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
A.
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
三国同盟已经形成
C.
霸主地位业已丧失
D.
英德矛盾急剧上升
2.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传统和特殊的途径,使得一些国家在完成了社会转型之后,具有明显的专制性、侵略性——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征。它们是( )
A.
美、日、德
B.
英、俄、日
C.
德、日、俄
D.
英、法、美
3.“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
A.
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B.
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C.
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D.
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4.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对上述两件大事的正确分析是( )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 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 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5.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头戴防毒面具在站岗的法国士兵,据此推测,该战役可能是(
)
A.
马恩河战役
B.
索姆河战役
C.
凡尔登战役
D.
色当会战
6.“德军初期进展迅猛,一度到达可用望远镜看到巴黎埃菲尔铁塔塔尖地区,法国政府被迫迁到了波尔多。但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抵抗下被迫退却。”以上描述的是( )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萨拉热窝事件
7.下列关于美国正式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援助英法协约国集团
B.
维护世界和平
C.
争夺世界霸权
D.
遏制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
8.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说明当时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 )
A.
英、法、俄和德、奥、意的利益不同
B.
英德矛盾尖锐,各自寻找支持者
C.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D.
帝国主义为了各自利益相互勾结
9.下图是1897年欧洲报纸刊登的漫画,创作该漫画的历史背景有( )
①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②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
③此时欧洲被战争阴云笼罩 ④人民祈盼和平,感觉和平希望渺茫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有人把经济上的竞争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1914年以前,这种“竞争”最激烈的国家是( )
A.
英国和美国
B.
英国和法国
C.
法国和德国
D.
英国和德国
11.在下列各项中,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是( )
①地理位置 ②民族矛盾 ③资源丰富 ④大国干预
A.
①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2.“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 )
A.
存在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对峙
B.
民族解放运动兴起摆脱列强控制
C.
英德矛盾促使世界局势紧张
D.
列强经济发展改变原有力量对比
13.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写道:“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
A.
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B.
国内矛盾的激化
C.
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
D.
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
14.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1%,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英国下降为18%,德国上升为16%,法国降为7%。20世纪初,德国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法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其他大国的差距进一步加大。俄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它们的工业产量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以上材料最能说明资本主义各国( )
A.
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B.
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C.
经济发展不平衡
D.
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
15.一战前,军事领域大量运用科技成果的影响不包括( )
A.
增强了武器的性能和杀伤力
B.
作战范围突破了陆地的限制
C.
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
D.
军国主义浪潮弥漫整个欧洲
16.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给美国带来了哪些机遇( )
①扩大美国世界影响的机会 ②插手欧洲事务的机会 ③展示美国实力的机会 ④给美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7.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际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
A.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B.
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激化矛盾
C.
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开始破产
D.
美国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涉
18.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A.
欧洲电力系统瘫痪
B.
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19.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1919年3月的一份秘密备忘录中记道:“在工人中间,存在着……愤怒和反抗的强烈意识。所有现存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秩序都受到了欧洲各地广大人民的怀疑。”这说明( )
A.
西欧的相对衰落
B.
人力、物力的巨大损失
C.
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
D.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彻底过时
20.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碑文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当时“他的子弹”射向
( )
A.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B.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C.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D.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材料 从1914年7月战争爆发到1916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都没能置对方于死地,战争仍不见分晓。交战双方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元气大伤。对于继续厮杀下去,交战双方都已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什么局面?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事实上除了西班牙、荷兰、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来到西方;非洲人则成为法国部队的一员。
——(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请回答:
(1)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一种什么主要趋势?
(2)大战对传统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一战后的哪些重大事件可以体现材料所反映的主要趋势?
23.阅读下列材料:
1916年9月,美国人卖给盟国价值2.3亿美元的子弹,6.7亿美元的火药,10.16亿美元的其他爆炸物,1.19亿美元的枪炮,5.25亿美元的炮弹和榴霰弹……美国资本家不忙于结束战争,毫不奇怪。
1916年11月中旬: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病势日益加剧,发展日益加速。欧洲正像一个狂暴的疯子,头向下,一直栽落到深渊。在德国,已宣布所有16~60岁、有劳动能力的男女公民全体动员。……德国报界赞同这个方案,声称“往后再也不能容忍无赖和寄生虫”。其他国家无疑也将仿效这个榜样。这样,一切大小国家将成为大杀戮的参加者,任何人即使自己未犯过一次罪,也不能逃脱罪行。
——罗曼·罗兰日记《世界通史资料选集》近代部分
请回答:
(1)为什么美国资本家“不忙于结束战争”?
(2)举出“两年以来”,“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的史实。
(3)德国“男女公民全体动员”说明了什么?对德国及世界大战有何重大影响?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材料二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思考当时欧洲有关国家有哪些利益要求?
(3)简述材料一与形成材料二、三所示现象的关系。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他的评论的确很有道理,而且其正确程度比他所能预见的还大得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题词。所有的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到这时,欧洲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其中一个最惊人的表现是:1917年7月19日,德国国会以218票对126票通过了《和平决议》……战壕里的英国士兵在一首歌中表达了同样的反战情绪,这首歌中有这样几行: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子弹嘘嘘,大炮隆隆,
我不想再待在这里。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中格雷的评论“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是什么意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2)材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和后期交战双方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此题A、C两项是一战后发生的事,明显错误。B项迷惑性最大,但主要是针对法、俄的。只是到了20世纪初,英德矛盾才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的利益才受到了根本威胁。这样英国就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逐渐协调与法、俄的关系,组成了三国协约。可见,D项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2.【答案】C
【解析】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德国、日本和俄国都走了自上而下的道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具有明显的专制性。
3.【答案】B
【解析】相对欧洲而言,亚、非、拉地区属于“东方各民族”,其独立运动的高涨是一战的影响之一,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中“东方各民族”的限制条件。
4.【答案】D
【解析】美国加入协约国和苏俄退出一战,均是从本国利益出发,都使得协约国集团阵营发生重大变化,加速了战争的进程。同时苏俄退出一战,对协约国的力量影响不大。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战役特点的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攻克凡尔登,德国使用了毒气弹。因此可判断战役可能是凡尔登战役。答案为C。
6.【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所指的是德军进攻到巴黎城郊,法国政府被迫迁往波尔多。德军的凌厉攻势被英法联军抵挡住,由此可知是马恩河战役。
7.【答案】B
【解析】A、C、D三项均是美国参战的原因,而B项不是。因为美国参战的真实目的是夺取世界霸权,捞取战利品。维护世界和平是美国参战的招牌,非真实动机。
8.【答案】C
【解析】世界局势的突出特点应注意从宏观上进行分析,A、B、D三项都是因“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而引起的。
9.【答案】C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材料中所示漫画刊登时间是“1897年”,而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是在1907年,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为C。
10.【答案】D
【解析】题干信息:1914年以前“竞争”最激烈是解题的关键,依据教材可知当时的英德两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市场的冲突最为激烈。
11.【答案】C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把握的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火药桶”的主要因素,分述①②④的因素。资源问题在当时还没有作为一个优势表现出来,③应排除。
12.【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过时”一词的含义。它不是指不需要殖民体系而是说已形成的殖民体系不能适应帝国主义需要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列强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故选D项。
13.【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但导致德国经济的崩溃,并最终导致德国战争的失败,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美国和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分别超过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15.【答案】D
【解析】军国主义浪潮的兴起和发展与科技成果在军事上的大量应用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析】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赢家,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17.【答案】A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产生,战争威胁不断增加。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不是战前的情况。
18.【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的本意,即欧洲不再明亮,意指“欧洲中心地位丧失”。“欧洲电力系统瘫痪”是一种表象描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崩溃”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C、D三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
19.【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词“1919年”“愤怒”“反抗”,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精神方面的失落。A、B两项不属于精神方面,D项不符合史实。
20.【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事件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是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它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索。
21.【答案】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有利于协约国。
原因:①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被迫陷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②协约国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力量雄厚。
【解析】
22.【答案】(1)现象:一战把世界各国都卷入了世界政治(战争)的漩涡。主要趋势:人类社会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影响:大战使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主要原因:大战使德、奥崩溃,英、法遭重创,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美、日等国乘大战之机迅速崛起。
(3)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在十月革命影响下欧洲各国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解析】该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是:一战席卷了每一个强国……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中国劳工、非洲人等。这说明战争的世界性及战争把各地区联系到一起。所以第(1)题就迎刃而解。第(2)题要联系一战对欧洲的打击,因为传统的世界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第(3)题主要结合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回答。
23.【答案】(1)因为美国忙于向交战双方销售军火和战略物资,大发战争财。
(2)欧洲主要大国竭尽全力进行拼杀,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破坏,给欧洲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交战双方都已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
(3)说明德国已经精疲力竭,正在做垂死挣扎。德国的这种做法一方面加深了德国人民的灾难,并激化了国内矛盾;另一方面使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带来的灾难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并延缓了大战的结束。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认真读懂材料,把读出的信息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解题:第(1)题的“为什么”是答原因;第(2)题要求答史实;第(3)题一答“说明”,二答“影响”。按此分步作答,注意答出简明、规范的答案。
24.【答案】(1)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不成正比。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德:维护欧洲霸主地位,压制法国,防止其崛起复仇;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殖民地。法:复仇,夺回欧洲霸权。英:维护殖民地霸权,维持欧洲均势。俄:争夺巴尔干地区。奥:视巴尔干地区为其势力范围。巴尔干国家:反对外来奴役,争取独立。
(3)随着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英德矛盾成为各国之间最主要的矛盾,以他们为核心,分别形成了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解析】材料一主要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初欧洲各国民族情绪严重,要求争夺殖民地与本国权益的欲望强烈;材料三则反映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回答第(1)问要仔细审读图表中的信息,从各国所占数字可以得出列强的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不成正比,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这一信息;第(2)问依据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归纳联系能力,要依据所学知识概括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5.【答案】 (1)含义:欧洲文明的衰落。影响:大战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欧洲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削弱;大战摧垮了四大帝国,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2)变化:从兴高采烈、渴望胜利到普遍厌战、失败主义情绪严重。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的士兵和群众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阻碍了社会进步,而且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