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检测题--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选修4人教版(含解析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检测题--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选修4人教版(含解析版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6 15:2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又被抓住保守的一面,进而被“鬼化”。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
A.
仁者爱人
B.
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C.
克己复礼
D.
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3.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
A.
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
B.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C.
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
对现实社会不满,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4.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B.
孔子的主张不能助诸侯实现称霸梦想
C.
孔子设计的那套礼仪规范太过繁琐
D.
孔子试图混淆上下等级关系而遭拒
5.现在,我国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  )。
A.
“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B.
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C.
时代发展了仍须遵循一致的道德准则
D.
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予以肯定
6.柏拉图心中理想的国家,由三个等级的公民构成:统治者、武士、劳动者。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具有(  )
A.
自制之德
B.
勇敢之德
C.
智慧之德
D.
服从之德
7.“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下列各项中与该对联所写历史人物主张无关的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8.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9.哀公问政,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孔子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
A.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B.
民心的重要性
C.
人的才能的重要性
D.
教化的重要性
10.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
主张统治者要有五种道德规范,得到百姓信任,实施仁政
C.
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
主张教育“有教无类”
11.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  )
A.
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
B.
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
C.
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
D.
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12.孔子的学生冉有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这反映出孔子在教育上主张(  )
A.
启发诱导
B.
循序渐进
C.
因材施教
D.
有教无类
13.杨绛在其著作《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

A.

B.

C.
中庸
D.
德治
14.下列主张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
A.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B.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15.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句话表明他和柏拉图之间存在分歧,他们在哲学方面的分歧主要在于(  )
A.
人是否要追求现实的幸福
B.
现实世界是否具有真实性
C.
是否要确定哲学的研究对象
D.
人是否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
16.孔子曰:“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  )
A.
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
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
学术思想不同
D.
谈论的问题不同
17.山东某地有一楹联:“仲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注:学校)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该楹联褒扬的是(  )
A.
黄帝
B.
孔子
C.
孟子
D.
荀子
18.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受邀到达西西里岛的叙拉古,这是他第一次到达该地。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最有可能是(  )
A.
传播其学术思想
B.
实现造就“哲学王”的理想
C.
进行僭主政治实践
D.
建立哲学研究的稳固基地
19.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中指出:“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都是失败的政治家。”柏拉图和孔子成为“失败的政治家”的主要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  )
A.
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
B.
缺乏思辨性和系统性
C.
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治国实践中遭遇失败
20.“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这一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而知新
D.
三人行必有我师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亚里士多德有关治理国家的三段材料:
材料一 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利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中产人士组成的,在这样的城邦,立宪政体得到良好的发挥。在这里,中产者比其他两种人数量要多、力量要大,或者至少比其中任何一种要强,如果这样,中产者的介入就会改变平衡,并防止两个极端的任何一个占上风。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对当时希腊城邦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过犹不及”十分忧虑,比如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他认为“法律恰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类型分类的执行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政体类型和执政主体各是什么?其主张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亚里士多德在治国主张上有何进步?综合材料指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特征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材料二 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各做各的事情。——柏拉图
材料三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
材料四 法律一方面依靠说服,一方面依靠强制。如果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国家就会昌盛。——柏拉图
(1)材料一、二中孔子和柏拉图都描绘了一种社会,各有其特点,其共性是什么?
(2)材料三、四中孔子和柏拉图在国家治理上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有什么共同命运?为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
材料四 2007年9月28日上午,由山东省政府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和侨联联合主办的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大成殿举行。在祭孔大典上,将评选出的五句《论语》经典名句作为了北京奥运的礼仪用语。以下是参选的《论语》经典名句:
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句:“德不孤,必有邻”
第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第五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和结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对待儒家思想的什么态度?并指出持各自态度的目的。
(3)在材料四的《论语》经典名句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北京奥运礼仪用语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4)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经起伏,请你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
24.阅读下列材料: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请回答:
(1)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主要依据什么资料?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
——《论语》
材料二
城邦的公民显然彼此是兄弟,但他们的构成和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城邦中的职责和地位也不同。神用金子创造了具有统治能力的统治者,用银子创造了武士,即统治者的辅助者,用铜和铁创造了农夫和匠人。
——柏拉图《国家篇》
材料三
假如公正是少数人的意愿,就会出现暴君,假如公正是以数目取胜的多数人的意愿,他们就会行施不公,没收少数富人的财产……人们应该选取中庸,既不过度,也不无及。
——《亚里士多德全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人思想差异的原因。
(3)我们对他们的思想应该如何评价?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要求正确理解孔子思想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其中“克己复礼”的思想要求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实质是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的斗争,带有保守性。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德”和“教化”的信息,材料意思是指对丧祭之礼的重视及其对民风民德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倡以德治民,正身律已。
3.【答案】D
【解析】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试图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则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构建有序理想国家的主张,所以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故D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用的原因,是因为其与春秋战国时期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潮流相悖,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A、D两项的表述错误,C项与题干的表述不符。儒家思想在我国流传了两千多年,在新时期,提倡“以德治国”主要是吸取儒家思想的优良传统。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再认与再现能力。A项与劳动者有关;B项属于武士;C项是对统治者的要求;D项不属于任何一个等级。
7.【答案】D
【解析】解题时注意逆向思维。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可判断描述的人物应该是孔子。A、B、C三项都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可排除。D项是老子的名言,与孔子主张无关,符合题意。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德”和“教化”的信息,材料意思是指对丧祭之礼的重视及其对民风民德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倡以德治民,正身律已。
9.【答案】A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理解孔子所述的含义。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他强调选择执政者的标准是看他自身的修养,自身的修养以道德为标准,这个道德标准就是“仁”。由此可知孔子重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故选A。
10.【答案】B
【解析】孔子强调“王者于天下”的前提是实行“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拥护,故B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柏拉图认为社会存在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制定了法律,这些法律是针对问题而设立的,却让那些没有问题的哲学家也遵守。这表明了柏拉图对现实不合理的政治的不满,故C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孔子针对弟子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表现,故选C项。
能力提升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能力。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是西周等级制度。“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的是行为与身份等级相符,符合周礼的规定。
14.【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A项是儒家思想,正确;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墨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
15.【答案】B
【解析】哲学方面的主要分歧关键是“唯物”与“唯心”的区别。柏拉图是古代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亚里士多德则“接近了唯物主义”,其主要分歧就是体现在承认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16.【答案】B
【解析】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他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以德治民,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代表了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正因为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其思想主张也就不同。
17.【答案】B
【解析】由“删订六经”“杏坛”可知,符合孔子的言行。
18.【答案】B
【解析】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家就是理想国。据所学可知,柏拉图第一次游历叙拉古时结识了其统治者阿启泰,并在他身上找到了“哲学王”的雏形。故本题选B项。
19.【答案】A
【解析】春秋晚期,诸侯争霸,攻伐不断,诸侯国君如果不想亡国而想要征服他国,必须实行强硬政策消除异议,强化对人民的统治,增加赋税,扩充军事,孔子在这种背景下宣扬王道和以德治民显然不合时宜;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在智者学派的影响下过度泛滥,迎合了普通民众,此时柏拉图强调理性和精英治国,同样不合时宜,故A项正确。
20.【答案】B
【解析】不论出身贵贱,不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符合有教无类的含义,故选B。
21.【答案】(1)标准: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
(2)共和政体(“立宪”政体);中产阶级。目的:既防止专制,又要避免民主泛滥。
(3)主张:依法治国。特征:中庸之道。
【解析】
22.【答案】 (1)都主张建立一种合理、有序和稳定的社会。
(2)孔子:以仁、德治理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柏拉图:依法治理国家,靠法治来维持一切。
(3)政治思想都不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原因:他们的政治思想都不符合当时政治实际需要。
【解析】 第(1)题,要理解材料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结合材料“为政以德”可知,孔子强调德治,而材料“如果所有人都遵守法律,国家就会昌盛”则说明柏拉图强调依法治国。第(3)题,结合二人的活动回答。二人的主张不合时宜,不为统治者所接受。
23.【答案】(1)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结果: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原因:孔子的思想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
(2)态度:材料二独尊儒术;材料三批判孔教。目的:材料二:使儒学发扬光大;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材料三:冲破封建纲常礼教的束缚,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实行民主政治。
(3)第四句。原因: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
(4)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自身因素。
【解析】本题围绕孔子及其思想在古代和近现代的命运起伏为主题展开,注意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并和教材知识有机结合回答问题。
24.【答案】(1)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
(2)“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3)孔子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身份地位和思想主张,以及其思想主张的现实意义。综合主要根据所学知识全面回答。
25.【答案】(1)孔子:以德治国,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柏拉图:国家按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公正是在多数人和少数人的意愿之间实现中庸。
(2)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个人的学识和经历。
(3)各位哲人的思想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有其合理的成分,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比较能力。第(1)题,应从材料中找出三人各自的政治思想。第(2)题,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其个人等方面分析。第(3)题,应从思想的时代性、对后世的积极性等角度简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