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丁香结》
教学目标:
会写“幽、薄”等11个字,会写“宅院、幽雅、衣襟”等18个词语。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难点: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了辽阔的大《草原》,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这节课再让我们跟随宗璞先生一起来赏丁香,板书课题《丁香结》,齐读。
2.交流作者资料。
(二)检查预习,解决字词。
1.读准字音。宅院
缀满
朦胧
幽雅
伏案
笨拙
芭蕉
妩媚
模糊
花蕾
花苞
衣襟
恍然
愁怨
斗室
着了水滴重点指导“薄”“参差”的读音。
2.学习生字。(1)你想提醒大家哪个字?(2)重点指导书写:幽、薄。薄:上下结构,右面的笔画要紧凑,比三点水稍长一些。幽:笔顺是先内后外,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竖折和竖。(3)学生练习书写,强调坐姿。(4)书写评价:写正确得一颗星,既正确又漂亮得两颗星。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课文围绕着“丁香”都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理清文章思路)课文的前半部分写的是丁香花,也就是“赏花”部分;后半部分写的是丁香结,也就是“悟花”部分,板书。
(四)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学习“赏花”部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1-3自然段,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看丁香花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在边上写写自己的感悟。
学生交流。重点点拨: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抓住了丁香花的姿态、颜色、形状让我们感受到了丁香花的小巧繁茂、灵动可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能够多加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丁香花的语句,谈出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学生交流。
重点点拨: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是下雪了吗?这“积雪”指的是什么?(白丁香)从哪儿看出来?这不由让老师想到了王安石的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作者写丁香与王安石写梅,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当作者从外面回来,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抓住“莹白、绿、红”感受色彩的美。从“一片莹白中透出参差的绿”还体会到什么?
(花团锦簇,花多叶少,丁香花开的特别茂盛。)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引导学生体会丁香花的小巧、繁茂,学习作者观察的细致。启发学生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它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4、有感情朗读。
学习“悟花”部分
1、快速浏览4-6自然段,看哪里是对丁香结的具体描写?哪里是作者的感悟?
学生交流具体描写丁香花的句子。出示丁香结和盘花扣图片比较,感悟其形似。
古人发明了丁香结,他们对丁香结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呢?出示书上“阅读链接”诗句,你发现了哪些表示情感的词?(愁、肠断)在古人眼中,丁香结就是惆怅的代表、是愁思的象征。作者由古人的愁思联想到细雨迷蒙中的丁香,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指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印象派的画,这些画给你什么感觉? 再看这个“渗”字,更是奇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由所读内容想开去,体会用用词的生动。 美读第四自然段,(音乐起)在细雨迷蒙中——(学生读)
3、丁香结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作者也是这样想的吗?她的态度是什么?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意思是什么?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怎样做?谁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交流。
小结:同学们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读懂了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是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们应该把它看做生活的一部分,用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积极解决问题,这样的人生才有滋有味。
4.宗璞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意,在她的散文中,那些傲然开放的丁香花、紫藤花、木槿花大都是平凡之物,她擅长以这些看似平凡而卑微的生命阐释深刻的人生感悟,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五)情感升华,动情结课。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宗璞先生开启了一段智慧与美的旅程,欣赏了丁香的美丽芬芳、灵动可爱,品味了语言的描写生动,感悟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可谓收获满满。
(六)布置作业。1、摘抄描写丁香的优美句段。
2、阅读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