作用。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的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句子的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所处的位置,句子的内容的作用要联系原段落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用。细读第一段可知,本段文字点明了文章的题目,交代了写作内容,后文的“拉洋片”和“看小人书”两个情节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的。所以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答案:(4)采用口语,如“练摊”“特自豪,特骄傲,觉得他那么大的一个人被我们小孩儿给蒙了”等,充满京味。
解析:(4)本题考查文章语言的品味与分析。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从句式、用词、修辞等不同方面来分析。本文语言最大的特色是口语化,增添文章的通俗气息;同时文中还充满了““练摊”“特自豪,特骄傲,觉得他那么大的一个人被我们小孩儿给蒙了”等北京口语,使文章生动优美。
答案:(5)那天中午,六岁的我在爷爷的农场里玩,掏出口袋里的糖果边吃边欣赏着这田园风光。突然,我的目光转向了一位老爷爷,他正在埋着什么东西,我跑了过去,问道:“老爷爷,您在干什么呀?”老爷爷抬起头,慈祥的脸上洋溢着微笑,说:“小妹妹,我在种植啊!秋天以后会收获许多好吃的东西的!”我听后,灵机一动,回到家拿着我的玩具铲子跑到了农场里,在一个空地里挖着土,挖的差不多后,我掏出五颜六色的糖果,剥开糖纸,放到了挖好的土里,再轻轻地盖上土,还把糖纸埋在我能看得见的糖果旁边的土里。接着我用玩具铲子再挖土,再把剥开纸的糖果放了进去,盖好土,再做了一个糖纸记号。大功告成,我“种”了糖果后,得意洋洋地幻想着:“我以后不愁没糖吃喽!等到秋天我就有两棵糖果树,然后糖果不用买就可以天天吃喽!哈哈哈!”我连续几天都给它浇水施肥。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作答,提示:事件表述清楚,语言流畅即可。
11.
答案:(1)①A、F
②I、J③D、E
(2)示例:深沉的情感
理性的批判
解析:了解《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又名《旧事重提》。“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虽然《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读起来兴趣盎然,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中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等组成。《朝花夕拾》一书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深沉的情感和理性的批判。
写作:
示例:家乡的冬天非常美丽。每当秋天离去,阵阵的高山寒流便化作皑皑白雪,天女散花般地撒向辽阔的大地,座座山岭银装素裹,片片树林雪压枝头,这时你会真正体会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当红日升起的时候,这银白色的世界显得更加晶莹耀眼,寒雾缭绕,恰似白纱帷幔,又如袅袅炊烟。大地雪花纷飞,映入眼帘的只是无瑕的白,仿佛这是一个白玉雕成的世界。快乐的孩子们滚起了雪球,堆起了可爱的雪人,驾起冰车飞奔在平坦的冰面上。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