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黄河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黄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仁爱科普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22 08:5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黄河》专题说课稿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一.教学指导思想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学生主体观”意识,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主动建构知识。要求教师积极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教学评价模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黄河》是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教学内容。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学生熟悉但并非真正了解的我国的第二大河,它对区域经济、文化影响深远,作为专题介绍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黄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本课题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今后学生自主学习河流作铺垫。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针对定远中学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知识基础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①结合黄河流域图,掌握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上中下游分界点、流经的主要地形和行政区等基本情况;
②掌握黄河的主要贡献,初步会分析黄河忧患的成因及治理办法。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三.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学习:学生预习教材,尝试收集黄河相关资料,教师给予指导。
②课堂学习:学生通过展示资料、小组合作探究、解答问题,质疑、答疑等方式相互竞赛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鼓励、肯定,纠错、提高。
通过对黄河“地上河”成因知识的了解,树立人地协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学会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教学重点
黄河的发源地、上中下游分界点、流经地形,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2、教学难点
3、教学关键
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如何要看它在何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如果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根据学生学情及课程特点, 本节课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1、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世界,从教材内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合作、展开讨论,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2、激励教学法:
一个孩子如果生活在激励之中,他就获得了自信。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本堂课通过竞赛晋级加分;最后选出“冠军团队”等做法及时对学生进行肯定。积极地评价不但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沟通师生情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4、情景教学法:良好的情境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较为持久而稳定的兴趣。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图象再现、音乐渲染等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良好学习效果。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既可以创设教学所需的问题情境突破重难点,又可以将黄河上中下游的景观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爱国的情感,从而有利于立体教学的实现,优化学习效果。
5、练习法:课标要求体现对知识目标的解读,通过适度的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课堂内消化掉所学知识。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1.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来自乡村,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的自觉性及自信心往往不足;
学生喜欢上网,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喜欢探讨事情发生的原因,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的特点。
教学中,教师实行多渠道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收集资料,动手制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①自主-合作学习法: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实现学习的最优化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成员人数在5~7人,通过他们相互讨论、交流、协作、帮助、检查,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
2.学法指导
②自我展示法: 新课程理念特别倡导学生在应用中获取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本课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围绕问题查找资料、分析、整理加工,上台演示、讲解问题等充分展示自我,使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
说教学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2.学法指导
③探究式学习法:心理学家布鲁纳告诉我们: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提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从好奇、好问、好动中发现问题,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本堂课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预设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实行从教材内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获得新知。
④竞赛法:适当的竞赛非常适合初中生的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因此,教学中“晋级加分”的设计,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课前准备
自我展示、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复习巩固
展示作品、归纳总结
课堂评价
解决问题
小组抢答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课前准备:
1、班级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干流的形状,所知道的黄河歌曲,关于黄河的诗歌,让学生在课上展示《我所知道的黄河……》,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2、班级分“合作学习小组”,对《黄河》提前预习。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导入新课:《我所知道的黄河……》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导入新课:《我所知道的黄河……》
小组讨论: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李白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描写黄河的诗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新课学习之黄河概况
发源地:
巴颜喀拉山脉
注入海:
渤海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河口
孟津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新课学习之黄河概况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新课学习之黄河上游峡谷
资料一:“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
黄河每立方米水的年平均含沙量约35千克,高峰上达到570千克。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古人称黄河是“一石(担)水,六斗泥”。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
河段 兰州 河口 龙门 陕县 利津
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 3.48 6.67 33.3 37.7 24.7
年均输沙量亿吨 1.19 1.67 11.2 16.0 11.5
1、黄河泥沙量在上、中、下游有何变化?
2、为什么在中游泥沙剧增,流经了什么地区?
3、为什么在下游泥沙减少,为什么?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新课学习之黄河上游的特征
——还草还林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新课学习之黄河中游的特征
——植树造林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新课学习之黄河下游水文特征
地上河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新课学习之黄河下游特征
黄河的奉献(功)
1、塑造了肥沃的华北平原
2、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上游水电站:龙羊峡、李家峡
中游水电站:三门峡、小浪底
3、奉献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塞上江南”——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4、奉献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壶口瀑布
黄河的忧患(过)及治理
荒漠化严重
——还草还林
水土流失严重
——植树造林
“地上河”,洪水、改道
——加筑堤坝、疏通河道
断流
——节约用水、水量调度
凌汛(上下游)
——科学监测、及时爆破
上游
中游
下游
板书
  
黄河的自然概况
(源地、长度、流经地形区、省区、支流
根治黄河
治沙、防洪并举
塑造平原
灌溉农田
孕育中华文明
蕴藏丰富水能和水资源
忧患是下游“地上河”
祸根是中游泥沙多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复习巩固
读“黄河干流剖面图”及所学内容回答:
①黄河发源于 高原的 山脉,注入 ,全长 千米,我国第 长河。
②黄河依次流经的地形有___、____、___。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复习巩固(续)
读“黄河干流剖面图”及所学内容回答:
③黄河干流自 以上为上游, 以下为下游。 ④“人在地上走,船在天上行”描述的是( ) A、黄河上游 B、黄河中游 C、黄河下游 D、青藏高原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归纳总结
巴颜喀拉山脉
河口
旧孟津
渤海
龙羊峡
刘家峡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黄河----中国龙
说教学指导思想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 程序
课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