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题--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选修4人教版(含解析版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题--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选修4人教版(含解析版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6 15:22: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唐太宗自评:“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这段话体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是(  )
A.
“存百姓”
B.
知人善任
C.
济世安民
D.
轻刑薄赋
2.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这说明(  )
①康熙善于学习和创新 
②康熙尊重汉族文化传统 
③“尊孔”有利于巩固清朝统治 ④康熙注意加强民族团结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唐太宗把各地都督、刺史及其他重要官吏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其目的是(  )
A.
压抑士族,广辟才路
B.
加强考察,赏功罚罪
C.
精简机构,提高效能
D.
惟才是举,用人所长
4.康熙帝之所以剪除鳌拜集团和平定三藩之乱,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两种势力都(  )
A.
拥有较大的势力
B.
严重威胁皇权
C.
有称帝的野心
D.
不服从皇帝命令
5.下列对建立了“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千秋功业的秦始皇的评价,最为合适的是(  )
A.
从谏如流,知人善任
B.
缔造统一,创立新制
C.
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D.
述而不作,万世师表
6.《步辇图》描绘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B.
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C.
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
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7.“贞观之治”的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  )
A.
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B.
促进了民族融合
C.
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D.
有利于社会稳定
8.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A.
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
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
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
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
9.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写的是(  )
A.
秦孝公
B.
李世民
C.
嬴政
D.
成吉思汗
10.电视连续剧《贞观长歌》生动地刻画了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华景象。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
B.
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C.
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D.
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
11.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
B.
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C.
让庶族地主获得晋身仕途之道
D.
实行各民族和睦的政策
12.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贞观十六年,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导致唐太宗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
智力衰退又不愿虚心纳谏
B.
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约
C.
骄傲自大,不思进取
D.
国力强盛且无外部威胁
13.在陕西骊山有秦坑儒谷遗址,当时秦始皇“坑儒”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
A.
弘扬法家思想
B.
压制儒家文化
C.
巩固政治统一
D.
彰显皇帝威严
14.根据下图所反映的现象,说明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
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
B.
秦律是维护统治的保证
C.
皇权至高无上
D.
统治机构职责分明
15.“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此诗是对下图的反映,这首诗写在(  )
A.
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
平定“三藩叛乱”后
C.
收复雅克萨之后
D.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
16.康熙时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
A.
西方殖民者联合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B.
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C.
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
D.
维护祖国统一与反对外来侵略相结合
17.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A.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
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
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
颁布秦律
18.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
A.
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
攻占澎湖,迫使郑氏政权降清
C.
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
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19.秦在统一的过程中灭掉了六国,下列国家被秦灭亡的先后顺序应是(  )
①韩国 ②魏国 ③楚国 ④齐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④②
20.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
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
国家统一与安定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C.
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为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警震惧!
——唐太宗语(《贞观之治》)
材料二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富民”措施。
(2)材料二体现了“贞观之治”的哪些方面?
22.材料一 天下之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
——梁启超
材料二 假长此不获统一,岁岁交糜烂其民而战之,其惨状将伊于胡底!
——梁启超
材料三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天下之趋统一,势也”?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不获统一……惨状将伊于胡底”?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始皇成功统一中国的因素有哪些?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亲征,噶尔丹窜死,朔漠平。——《中国历代国家管理辞典》
材料二 五十二(1713年)癸巳春正月戊申,诏封后藏班禅胡土克图喇嘛为班禅额尔得尼。
——《清史稿·圣祖本纪》
材料三 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俄罗斯。——《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三十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与意义。
(2)根据材料三,康熙帝是如何认识尼布楚地区的地位的?这一事件的结果如何?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务农》
材料二 贞观九年,太宗谓征曰:“顷读周(北周)、齐(北齐)史,末代亡国之主,为恶多相类也。齐主(齐后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库,用之略尽,乃至关市无不税敛。朕常谓此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齐主是也。然天元(后周宣帝)、齐主,孰为优劣?”征对曰:“二主亡国虽同,其行则别。齐主懦弱,政出多门,国无纲纪,遂至亡灭。天元性凶而强,威福在己,亡国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论之,齐主为劣。”
——《贞观政要·辩兴亡》
材料三 (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唐太宗为巩固统治而强调什么?导致了什么结果?
(2)材料二告诉我们魏征对齐主灭亡原因的分析是“政出多门,国无纲纪”,太宗为避免重蹈覆辙,采取了哪些经济、政治措施?
(3)根据材料三,你认为唐太宗这种认识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相关?
25.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材料二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材料三 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帝范·崇俭篇》
(1)据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国家和农业的根本分别是什么?为不失国之本、农之本,他主要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意思是: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故B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康熙一生文治武功,注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重用汉臣,这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用儒家思想加强封建统治。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可知将名字和事迹写在屏风上就是为了在官员职位升降和赏罚时,有一个参考,故B项正确。
4.【答案】B
【解析】康熙帝采取的举措,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统治的基本制度,该制度的核心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严重威胁皇权是康熙帝剪除这两种势力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 只有B描述的是秦始皇,其他选项描述的依次是唐太宗、康煕帝、孔子。
6.【答案】A
【解析】结合史实进行判断。与吐蕃是和亲而不是册封和互派使者的方式,因此B、C两项错误;当时吐蕃不在唐朝的管辖范围之内,因此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A、B、D项均为“贞观之治”对社会的影响,但并不是其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排除。“贞观之治”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这是它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故C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关键信息:中国恐受其累。从康熙晚年的时间信息入手,结合中国在世界所处的地位来理解,A项正确;B、C、D项题干无法反映,排除。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C
【解析】A项中百姓富足安康不符合史实;B项夸大了唐太宗的个人作用;D项应为李世民的做法;C项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
11.【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心存百姓”的思想,认为国家想要长久必须心存百姓。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故选A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要结合唐太宗晚年的社会背景去思考,首先排除A、D本身表述有错误的两项,而C项符合他晚期“求治之心锐减而骄逸之心渐萌”的史实,但这只是表面原因,从唐太宗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的话来看体现了皇权至上的专制实质,故B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 秦统一后,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下令将这些儒生活埋,是为了用残酷的思想专制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14.【答案】C
【解析】秦朝的机构设置分工明确,秦律严苛并通行全国,这些都是为皇权服务的,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15.【答案】A
【解析】 从诗和图片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是:地点是天山及沙漠地区,发生了战事,皇帝亲征。据此判定是平定噶尔丹叛乱。
16.【答案】D
【解析】从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斗争的内容看,既有反对中华民族内部的极少数分裂势力的行为,也有反对外来侵略的行为。
17.【答案】A
【解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以及地方军衔制度,它的核心是皇帝制度中皇权至上,A正确;B、C、D都不是核心内容。
18.【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代巩固统一的措施。题干材料“大战于乌兰布通”可知应是巩固西北边境的措施。分析选项,A是西南;B是东南;C是西北;D是东北。所以应选C。
19.【答案】A
【解析】秦始皇灭掉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A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治世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非决定因素。
21.【答案】(1)“为君之道”:以民为本,以史为鉴。“富民”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2)吏治清明、社会和谐、治安良好、经济发展、物价低平。
【解析】
22.【答案】(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兼并,大诸侯国兼并小诸侯国,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的局面,实现了区域性统一。故“天下之趋统一,势也”。
(2)长期战乱使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经济遭受破坏。
(3)经过商鞅变法,秦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风气有较大改进,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解析】
23.【答案】 (1)措施: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噶尔丹叛乱,册封班禅。意义: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地位:尼布楚、雅克萨及黑龙江一带是中国的领土,不可侵犯。结果: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明确中俄东段边界。
【解析】
24.【答案】(1)强调发展农业和人君“简静”。唐太宗在位时,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经济措施: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发展经济。政治措施: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完善科举制;慎用刑法,加强中央集权。
(3)唐太宗亲眼看到农民战争亡隋的现实,深刻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解析】本题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注意与民休息,调整统治政策,最后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5.【答案】(1)根本: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
政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3)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以不失时为本”的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休养生息政策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维护统治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结合材料从唐太宗统治策略以及个人品质等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