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复习全攻略 同步01(精品复习课件+真题测试+过关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复习全攻略 同步01(精品复习课件+真题测试+过关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5 23:39: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0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真题测试
(解析版)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20年湖北咸宁)2020年3月22日,成千上万的咸宁市民怀着感恩的心,自发前往咸宁市人民广场,礼送云南抗疫援咸医疗队凯旋。“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的元谋人距今约
A.170万年
B.20万年
C.3万年
D.6000年
【答案】A
【解析】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A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B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2021年贵州毕节中考真题)下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的70~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打制
磨制
烧制
D.炼制
【答案】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下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的70~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的70~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故A正确;BCD错误。综上故选A。
3.(2021年山东滨州中考真题)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有多种途径,可信度最高的是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影视作品
D.学者推断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是第一手史料,是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生存状况可信度最高的方式,选项B正确;神话传说和影视作品常带有夸张和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选项AB排除;学者推断的可信度不如考古发现,选项D排除。
4.(2021年贵州安顺中考真题)下图是考古学家根据某原始人类头盖骨化石复原的头像,经测定,其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据此判断,这一原始人类是
元谋人
北京人
丁村人
D.半坡人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头像是北京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一20万年,故选B;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丁村人距今20万年,半坡人距今五、六千年,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2020年贵州黔西南)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能够得出这个结论的是A发掘的灰烬、烧石和烧骨,这是可以验证的历史遗存,属于第一手资料。
故选:A。
6.(2020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北京是旅游胜地,在这里可以看到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B正确;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排除A;河姆渡人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排除C;半坡人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排除D。故选B。
7.(2020年山东临沂)根据近代考古发掘,在台湾台南县出土的黑陶,高雄市出土的彩陶,质地、形状同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十分相似;特别是一种几何形花纹的陶器,和福建一带的原始文化有着相同的特征。据此可以判断,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开始于
A.史前时期
B.尧舜时期
C.夏商时期
D.三国时期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质地、形状同大陆东南沿海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十分相似”等信息可知,黑陶和彩陶在我国河姆渡、半坡居民时期存在,并且台湾出现的黑陶、彩陶与大陆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很相似,说明台湾和大陆在史前时期已经有联系,A项正确;尧舜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4000多年,晚于史前文明,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夏朝的建立,中国进入了古代文明的时代,而材料内容体现出台湾与大陆在史前时期已经有了联系,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台湾与大陆在史前时期已经有了联系,而不是三国时期,D项错误。故选A。
8.如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特点是
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虽然产生于不同地域,但是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符合题意;材料只是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没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起源最早、独一无二以及世界领先的特点,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9.在内蒙古兴隆洼发现的距今八千多年的遗址中,挖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由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
①已经筑屋定居
②建立了村落
③以农业为主
④以狩猎为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掘出成排的房址,周围有2米宽的壕沟,出土了大量炭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以及鹿角、兽骨。”可知兴隆洼的原始居民已经筑屋定居,建立了村落,以农业为主,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相适应,人们过着相对定居生活,其标志就是农业聚落遗址的出现,故C项正确;原始人群最初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内蒙古兴隆洼遗址以农业为主,不是以狩猎为主,排除ABD,故选C。
10.(2021年甘肃定西中考真题)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遗址除发掘出大量房屋、圈栏、窖穴外,还发现了大量磨制石器以及石制研磨器。人们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远古传说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答案】B
【详解】
原始社会打制石器成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称为新时期时代。故B符合题意;A是打制石器为标志;远古传说时代不符合材料中生产工具分类,排除C项;金石并用时期是新石器时代之后,排除D。故选B。
11.(2020年湖南怀化)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元谋人
半坡居民
北京人
D.河姆渡居民
【答案】B
【解析】
考查点:半坡居民。解题思路:根据“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彩陶盆”等信息可知,该地的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内,在生产生活中使用陶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今天的黄河流域,采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点的是彩陶,其中以人面鱼纹彩陶盆为典型。B正确;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现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开始定居生活,AC错误;河姆渡居民由于生活在潮湿多雨的长江流域,所以多采用的是干栏式房屋,D错误。综上故选B。
12.(2020年浙江杭州)有学者认为,仅凭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数以千计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让人们相信,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是指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头宫殿
【答案】
C
【考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良渚古城被长达6000米城墙包围,良渚古城遗址凭借高大的宫殿台基、完整的城墙遗址、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数以千计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精美玉器、玉璧、玉钺,刻符罐和玉琮以及大量的玉钻芯以及考古发现的刻在器皿上的像性文字,像性文字比甲骨文早1000年。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有力地证明了5000年前,中国已出现了城市文明形态,已经进入早期国家形态。从这个角度来说,良渚古城遗址无疑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从规模和内涵来看,良渚古城在世界同类遗址中极为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城”,
曾多次列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ABD三项和题干材料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良渚王城是题干学者所说的“这里”所指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2021年湖南常德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0年4月4日上午,近300名在陕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代表齐聚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与在西安、台湾分别设立的视频连线点代表参加公祭典礼。此举是因为
A.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
C.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
D.黄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至今海内外中华儿女仍在祭祀皇帝,究其原因,黄帝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故A项正确;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炎、黄帝发展而来,故C项错误;炎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故D项错误。
14.(2021年湖南邵阳中考真题)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①②
③④
①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作新石器时代。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③符合题意;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是能够支撑题干论点的论据,故④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①②,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2021年湖南湘潭中考真题)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再次因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青铜面具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物而引起广泛关注。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壁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诸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以上现象说明
A.古蜀文化相对先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审美观念趋向同一
D.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答案】B
【详解】
根据“该遗址其实也发现了如青铜尊、青铜鼎、玉璋、玉琮、玉壁等与黄河流域一致的文物,而浙江良诸遗址也曾出土了与之造型相似的玉琮。”可得出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B正确;没有比较是谁更先进,排除A;CD项都太绝对,排除。故选B。
16.(2020年湖南益阳)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以“发达的中国原始农业”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材料,其中最可靠的是
A.关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B.《诗经》的相关描述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D.《齐民要术》的记载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发达的中国原始农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由“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进行人工栽培稻谷,说明中国原始农业发达。选项C符合题意;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传说通常不可靠,A可排除;文字记载的历史,具有人为因素,其真实性必然不如考古挖出来的文物,B排除;北朝时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与“中国原始农业”不符,D排除。故选C。
17.(2020年湖南怀化)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元谋人
半坡居民
北京人
D.河姆渡居民
【答案】B
【解析】
考查点:半坡居民。解题思路:根据“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彩陶盆”等信息可知,该地的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内,在生产生活中使用陶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今天的黄河流域,采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点的是彩陶,其中以人面鱼纹彩陶盆为典型。B正确;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现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开始定居生活,AC错误;河姆渡居民由于生活在潮湿多雨的长江流域,所以多采用的是干栏式房屋,D错误。综上故选B。
18.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这表明当时
A.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
B.干栏式建筑利于储存食物
C.家畜饲养的范围不断扩大
D.农业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既有食用后被抛弃的鱼骨,也有鹿、猪、牛等动物遗骸和酸枣、橡子、菱角等植物果实”,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不仅包括各种动物作为食物,还有植物作为食物,因此可以推断出食物的品种和来源多样化,故A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干栏式建筑的相关知识,故B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家畜饲养范围的扩大,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食物的多样化,而不是说动物和植物作为食物谁的占比更大,故D错误。
19.(2021年山东东营中考真题)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期间进入了原始农耕生活,因此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原始农耕生活,故C正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时期还没有进入原始农耕生活,故排除AB项;三星堆青铜面具代表的是商周时期,这个时候已经脱离了原始农耕生活,故排除D项。故选C。
20.(2021年成都中考真题)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在这一汇集和逐步融合的过程中,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黄帝
B.仓颉和嫘祖
C.尧和舜
D.隶首和大禹
【答案】A
【详解】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符合题意;BCD项与“人文初祖”称号不符,排除。故选择A。
21.(2021年重庆中考真题A卷)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答案】C
【详解】
据题意可知,图示文物与传说中蚕丛的形象吻合,二者能够相互印证,说明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选C;传说和神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排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传说的价值不一定超过考古发现,排除D。
22.(2021年重庆B卷中考真题)传说中的黄帝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三次祭祀黄帝陵的高潮,凝聚了中华民族,团结了全球华人。这是因为黄帝
A.为首的部落联盟是华夏族前身
B.推行了禅让制
C.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D.主持治水有功
【答案】A
【详解】
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至今,海外华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故选A;尧舜禹推行禅让制,B错误;C是炎帝,排除;D是禹的功绩,排除。
23.(2019年广东)《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答案】D
【考点】黄帝
炎帝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分析可知,这段话的意思是有了舟楫,九可以渡过能够通行的水域了。相传黄帝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还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所以发现能够印证记载舟楫的是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4.(2021年浙江湖州中考真题)
湖州是世界丝朔之源,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下图所示是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家蚕丝绢片,这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家蚕丝织品。它属于
①实物资料②第一手资料③文献资料④第二手资料
①②
①③
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家蚕丝绢片属于实物资料,是第一手资料,故A正确;文献资料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第二手资料是不为目前正在研究的特定问题,而是为其他目的已收集的数据资料。有助于确认研究问题,界定范围,帮助拟定更好的研究方法,并可以进一步解释一手资料。出土遗物不属于文献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故排除BCD项。故选A。
25.(2020年山西)“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答案】D
【解析】
据“……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发祥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交通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6.(2020贵州遵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大禹
B.炎帝、黄帝
C.蚩尤、大禹
D.炎帝、蚩尤
【答案】B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有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展开大规模战争。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炎黄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7.(2020年海南)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图所示的重要战役是
阪泉之战
牧野之战
涿鹿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B
【解析】
根据“周”、“牧野”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牧野之战,前1046年,武王伐纣,发生牧野之战,商灭亡,西周建立,故B符合题意;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均发生在传说时代,故AC均不符合题意;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主力,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8.(2021年苏州中考真题)2019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宣布,“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考古证明其距今5000年前已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材料表明中国
A.早期国家形态已出现
B.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C.五千年文明史获认可
D.旧石器时代生产水平商
【答案】A
【详解】
良渚古城证明中国早期已经存在明确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文化信仰,而这些都是早期国家形态的表现,故选A;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领先世界和水平高,排除BD;C项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
29.(2021年河南中考真题)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答案】C
【详解】
依据图片“陶瓶”“陶灶”“陶釜“白陶鼎”的信息及文物所属时间可知,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制陶历史悠久,故C正确;图片没显示农耕工具、商品贸易且图片陶器无法显示是彩陶,故ABD错误。综上故选C。
30.(2020年甘肃兰州)人类粮食和祖先崇拜,是中华文明不可须臾或缺的三个根本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祖先崇拜”直接相关的是
A.元谋人牙齿化石
B.粟和装粟的陶
C.人面鱼网纹盆
D.陕西黄陵轩辕庙
【答案】D
【解析】
考查点: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祖先崇拜”的信息,可知,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相传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所以与“祖先崇拜”直接相关的是陕西黄陵轩辕庙。选项D符合题意;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排除;粟和装粟的陶与我国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作物和使用的陶器相关,B排除;人面鱼网纹盆,是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用具,C排除。故选D。
二、材料题(3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31.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4分)
(1)图一中,字母A、B代表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两个早期人类,你认为A、B分别指谁?说说你的理由。C指的又是谁?(4分)
(2)上述三个早期人类中,从总的体质特征看,哪一个不同于其他两个,为什么?生活于北京周口店的两种原始人类又有哪些相同点?(4分)
(3)文物是形象的历史。请将图二中文物与图一中早期人类对应搭配。并结合所学史实,说说从图二文物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4分)
(4)从图一看,我国早期人类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2分)
【答案】(1)【示例一】A:北京人;B:山顶洞人。理由:北京人先被发现,随后才发现了山顶洞人。
【示例二】A:山顶洞人;B:北京人。理由:山顶洞人生活在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北京人生活在龙骨山脚下的洞穴里。
C:元谋人。
(2)从总的体质特征看,山顶洞人不同于其他两个,因为山顶洞人的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上一样,而元谋人和北京人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相同点:都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都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都主以采集和打猎为主,都会使用火等。
(3)搭配: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山顶洞人。
信息:①是元谋人的牙齿化石,据测定,这种原始人类主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②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据此可知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③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据此可知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具有爱美意识。
(4)我国早期人类遗址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但主要聚集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解析】
(1)第一问:A、B指代的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山顶洞人,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因此二者实际上是在同一个地方挖掘的。二者怎么写都可以,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第二问:C位于云南元谋县,可知是元谋人。
(2)第一问:从总的体质特征看,元谋人和北京人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而山顶洞人的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上一样。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同点包括,都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都会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都主要貪采集和打猎为主,都会使用火等。
(3)第一问:①是元谋人的牙齿,②是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③是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第二问:这些文物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通过对元谋人的牙齿化石的测定,可知这种原始人类主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通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可知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打制石器);通过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可知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具有爱美意识。
(4)依据图一的信息可知,我国早期人类遗址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但主要聚集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点睛】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解决了19世纪爪哇人发现以来的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证明,"直立人"是人类历史的最早期,处于从猿到人进化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他们是"南猿"的后代,后来"智人"的祖先。北京人具有"直立人"的典型形态标准,而北京人对火的使用,更加完备了其作为人的特征。山顶洞人化石和文化遗物的发现,更充分表明了北京人的发展和延续。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宝库。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农业生产
(一)在晋东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金珠子,金珠王,金珠不换沁州黄。”晋东南地区的沁县古为沁州,沁州黄是这一带出产的一种小米,颗粒小,金黄色,被当地人称为“金珠子”。
(二)水稻作为全球主要的农作物,在世界上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栽培种植。目前,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1)根据材料一,说出粟、水稻这两种农作物分别是哪些原始居民种植的。(4分)
材料二
房屋建筑,如图:
(2)材料二中图1、2所示建筑样式的名称是什么?它们分别是哪一地区的建筑样式?(4分)
(3)农业生产和房屋建筑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何影响?(2分)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什么?有何意义?(4分)
【答案】(1)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2)图一:干栏式建筑,图二:半地穴式建筑。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3)使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代,过上了定居生活。
(4)农作物种植、饲养家畜、形成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远古时期,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水稻,他们是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
(2)材料二中图1、2所示建筑样式分别是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3)远古时代前期,原始居民以采集狩猎为生,居住在洞穴里,而农业生产和房屋建筑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代,过上了定居生活。
(4)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农作物种植、饲养家畜、形成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原始农业使人类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为畜牧业、手工业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文物出土于黄帝时期的全国各地遗址中,关于远古时期的传说还有很多,你是如何认识史实与传说之间的关系的?(4分)
(2)根据材料二,请你按照担任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排列。他们在当时是实行了一种什么制度成为联盟首领的?(4分)
(3)材料三所提到的人文景观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请你对这些景观的保护提一条建议。(2分)
(4)通过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学习历史的途径有哪些?(2分)
【答案】(1)传说与史实不一定相符,但传说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被考古资料证实的传说为“史实”,没有经过考古证实的传说仍为“传说”。
(2)尧舜禹;禅让制。
(3)学习历史文化知识,通过板报、手抄报等宣传保护人文景观,加强保护人文景观的意识。
(4)历史文物的鉴赏,考古挖掘的信息,历史遗迹的游览,课本的学习,网络的学习等。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只是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不是毫无依据。传说与史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
(2)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担任部落首领的顺序是尧舜禹;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通过禅让制进行权力的传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轩辕故里与黄帝陵都属于人文景观。因此应大力挖掘好宣传景观的人文价值,同时提高人文景观保护意识,掌握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并综合材料归纳可知,学习历史途径多样,主要包括历史文物的鉴赏,考古挖掘的信息,历史遗迹的游览,课本的学习,网络的学习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0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过关测试
(解析版)
(时间:6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图是早期人类制造工具的方法,采用这些方法制造的工具是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青铜工具
D.铁制工具
【答案】A
【详解】锤击、碰砧和砸击都是对石头进行打击制作,所以制造出来的是打制石器,故选A;综上所述可知BCD都与题意不符,排除。
2.“你的两颗门齿,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你用过的粗糙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诗歌中的“你”距今约
A.170万年
B.70万-20万年
C.3万年
D.6000年
【答案】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些远古人类被称为元谋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可以看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A项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使用打制石器。B项不合题意;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3万年,使用打制石器。C项不合题意;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3.辽宁大学教授张锋作品《化石吟》写到“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
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历史学家借助“元谋人牙齿化石”可以了解到
A.元谋人距今的时间
B.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
C.聚落时期人们的生产状况
D.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地层、化石形态及与元谋人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些是判断大致年代范围的主要依据,所以科学家借助“元谋人牙齿化石”可以了解到元谋人距今的时间,故A符合题意;“元谋人牙齿化石”不能解到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聚落时期人们的生产状况、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4.下图是《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下列关于①处古人类遗址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遗址的古人类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该遗址的古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
C.该遗址的古人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D.该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答案】D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可知,①处古人类遗址是北京人遗址。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20万年前,他们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仍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会使用天然火并能保存火种,几十人群居,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所以D项符合题意;AB项是指元谋人,图片中的④处,排除;C项是山顶洞人,图片中的②处,排除。故选D。
5.此前,虽已有印尼爪哇直立人的发现,但一直未被世界公认。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得到肯定,所以有“北京人挽救了爪哇人”的说法。材料反映了北京人遗址
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遗址
B.在世界考古界占有重要地位
C.与爪哇人发现意义完全相同
D.是研究人类起源的唯一证据
【答案】B
【详解】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的里程碑。此前,虽已有德国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以及印尼爪哇人的发现,但一直未被世界公认。北京人的发现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北京人遗址在世界考古界占有重要地位,故B符合题意;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遗址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A;与爪哇人发现意义完全相同和是研究人类起源的唯一证据的说法错误,排除CD。故选B。
6.“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石器和用火遗迹发现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的进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②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
③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过着群居生活
④北京人懂得使用石器和火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B
【详解】根据“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可归纳出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的进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北京人懂得使用石器和火,①④符合题意;根据“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可归纳出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过着群居生活,③排除。所以B符合题意,ACD项排除。故选择B。
7.参观博物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如图是某同学在国家博物馆看到的展品。据此判断,当时生活在这里的远古人类
鹿角铲距今约1.4万年1975年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它是用裁断的虎角制成。先在我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的45度的刃口,再加以磨制。
已掌握磨制技术
能够制造瓷器
从事农业活动
D.会使用牛耕地
【答案】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再加以磨制”可知,这体现出已掌握磨制技术,故A符合题意;原始社会不能能够制造瓷器,故B不符合题意;一点四万年还处于旧石器时代,不能从事农业活动,故C不符合题意;春秋时会使用牛耕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图是今河南东南部淮河上游,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据此可知
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
B.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C.古代中国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D.原始的畜牧业获得较高程度的发展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稻粒、刻符龟甲和骨笛”结合
所学知识,碳化稻粒是农作物,与原始农业有关。刻符龟甲是一种占卜工具,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骨笛是一种乐器,与艺术出现有关,A正确;舞阳贾湖遗址属于淮水水系,不属于长江水系,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出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排除C;题干没有原始畜牧业的内容,排除D。故选A;
9.西昊壁遗址位于山西省绛县西吴壁村南南距中条山仅数公里,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含仰韶、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宋等时期遗存,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时期遗存最为丰富,挖据时获得大量二里头、二里岗时期冶铜遗存。上述材料说明
A.山西是中国最早古人类的发源地
B.山西历史悠久,古人类遗址居全国首位
C.西吴壁遗址的发现说明尧、舜、禹等属于史实
D.二里头、二里岗时期,我国已经会冶铜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可知,在西昊壁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获得大量二里头、二里岗时期冶铜遗存,这说明当时在二里头、二里岗时期,我国已经会冶铜,D正确;中国最早古人类的发源地是云南的元谋县,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尧舜禹是传说中的人物,不属于史实,C排除;故选D。
10.下图是大汶口遗址,遗址内涵丰富,共发现墓葬、房址、陶窑等遗迹100余处。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遗址反应的核心历史信息是
说明人类开始过上定居生活
B.说明手工业开始形成
C.反应了大汶口时期独特的文化
D.反应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贫富悬殊特别明显。大汶口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产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许多墓葬中还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牲猪。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命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A.标志着中国的远古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
B.表明个体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C.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D.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时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故选C。
1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生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五六千年的半坡人是原始农耕的代表,他们会使用石铲,石刀进行农业生产,会种植粟,能够使用石磨盘给谷物加工,这些表明,半坡人已经从事农业生产,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氏族社会时期,人们还不会种植棉花,因此对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来穿棉布衣服是不可能的,故D符合题意;ABC项在当时来说都已经出现了,故排除ABC项。故选D。
14.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认为,中原地区的部落领袖黄帝的妻子螺祖发明了养蚕綶丝技术。下图是在获得2020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距今5300年左右),出土的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类似家蚕叶丝。这件艺术品的出土,可以证明
“嫘祖始蚕”之说确有其事
B.中国丝质技术领先世界
C.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起步
D.社会分工已经非常精细
【答案】C
【详解】
据材料“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距今5300年左右),出土的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牙雕蚕,其形状类似家蚕叶丝”可知,距今5300年左右我国就有骨质蚕雕艺术品,可见养蚕缫丝技术起源很早,说明了中国的农桑文明已经起步,C正确;材料只能证明我国很早就开始养蚕缫丝,但不能证明“嫘祖始蚕”之说,A错误;材料只能证明我国很早就开始养蚕缫丝,但未涉及其在世界的地位,B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的信息,D错误。
15.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
A.全部是炎帝黄帝二人亲手做出的伟大发明
B.是河姆渡?半坡聚落生活状况的集中反映
C.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D.证明我国在七八千年前就出现了早期国家
【答案】C
【详解】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都是当时生产生活和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体现,而距今8000—6000年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晚期,所以这些发现都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故选C;炎黄二帝生活的时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河姆渡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B;这些物品的发现并不能证明我国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排除D。
16.考古挖掘中出土的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列图片中,反映半坡原始农耕生活的实物资料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会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住半地穴式房屋,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栩栩如生,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的黑陶,排除;C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的生产工具,排除;原始社会尚未出现青铜器,D排除。故选B。
17.有学者认为,仅凭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数以千计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让人们相信,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是指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头宫殿
【答案】C
【解析】
据题干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王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王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所以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18.下图是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平面图。观察此图,你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场所
B.丝织业水平发达
C.中华文明的唯一起源地
D.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位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遗址平面图”,分析可知:“贵族宫殿”“平民居住区”说明了该时期贫富悬殊、阶级分化比较明显。故选项D符合题意;半坡居民位于北方黄河流域,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图中有手工业区,但不能反映当时丝织业水平发达,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中华文明的唯一起源地,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9.“每年全球粮食总量的1/3被浪费,年浪费达到13亿吨,相当于全球谷物产量的1/2,你的挥霍,正伴随着别人的饥饿。”这是目前央视热播公益广告《请珍惜粮食》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稻米饭的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D
【详解】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AB排除;半坡居民种植粟,C排除。故选择D。
20.下列图片中,能反映我国黄河流域半坡聚落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①炭化稻谷种子
②人面鱼纹彩陶盆
③干栏式房屋
④半地穴式房子
①②
①④
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
半坡人,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居民代表,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他们会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会饲养猪、狗等家畜,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会烧制彩陶。因此反映我国黄河流域半坡聚落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②④。①炭化稻谷种子③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特征。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史记》记载,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这种推举首领的办法是我国上古时期的民主制度。材料中推举首领的原则是
A.推举自己的亲人
B.推举有才能的人
C.推举贤德的人
D.推举实力强大的人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可知,材料反映的“禅让制”中推举首领的原则是推举贤德的人,C符合题意;ABD项不是“禅让制”中推举首领的原因,排除。故选择C。
22.2019年农历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举行。之所以公祭黄帝,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
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发明了文字、编制了乐谱
C.制作衣裳、挖掘水井
D.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
【答案】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所以被后人祭奠,故A正确;BC项不是最主要原因,D项是大禹的贡献,故BCD错误,综上故选A。
23.考古学研究在补史、证史方面具有功用。某同学研究某一主题时,搜集的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主题可能是
①北京人头盖骨化石②河姆渡遗址陶器③黄帝
原始农耕生活
B.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C.中华文明的起源
D.早期国家的产生
【答案】C
【详解】
北京人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河姆渡是我国新石器时期文明的代表,黄帝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被称为“人文初祖”,所以这些综合在一起能够体现中华文明的起源,故选C;材料中没有农业生产工具,不能体现农耕生活,排除A;黄帝不算是早期人类的代表,排除B;截止到黄帝时期,我国还没有产生国家,排除D。
24.下列对古代传说和历史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B.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远古传说
C.远古传说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却饱含着某些历史的真相
D.历史事实是在远古传说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传说具有主观性,难免夸张虚构,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远古传说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却饱含着某些历史的真相的表述是正确的历史事实讲究真实可靠,所以对历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传说与史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C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5.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唐陶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盟,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下列不是通过禅让而成为联盟首领的是
A.尧
B.炎帝
C.舜
D.禹
【答案】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唐陶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因此不是通过禅让而成为联盟首领的是炎帝,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6.传说炎帝教人们制作陶器、嫘祖擅长纺织。如今考古学者在河南等地发掘出陶壶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了
A.远古传说是完全可信的
B.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C.陶器和纺织一定是炎帝和嫘祖发明的
D.远古传说中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上述发明应是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不可能只是个别人的功劳。这些历史记载反映的是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由于炎黄二帝是公认的华夏之祖,人们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们及其部属。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史实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远古传说有夸张也缊藏着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不可全信,也不可完全否定它。所以考古学者在河南等地发掘出陶壶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了远古传说中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7.2016年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广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参加了公祭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②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③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④发明了文字,编出了乐谱,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一位伟大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①②符合题意。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大禹,③不符合题意。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的是嫘祖,④不符合题意。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8.历史学习中,示意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如下图标题的是
炎黄联盟的形成
B.禅让制的形成
C.华夏族的形成
D.世袭制的形成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尧、舜、禹三者之间的传递关系是贤德之人,结合所学可知,选举贤德之人进行领袖之间的传递,这属于禅让制,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炎黄,故A不符合题意;华夏族的形成,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世袭制的核心是血缘,而非贤德,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9.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C
【解析】
题目给出的“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都属于史前时期的史实。所以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C符合题意;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在夏朝,A符合题意;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在国家产生后,B不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在秦朝建立后,D不符合题意。综上可排除ABD,故选择C。
30.大禹治水的精神数千年来为人们景仰、传承和颂扬。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通大川,决(疏通)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吕氏春秋·古乐》)),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吕氏春秋》的记载彰显的大再治水的精神是
A.公而忘私
B.勇于创新
C.严于律己
D.宽以待人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汲取教训,勇于创新,因此《吕氏春秋》的记载彰显的大再治水的精神是勇于创新。选项B符合题意;公而忘私,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A排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思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与题干内容不符,CD排除。故选B。
二、非选择题(31题10分,32题14分,33题16分,共40分)
31.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代。
2.原始农业产生后,中国北方率先栽培的农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南方率先栽培的农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半坡遗址的先民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房屋,河姆渡遗址的先民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房屋。
4.传说炎帝.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年老后,将位置传给了舜,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方法,历史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约在公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禹建立了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建立。
【答案】1.旧石器,新石器;
2.粟,水稻;
3.半地穴式,干栏式;
4.尧,禅让;
5.公元前2070年,世袭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为旧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即使用新石器的时代,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即使用新石器的时代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始农业产生后,中国北方率先栽培的农作物是粟,南方率先栽培的农作物是水稻;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半坡遗址的先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遗址的先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文明的建筑与河姆渡文明建筑主要由气候条件所决定,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相对寒冷,因此采用半地穴式建筑。南方地区潮湿炎热,地势低洼,因此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说炎帝.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尧,他年老后,将位置传给了舜,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方法,历史上称为“禅让”。禅让:是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尧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建立。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
32.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国原始人群分布遗址图》
材料二:某地发掘的考古成果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什么?图中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分)
(2)据材料一中的地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及说明的问题?(4分)
(3)材料二中的考古成果反映了我国哪一原始居民怎样的生产、生活情况?(4分)
(4)如果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除了出土文物中了解外,还有哪些途径?(4分)
【答案】(1)元谋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
(2)特点:遍布南北,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江河)流域(尤其是黄河、长江流域)。
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等大河流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等。(各任1点)
(3)半坡人(居民)。状况: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栽培种植农作物粟;烧制陶器作为生活用具;建房定居,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4)在网上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合理2点即可。
【详解】
(1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元谋人。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
(2)由材料一中的地图,可以看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分布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长江流域。说明水中华文明起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河、长江等大河流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等。
(3)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使用人面鱼纹彩陶盆,根据“钻孔石斧”可归纳出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根据“粟米一寸”可归纳出栽培种植农作物粟;根据“人面鱼纹彩陶盆”可归纳出烧制陶器作为生活用具;根据“半地穴式房屋”可归纳出建房定居,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4)如果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除了出土文物中了解外,还有在网上查找、去图书馆查找、参观历史博物馆等等途径。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干栏式)木构房屋。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梅福根、吴玉贤主编《七千年前的奇迹》
(1)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何种类型的房屋?(4分)
(2)材料二中干栏式木构房屋是哪一原始居民建造的?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建造这种干栏式的房屋?这种古老建筑形式今天还存在吗?(6分)
(3)造成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除了建筑的房屋不同,两种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还有什么主要的不同点?(6分)
【答案】(1)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河姆渡居民。因为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这种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都建造干栏式的吊脚楼或竹(木)楼,底层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则有堂屋与卧室。
(3)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点: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半坡居民居住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2)根据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干栏式)木构房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河姆渡居民居住的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既通风又防潮,这一建筑形式最常见于气候潮湿的地区。这种建筑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一般都建造干栏式的吊脚楼或竹(木)楼,底层用于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则有堂屋与卧室。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除了建筑的房屋不同,两种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不同还有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粟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6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
单元01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单元复习精品课件
单元复习全攻略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顺序表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复习导入
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
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
距今约五六千年时,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单元0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概述
单元脉络
炎黄部落联盟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
早期人类
原始农耕
文明起源
单元脉络
单元0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复习目标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课程标准
复习目标
时空线索
三大远古人类
两大原始农耕居民
人文始(初)祖
一种制度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炎帝、黄帝
禅让制
单元0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时序坐标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距今约170万年前到距今约6000年前,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的起源的主要证据。本课主要的早期人类由远到近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后世的人们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了解到这些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突出特点以及重要的技能。
原始农耕生活:1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先祖开始了定居生活,于是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其中,分别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遗址,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远古的传说:距今约五六千年前,人类进入到部落进而到部族社会,这一时期存在许多关于炎帝黄帝的传说,其后有许多部族,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族首领,他们拥有共同语言、共同利害关系、共同信仰,是早期国家的的雏形。
单元0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阶段特征
单元0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结构
知识建构

距今约70万—20万年
距今7000年左右
距今约6000年
距今约四五千年
约公元前2070年
史前时期
整体感知
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2011版课标: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点: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思维导学
元谋人
生活年代(大约)
发现内容
工具
发现地点
找一找
距今约
170万年
两颗门齿化石
云南省
元谋县
粗糙的石器
使用火
社会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人与猿的根本区别
知识点1--1.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
知识梳理
元谋人
上中门齿化石
我国境内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在云南元谋县上发现了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还发掘出少量粗糙的石器。这些化石距今约170万年前,这些原始人类被称为“元谋人”。
化石
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元谋人头像复原图
知识点1--1.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
重点突破
【典型例题】(2020·广东省初一期末)辽宁大学教授张锋作品《化石吟》写到“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
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历史学家借助“元谋人牙齿化石”可以了解到
A.元谋人距今的时间
B.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
C.聚落时期人们的生产状况
D.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地层、化石形态及与元谋人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些是判断大致年代范围的主要依据,所以科学家借助“元谋人牙齿化石”可以了解到元谋人距今的时间,故A符合题意;“元谋人牙齿化石”不能解到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聚落时期人们的生产状况、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变式训练】
(2020·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开区中学七年级期中)参观云南元谋人博物馆时,我们可以看到的文物有(

①两颗门齿化石
②有明显加工痕迹的打制石器
③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
④磨制的石珠和石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B
北京人
工具
生产生活
方式
生活年代
发现内容
距今约
70万年~20万年
先后发现5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精致石器
群体生活,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为食,会使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防寒、驱兽。
找一找
地位: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
知识点1--2.北京人
知识梳理


阐明证据
国际学术界:
古人类研究中最为动人的发现。
提供证据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识点1--2.北京人
重点突破
【典型例题】
(2021·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七年级月考)《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016年第1版)中写到:“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①会制造石器
②会种植粟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可以判断,北京人会制造石器,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半坡原始居民会种植粟;题干没有涉及北京人的面貌特征。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A
【变式训练】
(2021·河南周口市·七年级期末)在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地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最厚深达六米,位于整个堆积的中上部;中层灰烬较薄,最后深达四米,位于堆积的中下部,下层灰烬最薄,最厚处只有一米,位于堆积的底部。这说明
A.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
B.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
C.北京人采用群居生活的方式
D.北京人己经学会制造工具
A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体形

工具
生活年代
及发现
地点
考古发现
距今约3万年
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顶部
具有现代人类特征
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
生产生活
人工
取火
采集
狩猎
捕鱼
社会组织
氏族
知识点1--3.山顶洞人
知识梳理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这是生活在一个氏族的几个山顶洞人,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他们都在干什么?
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使用工具:打制石器;磨光和钻孔
生活状况:人工取火;缝制衣服;爱美意识;集体生活;无贫富贵贱
知识点1--3.山顶洞人
重点突破
【典型例题】(2020·安徽省初一期末)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
①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②北京人从自然界获取火种御寒照明
③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④山顶洞人会用骨针缝衣有爱美之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们的祖先”结合所学可知,“我们的祖先”即我国古代的远古居民,主要包括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都是旧石器时代的居民,都使用打制石器。其中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用火御寒、照明,过着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衣,有爱美之心,因此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①②③④,D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D
【变式训练】
(2021·山东潍坊市·七年级期末)福建省东山县海域发现了1件人类遗骨右侧肱骨残段,该化石由东山县博物馆馆长陈立群于1987年1月21日发现,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尤玉柱、张振标鉴定,命名为“东山人”。材料说明研究远古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
A.科学推断
B.史籍记载
C.化石
D.DNA检测
C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2011版课标: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思维导学
兴起
出现
标志
意义
妇女采集中,发现植物的周期和生长规律。
原始种植业、原始畜牧业出现。
开始迈入农耕文明时代。
一万年前,长江流域的居民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居民种植粟,还饲养家畜。
为什么我国南方远古居民种植水稻?北







粟?
议一议:
南方雨量多,气温高,多为水田适合种水稻;北方雨量少,气温低,多为旱地,适合种粟。这主要是地理和气候决定的。
知识点2-1.原始农业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河姆渡人的生活
半坡居民的生活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梳理
【典型例题】(2021·重庆北碚区·七年级期末)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命脉。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国的远古人类已逐步进入定居生活
B.表明个体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出现
C.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D.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时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故选C。
【变式训练】
A
在半坡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许多开垦耕地用的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的石镰、石刀等;在河姆渡遗址,发现许多骨耜,可以用来翻地,这些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
A.原始农业状况的重要依据
B.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依据
C.早期人类进化的重要依据
D.早期文字形成的重要依据
原始居民
生活区域
距今年代
住房样式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河姆
渡人
约7000年
长江
流域
干栏式
房屋
骨耜
种植
水稻
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原始手工业
制作
陶器、
玉器、
乐器骨哨、
懂得雕刻、
使用天然漆
饲养猪、狗、
水牛
等家畜
知识点2-2.河姆渡人的生活
知识梳理
【典型例题】(2021·湖南株洲市·七年级期末)“每年全球粮食总量的1/3被浪费,年浪费达到13亿吨,相当于全球谷物产量的1/2,你的挥霍,正伴随着别人的饥饿。”这是目前央视热播公益广告《请珍惜粮食》的解说词。历史上,我们的祖先最先能够吃到稻米饭的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解析】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符合题意;元谋人和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AB排除;半坡居民种植粟,C排除。故选择D。
D
【变式训练】
B
(2021·四川遂宁市·七年级期末)河姆渡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古人类活动遗址的典型代表,他们住着半地穴式房屋。考古学者在这里发现了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出土了人面鱼纹彩陶盆以及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上述对河姆渡遗址的叙述中有4处划线部分,你认为有几处错误?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原始居民
生活区域
距今年代
住房样式
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半坡人
约6000年
黄河
流域
半地穴
式圆形
房屋
磨制
石器、
骨器、
角器
种植

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原始手工业
制作
彩陶、
装饰品、
乐器、
纺织、
制衣
饲养猪、狗等家畜
知识点2-3.半坡居民的生活
知识梳理
【典型例题】(2021·北京海淀区·九年级期末)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距今11000~9000年,遗址发现了房址、灰坑、火塘、蕪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鉴定出了粟(如下图所示)和黍两种栽培谷物。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
A.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
B.使用旧石器并建立城邦国家
C.制定“夏历”指导农业生产
D.与“诸夏”长期交往并交融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遗址发现了房址、灰坑、火塘、蕪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鉴定出了粟和黍两种栽培谷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由“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可知与采集狩猎相关;由“粟和黍两种栽培谷物”,可知与农耕定居相关。因此可以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选项A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建立城邦国家,B排除;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C排除;与“诸夏”长期交往并交融,与题干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A。
【变式训练】
D
(2021·贵州毕节市·七年级期末)考古发掘是为了科学研究。下面图片中的考古发掘成果反映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2011版课标: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
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思维导学
知识点:炎黄联盟
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尧舜禹的禅让
黄帝
黄炎联盟
炎帝
蚩尤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其他部落
华夏族
华夏族形成和发展
汉族
  黄炎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不断融合临近的部落,构成华夏族的骨干,而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知识点3--1.炎黄联盟
清明节举行黄帝陵祭祖大典的现实意义。
(1)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表达全体中华儿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以及整个中华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认同。
(2)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励爱国情感,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炎帝战败,炎帝归顺黄帝,组成联盟
注释: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1.时间:
距今约四五千年,中国进入部落联盟。
2.基本情况: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他们和东方的蚩尤是当时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
  黄炎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发展,不断融合临近的部落,构成华夏族的骨干,而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祖先。
知识梳理
阪泉之战
炎帝
黄帝
交战双方
结果:黄胜炎败,建立部落联盟
涿鹿之战
蚩尤
炎黄
交战双方
结果:炎黄胜,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知识点3--1.炎黄联盟
重点突破
【典型例题】(2020贵州遵义中考真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大禹
B.炎帝、黄帝
C.蚩尤、大禹
D.炎帝、蚩尤
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有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展开大规模战争。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炎黄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正确;排除ACD,故选B。
【变式训练】
(2019·四川省雅安中学初一期中)梁启超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材料中可看出华夏民族的
A.生活习惯
B.形成特点
C.神话传说
D.发明创造
B
知识点3--2、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炎帝
部落
黄帝
部落


穿


穿


五谷蔬菜、煮盐
纺织
制作工具、陶器、乐器、通商交换、天文历法
水井
缫丝、制造衣裳
建造宫室
炼铜、弓箭;创文字、音律、算盘
车、船
知识梳理
【典型例题】(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印证这些传说真实性最可靠的依据是
A.被人们熟知并传承
B.文献记载
C.能够在网上检索到
D.考古发现
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考古发现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炎黄传说,而非考古发现属于第一手资料,可信程度更高,故D符合题意;被人们熟知并传承,带有一定了虚假性,故A不符合题意;文献记载含有人文主观色彩,故B不符合题意;能够在网上检索到未必是真实的,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变式训练】
传说炎帝教人们制作陶器、嫘祖擅长纺织。如今考古学者在河南等地发掘出陶壶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了
A.远古传说是完全可信的
B.远古传说是完全不可信的
C.陶器和纺织一定是炎帝和嫘祖发明的
D.远古传说中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D
传位
传位
1、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
2、首领没有特权
什么是禅让制?禅让有什么特点?
知识点3--3、尧舜禹的禅让
原始社会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尧:鼓励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消除水患。
禹:采用疏导的方法解除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被尊称为“大禹”。
知识梳理
禅让制
学习指导
标准
实质
人物
含义
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贤德
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
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舜、禹。
制度
禅让制
世袭制
标准
方式
人物
影响
尧舜禹
贤德
民主推选
血缘
世代传承

公天下
家天下
知识拓展
拓展: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与区别
传说和史实
区别
联系
①传说:文字出现以前,历史是人们以口耳相传的方法保存和流传的,其中主要是神话和祖先传说。神话是远古居民根据自己的想象对自然事物,包括人类自身起源的虚构。而祖先传说则是他们对自己历史的追忆。
②史实:完全真实并存在的客观事实。
传说,尽管有后人夸张添加的成分,但必定保留着许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会组织发展情境的历史记忆,它可以帮助我们复原某些远古时代的历史场景。
3、传说有可能是夸大的,不可全信;只有对于其中已被实物佐证(即考古能证实)的部分,才能相信。
1、远古传说≠历史事实
2、远古传说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知识拓展
【典型例题】(2021·河南许昌市·七年级期末)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唐陶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盟,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下列不是通过禅让而成为联盟首领的是
A.尧
B.炎帝
C.舜
D.禹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唐陶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落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因此不是通过禅让而成为联盟首领的是炎帝,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B
【变式训练】
最早记有“禅让”之事的是被儒家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尚书》,其中《尧典》中有“尧舜禅让”,《大禹谟》则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尧舜禹“禅让”的标准是
A.“贤”与“能”
B.部族领导能力
C.治水功绩
D.征战取得的领地
A
群居
170万年
云南省
元谋县
70-20万年
1万8千年
北京西南
周口店
保留了猿
的某些特
征,并向人缓慢发展
打制石器、木棒
使用天然火
群居
打制石器
磨制,钻孔
(不普遍)
周口店龙
骨山山顶
洞穴
与现代人
基本相似
人工取火
氏族
元谋人(最早)
北京人
(最丰富,举世文明)
山顶
洞人
距今时间
(大约)
发现
地点
体形
特征
工具、生产生活
社会
组织
名称
使用石器,使用天然火
有较多猿的特征
拓展延伸
归纳提升: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异同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的异同)
原始
居民
生活
区域
生产
工具
原始
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住房
样式
半坡

河姆渡人
相同点
 
黄河
流域
骨耜
种植
水稻
饲养猪狗、水牛等
陶器、玉器乐器骨哨、懂得雕刻、
使用天然漆
干栏式建筑
长江
流域
石器骨器角器
种植粟
饲养猪狗等家畜
彩陶、装饰品、乐器、纺织、制衣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建立了村落,过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归纳提升:半坡居民与河姆渡居民之异同
拓展延伸
讨论:远古传说等于历史事实吗?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远古传说≠历史事实
2、远古传说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3、传说有可能是夸大的,不可全信;只有对于其中已被实物佐证(即考古能证实)的部分,才能相信。
拓展延伸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元谋人牙齿化石
山顶洞人的骨针和饰品
识图学史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
河姆渡出土狗骨、猪骨
干栏式建筑复原图
双鸟朝阳象牙雕刻
骨哨
识图学史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
彩陶鱼纹盆
陶埙
陶纺轮
石锛
石刀
骨器
半坡遗址出土的粟和蔬菜种子
识图学史

距今约70万—20万年
距今7000年左右
距今约6000年
距今约四五千年
约公元前2070年
考古资料
传说故事
历史典籍
史前历史



识图学史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原始农耕生活
远古的传说
炎黄传说
山顶洞人
北京人
元谋人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尧舜禹的禅让
单元01: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单元总结
单元03: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军阀割据混战
孙中山
成立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提出“三民主义”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辛亥革命


前期准备:
高潮:
结果:
成果: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武昌起义
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
结束封建帝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实行独裁统治
复辟帝制
二次革命
护国战争
领导、号召




指导思想
失败
单元总结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