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在对柏林的分区占领图(见下图)上,美占区是( )
A.
A
B.
B
C.
C
D.
D
2.下面对“冷战”政策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 )
A.
用联合资本主义国家的手段包围苏联
B.
用局部战争打击亲苏势力
C.
用非战争手段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D.
用经济手段援助西欧以反对苏联
3.学者胡鞍钢将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分为顶峰时代(1945~1955年)、强势时代(1955~1990年)、独霸时代(1990~2000年)以及衰落时代(2000年之后),对其确切的阐释是( )
A.
“顶峰”根植于先进经济体制
B.
“强势”表现为两极格局终结
C.
“独霸”反映出一超多强发展
D.
“衰落”意味着资本主义衰落
4.战后初期,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曾说:“(美国)今天正处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地位。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富的30%左右。而今天,美国则掌握了大约50%。”美国能够掌握世界财富50%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美国在战胜法西斯势力的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B.
战争给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C.
西欧各国在战争中普遍衰落
D.
美国通过战争建立了世界霸权
5.“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它( )
①由美国首先挑起 ②仅涉及军事领域 ③开始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④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
①是美苏实力势均力敌的产物 ②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 ③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④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7.“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是(
)
A.
极度紧张
B.
和平安宁
C.
地区冲突不断
D.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8.美苏两国二战后初期各自的对外战略( )
①都是全球进攻型 ②造成了两国全球战略矛盾的对立 ③都是以各自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 ④加剧了“冷战”局面的形成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③④
9.“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有(
)
①都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②都是大国主宰世界的产物;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④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
10.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
两极格局的形成
B.
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
C.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D.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1.下图是1947年的一幅漫画。斯大林正在防守的篮球写着“马歇尔计划”,球框上写着“欧洲复苏”。你认为这幅漫画应该是( )
A.
苏联的宣传画
B.
美国的一幅漫画
C.
真实的再现了斯大林的外交政策
D.
是美国外交政策的成功
12.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政治的主要特征。《新全球史》是这样论及冷战的:“尽管冷战是危险的,但是由超级大国间的意识形态斗争而引发的冷战在几乎五十年的时间里为这个世界做了定义。”关于这个被冷战“定义”的世界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极格局下相对稳定的世界
B.
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的世界
C.
两种社会制度相互融合的世界
D.
随时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危险的世界
13.下列对苏联二战后的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于在二战中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国际威望大大提高 ②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③军事力量庞大,但未打破美国核垄断地位 ④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 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济基础不够成熟 ④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5.美国之所以挑起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原因是( )
①美国视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其称霸计划的障碍
②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③二战后美苏两国对外战略矛盾对立 ④苏联采取霸权政策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6.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真实含义是( )
A.
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
B.
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
C.
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
D.
反对美苏冷战对峙
17.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之际,各大国开始谋划自己在战后世界中的位置。下列各项叙述最能符合当时美国领导人总体构想的是( )
A.
充当世界的领袖,主宰全世界
B.
主宰资本主义世界,控制西欧各国
C.
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D.
稳定资本主义秩序,遏制苏联扩张
18.下列关于“冷战”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
是美国的全球霸权政策
B.
不采取军事方面的政策措施
C.
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
D.
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与动荡
19.二战后初期,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初具雏形。该体系( )
①基本上按照美苏两国的意志建立 ②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③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以合作来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 ④打破传统的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这表明( )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大国 ②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首位 ③随着实力增强,美国扩张野心膨胀 ④美国要求确立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材料 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同样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氛,几乎每项协定都包含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例如讨论波兰的重建问题、对于蒙古独立和中国东北问题的处置都是背着当事国进行的,就此而论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共同之处。
——陈从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具有怎样的相同点?
22.材料 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如果你是材料中该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识读1945~1990年德国政治版图的变化情况:
请回答:
(1)简要指出图1、图2、图3所示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2)概括说明上述图片反映的趋势,并指出图3的实现方式。
(3)综合上述图片和问题,简要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欧洲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经有过一道修筑最为坚固但又最为短命的长城——这便是德国境内的“柏林墙”。柏林墙与朝鲜半岛上的“三八线”一样,均为“冷战”下的产物,又都为水泥所筑,可称得上是欧亚大陆上的两条“姊妹墙”。柏林墙是东德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日~13日夜间修筑。目的是制止东德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西德。原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两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1970年,虽然东西德之间关系有所改善,东德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逃向西方。到1980年,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
369千米。除筑墙外还严格限制西柏林与东德之间的人口流动。后根据东西德政府1971年12月20日签署的协议,限制略有放宽。1989年下半年,东欧各国政局剧变。民主德国在向德国西部移民浪潮的冲击下,于同年11月9日,将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促进了德国的统一。——《柏林墙》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柏林墙”修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柏林墙被推倒的影响。
25.材料一
图一反映出哪些历史现象?概述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指出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识别和记忆能力。A是英占区;B是法占区;C是苏占区;D是美占区。
2.【答案】C
【解析】“冷战”是相对于热战而言的,指的是除直接战争之外的其他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3.【答案】B
【解析】顶峰时代(1945~195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与先进经济体制无关,故A错误;强势时代(1955~1990年)就是美苏两极格局的时代,也表现为两极格局走向终结,故B正确;独霸时代(1990~2000年)表现为美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不是一超多强,故C错误;衰落时代(2000年之后)指的是美国的霸权逐渐相对衰落,并非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衰落,故D错误;综上所述分析,本题选B。
4.【答案】B
【解析】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遭到了沉重打击和严重削弱,唯独美国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战争中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其他为战争服务的经济部门,使其军事和经济力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5.【答案】D
【解析】“冷战”不仅涉及军事领域,还涉及经济、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将带②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6.【答案】D
【解析】标志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华约”的建立,故排除有③的选项。
7.【答案】D
【解析】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其主要特点是:缓和与动荡交织,和平与冲突共增。
8.【答案】D
【解析】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是防御型,故①错,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二战后初期”这一限制词。
9.【答案】B
【解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掠夺战争,而二战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①错误。两者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分割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②③正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着二战爆发瓦解,雅尔塔体系随着苏联解体而瓦解,④错误。
10.【答案】C
【解析】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格局趋势加强,世界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
11.【答案】B
【解析】二战后美国推行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力图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但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接受这一计划,所以这一计划只是在西欧国家实行,因此当时的斯大林不可能去接“球”。
12.【答案】C
【解析】冷战下两种社会制度主要是对立关系,可能彼此借鉴,但不会相互融合。
13.【答案】D
【解析】苏联国际威望提高是因为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故①错,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原子弹,打破美国核垄断,故③错。
14.【答案】C
【解析】③④从原因方面作了分析总结,②则上升为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①的结论是错误的,东欧剧变并不能说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在发展,其成就令世人瞩目。
15.【答案】C
【解析】美国试图称霸世界,把政治军事力量强大的苏联视为重大障碍。同时苏联也有扩张势力范围的意图,从而造成了美苏两国全球战略,即对外政策的对立。
16.【答案】A
【解析】东德视西方世界为“新法西斯”,在建造此墙时对外宣布的建造目的是“防范来自西方的干扰和破坏,阻止国内技术人才和劳动力外流”。因此得名。
17.【答案】A
【解析】随着战争的即将结束,当时的美国希望实现以美国为领袖的美、中、苏、英的合作,利用在战争中迅速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主宰战后世界。
18.【答案】B
【解析】“冷战”是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同时“冷战”也造成世界局势紧张与动荡。所以说B项不正确。
19.【答案】C
【解析】雅尔塔体系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从总体上说,该体系符合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②的叙述不正确。
20.【答案】B
【解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二战的产物,显然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将含②的选项排除即可。
21.【答案】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大国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特点。
【解析】
22.【答案】冷战造成欧洲乃至世界的不稳定、分裂和危机,影响了国际格局的发展;美苏双方都想在全球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解析】
23.【答案】(1)图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全球战略矛盾对立。图2:美苏“冷战”开始,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图3:东欧各国政治动荡,东德政府开放柏林墙。
(2)趋势:德国由大国分区占领到正式分裂,再到实现国家统一。实现方式:采用东德并入西德的和平方式。
(3)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平统一胜于武力统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最终失败。(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第(1)问应根据“1945~1990年德国政治版图”的信息,从宏观背景和直接背景等角度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趋势”可结合“英占区”“民主德国”“德国”等信息进行归纳;“实现方式”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从统一的趋势、方式等角度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24.【答案】 (1)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柏林被苏联和美国、法国、英国分区占领;东德居民大量流入西德。
(2)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加剧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进程;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结束等。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背景有“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德国分裂为东德、西德”;由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柏林被苏联和美国、法国、英国分区占领”和“东德居民大量流入西德”。第(2)问根据材料可以知道“促进了德国的统一”这一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加剧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进程”“导致了两极格局的结束”等影响。
25.【答案】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剑拔弩张,核大战一触即发;当时美苏对抗的优势在美国。
20世纪70年代,在美苏争霸过程中,美苏推行“缓和”外交,在限制和裁减武器方面达成一些协议;奠定了美苏双方战略稳定的基础,使美苏关系从对峙走向缓和,成为稳定国际局势的因素。阿拉木图会晤意味着苏联已彻底解体,随之两极格局、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崩溃。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