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培优训练:现代文阅读(一)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
课内基础练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②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
(2)分析画线句子中一连串动作描写的作用。
(3)有人认为第②段没有必要写,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
(4)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语意、句式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何异同之处?
①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②冬天的百草园要是下雪就比较有趣了。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那天清晨,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刚刚开放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高兴地想吻我的额头,可那时候除了母亲外,我不习惯其他的任何人吻我。于是,莎莉文小姐就轻轻把我搂在怀里,在我手上拼写出:“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不解地问。她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告诉我:“爱在这里。”
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心脏的跳动,可是对她的话我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那些具体的、能触摸的东西外,对于抽象的东西我还无法理解。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又是拼写又是打手势:“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莎莉文老师回答。
我感受到了温暖和煦的阳光正在照耀着我们,又想了想。“这是不是爱?”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太阳更美好的东西了,它赐予人类温暖和光明,滋养着美丽的花草树木使其茁壮成长。可是莎莉文小姐仍然连连摇头,我既迷惑又失望,真是奇怪,老师竟然没有办法让我明白爱的含义,爱究竟是什么呢?
大约过了一两天……
我又问老师:“爱是太阳吗?”“爱有点儿像太阳出来之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也许她意识到我仍然无法理解,便用更浅显直白的话继续解释说:“你虽然无法摸到云彩,可是你能够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整天酷热日晒后,花草树木和干旱的大地得到雨水的滋润是多么幸福的事啊。爱也是这样,虽然你不能触摸到,但是你可以感受到爱带来的甜蜜和快乐,在爱的包围下,你才能快乐地成长,才会觉得幸福。”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三天“我”分别有哪些愿望?请结合原著回答。
(2)为什么说“爱”有点儿像“太阳出来之前天空中的云彩”?
(3)联系原著,概括海伦·凯勒的两种精神品质,并举例说明。
?
(
课外拓展练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外公,您看那梨花似雪
①“梨花风起正清明”,又是一年清明到,风一起,梨花便纷纷从枝头落下,簌簌有声。顷刻间就白了地面,白了人间。
②外公过世已经十余年了,至今我仍会经常想起他。
③小时候,我是一个十足的“跟屁虫”,成天不是粘着外婆,就是跟着外公。偶尔我也会随着他们一起插秧,但总是插得横七竖八,能不能成活都充满了悬念。但外公从来不说什么,任由我随意发挥。即使有路过的乡亲提醒说:“这样插秧怎么可以,影响收成啊!”外公也权当没听见。
④外公是个退伍军人,平日里话很少,有时他一天下来所说的话,扳扳手指都能数得过来。他就像一头老黄牛,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整天在地里忙活。那时我们吃的花生、毛豆、蚕豆、苋菜……但凡餐桌上能见到的蔬菜,基本都是外公自家种的。小时候,我最爱跟着外公去田间地头。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在那片天然的乐园里,连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清新芬芳。
⑤除了种地,外公还特别喜欢看戏。只要不是农忙时节,但凡本村或邻村来了戏班子唱戏,他都会欣然前去,一次不落。外公看戏,有时也会带上我。那时候我并不明白戏台上“咿咿呀呀”唱的都是些什么,并不了解其中的趣味所在。而外公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看到散场才离开,当我问他戏曲的内容时,他才会简单地解释两句。那时一台戏结束时,很多观众都会往台边预置的篮子里投钱。我问外公,为什么散戏时,大家要往台上撒钱呢?外公说,那些演员出来讨生活不容易,挣些钱全凭乡亲们捧场。与很多观众不同,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
⑥后来,彩色电视在乡村普及起来,戏班进村的次数就少了。外公感慨地说:“电视的画面精致是精致,可是没有现场看戏的气氛和感觉。”每当这时,他便会讲传统戏文给我听,像锡剧《珍珠塔》“方卿见姑娘”选段便是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很多年以后,当我跟外婆说起这些往事时,她都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外公从不曾同她分享过,她自然也想象不到一个不苟言笑、沉默寡语的老头子是如何酣畅快意地对孙辈讲戏。其实,我们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人,看似少言寡语、不喜言谈,但爱和喜好在他们的心中滋养了一大片美丽的花园,如果时机得当,多姿的花朵还会出人意料地开出园外。
⑦在漫长的一生里,我们每个人都会走过无数条路,但总有一条路是我们记忆和情感的归宿。从外婆家去公交车站的那条路,我已记不清走过多少次了。每次我离开外婆家时,外公都坚持要送我。短短的一段路,外公静静地推着自行车,与我同行。一路无言,但我的心里却是温暖且湿润的。后来,外公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仍执意送我。明明推车的动作越来越迟钝,他却还是慢慢地随我走完去往车站的那条路。
⑧外公过世时,我尚在外地读大学。外婆怕影响我学习,便叮嘱家里人说:“阿毅离得那么远,就不要告诉他了。”所以我连外公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当我放假回家得知这个消息后,眼前像20年积攒的梨花同时飘落般,一片雪白。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流,让我再看外公最后一眼。可是人生的路,并没有返程票。
⑨窗外,繁茂雪白的梨花不断地撕扯着我的记忆。我发现自己还有好多话想要说,却不知该如何继续。这一刻,我已被回忆吞没。
⑩外公,您看那人间四月正梨花似雪……
(1)选文中围绕着我和外公,写了哪些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结合具体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①外公在散戏时总是走到台边轻轻地将钱放入篮子,从来不胡乱抛掷。(品析画线词的表达效果)
②在那里,我看到了春天的第一只蝌蚪,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蛙鸣,捡起了收获时节的第一颗花生……(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
(3)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分析外公是个怎样的人。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画线句“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画线语句的深刻含义。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跛脚羊的冬天
①他出生的那个年头,或许是因为营养匮乏,反正与他同龄的孩子都遍地跑了,他还是不能站起来走路。又过了几年,他终于离开了母亲搀扶他的那双手,但也没能和两个哥哥那样在田野上撒欢儿般地奔跑——他的右腿是跛的。
②贫穷的屋檐下,从有记忆始,他觉得父亲好像就没用正眼看过他一下。食物匮乏的饭桌上,偶尔出现几次令他馋涎欲滴的面食时,幼小的他却从未敢伸过手,虽然母亲一再地递给他。他盼望有一天,父亲能像递给两位哥哥那样亲手递给自己一个面馍,然而父亲的大手却永远只递向两位哥哥。
③那年的冬天特别冷,他家那头大黑羊却立在皑皑白雪里咩咩地叫着,痛苦地生产了。
④大黑羊一连生下了三只小羊崽,其中有一只却是畸形的——有一条腿没有蹄,鲜红的雪地里,满头大汗的父亲提起腿部畸形的小羊崽,淡淡地对母亲说:“扔掉吧,成不了材的,况且,留下来恐怕老羊的奶水也不够!”
⑤听到父亲说要扔掉小羊,他急忙抢到父亲的面前,苦苦哀求着父亲,说:“少脚的小羊会长大的,再说,它也不一定会长得比那两只瘦呀。”那天,父亲沉默了许久,静静地将小羊留了下来。
⑥晚上,“丰盛”的饭桌上,炖好的大黑羊生产后留下的胎盘,父亲破例递给了他一碗最多的。
⑦以后的日子里,饭刚吃了一半儿的他,常常揣起块煎饼或者菜饼之类的饭食就去打草,他说饭在路上吃;深更半夜里,他常以去院子里大解为由,披着破棉袄为那只腿部畸形的小羊偷偷加夜餐——淡淡的月光下,他像喂孩子似的将白天从自己口中省下来的饭食,一口一口地嚼碎,细心地喂给跛脚的小羊。
⑧日子一天天过去,几只小羊渐渐地长大了。正如他所说过的那样,那只腿部畸形的小羊果然不比其他两只瘦,整天活蹦乱跳的。一向不苟言笑的父亲抚摸着小羊笑笑说:“这家伙,没想到比那两只长得还大了,还是个母羔儿,不愁熬上几窝羊崽。”一旁的他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⑨第二年的春天,父亲做了一个惊人之举:将家里的四只羊一并牵到集上去卖。他躲在一边偷偷地流了泪,那只跛脚羊身上有他用心裹着的多少梦啊!
⑩但令他和母亲都没想到的是,父亲只卖掉了三只羊,他将那只腿部畸形的羊又牵回了家。
?“这只羊人家南集羊肉馆不要。”父亲说。可是,卖给宰羊的又不是卖给户里养羊的,人家怎么会不要呢?
?更令他们预料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一段时间后,父亲用卖那三只羊的钱把他送进了东庄小学。一直以来,包括他在内的村里人早就认为,这个家里上学的资格在他二哥身上。二哥能干,人又机灵。
?父亲的这一举动,令村里人感到大惑不解的同时,也令他感到震惊……
?时光荏苒,十年寒窗苦读后,他听从了父亲的建议,走进了一所市里普通的医校。这是父亲对他学业的唯一一次过问。
?后来,他学医所在的城市里便多了一个最有名的医生,这个医生的右腿是跛的。
?再后来,他成了省城里在国内医学界最具权威的一所医学院的院长,他的医学论文多次在业界引起轰动……这年中秋,他特地从省城赶回乡下老家与年迈的老父团聚。
?那夜,皓月当空。红酒与月饼香飘四溢的酒桌上,他与满头银发的父亲对饮着,这时,院子里忽然跑进来几只活蹦乱跳的小羊,是当年那只跛脚羊的后代,那只跛脚羊早已死去多年。他曾听母亲悄悄地说过,当时那只老羊死去时,父亲的眼圈红红的。
?面对这几只活蹦乱跳的小羊,他咂了满满一口酒,咽下,对父亲说:“爸,你知道当年那只跛脚羊为什么会比其他两只肥吗?”
?父亲淡淡一笑:“还不是当年你半夜出去为它偷偷加了口粮。”
?他一下子愕然了,多年来这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秘密啊!
?父亲用手摸了摸嘴,接着说:“当年半夜起来小解,月光下,知道了你小子给那只跛脚羊开起了小灶;那年集上怕卖掉它伤了你的心,所以就又把它给牵回了家;你升学时,觉得你做事心细,暗地里又有股犟劲,当年对只羊都那么好,何况对人呢,就建议你从了医……”
?泪,刷地一下淹了他的面庞,他突然明白,自己,原来竟是父亲心中一直用爱喂养着的一个梦啊!
(作者:夏京收。选文有删改)
(1)以跛脚羊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有人认为①②段和标题无关,可删去,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在怀化看火车
江月卫
①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九岁的我和哥哥凌晨三点钟从家里出发,赶九点钟的火车,去县城看望生病住院的母亲。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感觉就像坐在家里的铺上一动没动,人却已经随车跑出去了好远。这桩事我无数次描述给没见过火车的老祖母听,她每次都津津有味地点头。
②后来母亲转院到了湖南怀化,我乘车的目的地也变成怀化。印象中怀化火车站前的广场很大,但广场周边最高楼没有超过三层,通向广场的公路两边,也都是一两层的砖瓦房,房子后边是开满了油菜花的农田。这景致,现在想起来觉得普通,但在当时,一度令我很是向往。而“怀化是火车拖来的城市”这一说法是后来我从广播里听来的:湘黔、枝柳两条铁路相继修通,在怀化县榆树湾交会,使得这个人口曾经不到三千人的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铁路交通枢纽。这个说法和我坐火车到怀化的经历,将“怀化”与“火车”在我心中连在了一起。
③2009年,我调到怀化工作,参与怀化火车站的拆迁改造,由此走访了多年来居住在火车站附近的十几位老人。记得一位老人拿出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站在街道边用手指着说:这是当年的火车站,从这里一直往候车大楼就是照片上的斜坡,照片上的小溪就是从这位置一直往前流,这里是稻田,那里是山岗……老人还说,那时,这个地方没有通电,一到晚上只有猫头鹰在大树上“咕咕”叫。可如今,我眼前看到的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光璀璨。
④本世纪初,随着湘黔铁路复线建成和高速公路开通,以及芷江机场通航,整个怀化的交通便捷程度大大提升。怀化高铁站建在城区南边,命名为怀化高铁南站,与北边的老火车站遥相呼应,撑起怀化的商贸物流。随着高铁线路的建设,怀化的经济与城市面貌不断发展。现在,怀化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已发展到六十五平方公里,这座年轻的城市在一天天长大。这一切,我都亲眼见证。
⑤在怀化依然保留着绿皮火车。绿皮火车开得很慢,每一个小站都会停靠,乘客多为带着农产品外出交易的沿线老百姓。这些车除了票价便宜,更重要的是绿皮火车允许把装有“土特产”的担子挑上车。新鲜蔬菜、土鸡土鸭、鳝鱼、泥鳅、干笋等土特产到了怀化城里都成为抢手货,价格也比在乡下卖得好。而绿皮火车不疾不徐的“步态”,也每每勾起我对往日生活的回忆。
⑥那天我从老家新晃坐绿皮火车到怀化,在公坪站上来一位提着一篮枞菌的农妇。她五十多岁,胸前挂着二维码收款牌子。列车员问,多少钱一斤?农妇说,二十五块钱一斤。我在旁边轻声提醒农妇,拉到怀化迎丰市场,就能卖到三十到三十五块钱一斤。农妇却说,卖给这些列车员算是回报,如果没有这趟绿皮火车沿路停靠,在我们镇里市场上二十块钱一斤都没人买。我问她,你坐这绿皮火车卖东西每月收入怎样?她想了想说,多的时候有三千多元,少的时候两千多元……说着就爽朗地笑起来,满满的幸福感写在脸上。
⑦如今,怀化的铁路不仅保障了沿线百姓的出行,更载着大家走上了致富的“高速路”。火车把村里人“拉”到城里打工,乡下的农具和民俗也随主人到了城里。农耕博物馆、乡村体验园、民俗博物馆等等在怀化这座城市应运而生。这些年,怀化城里有人在街头广场或溪边树下对唱山歌,在春节的时候也打闹年锣,还舞龙灯和狮子等等。铁路牵起城乡,推动了城市与乡村的协同发展。
⑧正月的一个下午,适逢春运高峰期,天气暖和得出奇。我脱下棉衣出门走了走,不知不觉就走到门前的铁路上。我边走边想,如果没有这些铁路的汇入,怀化这座城能够大起来吗?火车把怀化这座城市变热闹了,把老百姓的荷包变鼓了,把周围的农村也带上了富裕的道路。
⑨在怀化看火车,看到的不只是火车线路多,跑得快,还看到了火车与一座城的关系。我相信,这座火车拖来的城市会像奔驰在铁路上的火车一样,越来越现代,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前进……
《人民日报》2021年3月29日
(1)文章第③段中写老人拿着发黄的黑白照片的情节有何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选文为什么说怀化是“火车拖来的城市”。
(3)文章第⑥段作者围绕绿皮火车具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写这件事有什么深意?
(4)结尾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娘
①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花,乐乐呵呵赛菩萨。儿子在乡下,女儿嫁到了城里。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里却喜滋滋的。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后,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
②虎虎两岁了,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水,不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刚刚收拾干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有时吵着要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到了午睡的点上,不在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这小家伙脾气还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儿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玉叶婶除了带孙子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过。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老伴诉说诉说,去年老伴去世后,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
③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被子拆洗了。刚准备歇歇,孙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孙子吃了苹果后,一个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才有了歇口气的空档。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
④也许真的有心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女儿说:“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吗?”女儿几年前嫁到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太远不方便。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女儿生孩子时。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多,先轻松轻松几天再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吧。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
⑤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女儿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儿媳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玉叶婶说:“我只去一周的时间,这几天你们想想办法。”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这时儿子说话了:“算了,娘这段时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奶带几天。”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
⑥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甥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产,坐火车出发了。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玉叶婶望着窗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她在盘算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好做一回客人。让女儿女婿带自己到城里几个有名的景点看一看,让女儿好好弄几餐饭给自己吃一吃,好好享受享受几天“饭来张口”的轻松日子。想到这里,玉叶婶不觉地笑了。
⑦傍晚的时候,玉叶婶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女婿开车到车站接到了她。虽然坐了一整天的火车,但玉叶婶却不觉怎么累人。
⑧到了女儿的家,玉叶婶满面笑意。一进门女儿就上前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娘,可把你盼来了。单位批准我和玲玲她爸一个星期的假,从明天开始我俩要到外地度假一周。本想带玲玲一起去的,可是她太淘气,带着是个累赘,我们也会玩得不尽兴,所以就留在家里。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帮我们照看她几天。”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⑨毫无疑问,接下来又是一周的忙碌和劳累。
⑩一周后,女儿女婿回来了,本想留玉叶婶再住两天,可是儿媳的电话来了,催她回去。玉叶婶只好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乡下。
?一回到家,儿媳就将孙子虎虎抱到了玉叶婶面前,说:“娘,你开心地玩了这么多天,现在更有劲照看虎虎了吧?”
?玉叶婶叹了口气,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
(1)文中第④段插叙了玉叶婶的什么往事?有什么作用?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
(3)文章结尾用娘的一句话来结尾,让人读来感慨万千,说说这样结尾的妙处。
(4)文中的“玉叶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的心弦
王蒙
①我喜欢北方的初冬,我喜欢初冬到郊外、到公园去游玩。
②地上的落叶还没有扫净,枝上的树叶还没有落完,然而,大树已经摆脱了自己的沉重与快乐的负担。春天它急着发芽和生长,夏天它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而秋天,累累的果实把枝头压弯。果实是大树的骄傲,大树的安慰,却又何尝没有把大树压得直不起腰来呢?
③现在它宁静了,剩下的几片叶子,什么时候落下,什么时候飞去,什么时候化泥?随它们去。也许,它们能保留在整个的冬天,待到来年春季,归来的呢喃的燕子会衔去这经年的枯叶,去做巢。而刚去蛋壳的小雏燕呢,它们不会理会枯叶的琐碎,它们只知道春天。
④湖水或者池水或者河水,凌晨时分也许会结一层薄冰,薄冰上有腾腾的雾气,雾气倒显得暖烘烘呢。然后,太阳出来了。有哪一个太阳比初冬的太阳更亲切、更妩媚、更体贴呢?雾气消散了,薄冰消融了,初冬的水面比秋水还要明澈怡远,不再有游艇扰乱这平静的水面了,也不再有那么多内行的与二把刀的垂钓下钩者的贪婪。连鱼也变得温和秀气了,它们沉静地栖息在水的深处。
⑤地阔而又天高。所有的庄稼地都腾出来了。大地吐出一口气,迎接自己的休整,迎接寒潮的删节。当然,还有瑟缩的冬麦,农民正在浇过冬的“冻水”,水与铁锨戏弄着太阳。场上的粮食油料早已拉运完毕,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在整理谷草。在初冬,农民也变得从容。什么适时播种呀,龙口夺粮呀,颗粒归仓呀,那属于昨天,也属于明天。今天呢,只见个个笑脸,户户柴烟。炕头已经烧热,穿开裆裤的小孩子却宁愿呆在家门外边。
⑥这时候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游人与过客已经不那么拥挤。大地、花木、池塘和亭台也显得悠闲,她们已经没有义务为游人竭尽全力地显示她们的千姿百态。当她们完全放松了以后,也许会更朴素动人。而这时候的造访者,才是真正的知音。连冷食店里的啤酒与雪糕也不再被人排队争购,结束了她们的大红大紫的俗气,庄重安然。
⑦到郊外、到公园、到田野去吧,野鸽子在天空飞旋,野兔在草棵里奔跑。和它们一起去告别盛夏和金秋,告别那喧闹的温暖,去迎接漫天晶莹的白雪,迎接盏盏冰灯。迎接房间里的跳动的炉火和火边的沉思絮语,迎接新年,迎接新的宏图大略,迎接古老的农历的年。二踢脚冲上青天,还有一种花炮叫做滴溜,点起来它就在地上滴滴溜溜地转。
⑧初冬,拨响了那甜蜜而又清明的弦,我真喜欢。
(1)文章第②段加线的“沉重与快乐的负担”具体指什么?
(2)第⑥段写冷食店有什么作用?
(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1)雪地捕鸟。
(2)这一连串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冬天的百草园依然乐趣无穷。
(3)不同意。多年之后,鲁迅还清楚地记得是“闰土的父亲”教的捕鸟方法和跟他说过的话,说明冬天捕鸟给鲁迅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段从侧面反映出鲁迅童年时期对百草园生活的喜爱。
(4)两个句子都表达百草园下雪之后更有乐趣。第①句用“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两个短句,有意停顿,强调雪后百草园的不同。第①句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说冬天的百草园无味,衬托雪后百草园依旧是“我”的乐园,第②句直陈有趣,没有第一句的表达效果好。
2.
(1)第一天:看看使我生活有价值的朋友;第二天:看看人类和自然的历史(或了解世界的过去和现在;或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第三天:看看平凡的世界中人们最忙碌的地方。
(2)①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道出了爱的真谛;②爱像天上的云彩那样美丽,虽然触摸不到,却能够用心感受;③云彩变成雨水滋润花草树木,爱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3)①热爱学习,爱书如命。如从七岁开始就如饥似渴地品尝着手指触摸到的一切书籍。
②不怕困难,意志坚定。如用顽强的意志克服了视力和听力障碍,学会了开口说话。
③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如喜欢旅行、划船等户外运动,对自然地理和墨西哥文物等都兴趣十足。
3.
(1)①任由“我”将秧苗插乱,从不说“我”;
②带“我”到田间地头去玩耍;
③带“我”去看戏,给“我”讲戏;
④每次离开,外公都坚持送“我”到车站。
(2)①“轻轻地”修饰“放”,写出外公放钱时动作之轻,表现了外公态度的庄重,突出了他对演员的理解和尊重。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我”跟随外公在田间地头玩耍时,欣赏到了大自然的有趣、美好,突出了“我”童年的快乐。
(3)照应文章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用第二人称直抒胸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我”对外公深切的怀念之情。
(4)①不苟言笑,沉默寡言:送“我”去车站,一路无言;从不和外婆谈起戏剧;一天说的话,扳扳手指都数得过来。
②吃苦耐劳:整天在地里忙活,“我”家的蔬菜都是外公自己种的。
③尊重他人:看戏时认真看完全场,且轻轻放钱。
④疼爱晚辈:任由“我”将秧苗乱插,从不说“我”;带“我”去看戏,给“我”讲戏;每次离开,外公都坚持送“我”到车站。
4.
(1)点题;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卖豆浆的情况;引起下文,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2)对比,突出(强调)了卖豆浆的孩子生活的艰辛和他的坚强独立。
(3)外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小孩的成熟老练、自信坚强形象。
(4)孩子卖豆浆的经历,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品格,培养了他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感,这些为他将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5.
(1)①父亲要扔掉跛脚羊,他苦求父亲留下;②父亲赞许他精心照料的跛脚羊;③父亲卖掉三只羊却留下跛脚羊,并送他上学读书;④父亲在中秋夜说出他当年偷偷给跛脚羊加口粮的秘密,他突然领悟到了父爱。
(2)不能删去。①这两段写了他脚跛的情况和父亲对他的冷漠。②因为他脚跛,所以才会对跛脚羊同病相怜,使情节发展更合理。③为下文他苦苦哀求父亲留下跛脚羊并精心照顾作铺垫。④与后来父亲对他的默默付出形成对比,突出父爱的伟大深沉。
(3)①写出他听了父亲的话之后,突然明白了父亲多年来默默付出时的感动。②点明主旨,体现出了伟大而深沉的父爱。③表达出他对父亲的感激之情。④语言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6.
(1)为了和当今(或2009年)怀化火车站作对比。
作用:突出了湘黔铁路复线建成和高速公路开通给怀化带来的巨大变化。
(2)一是指湘黔、枝柳两条铁路相继修通让怀化从一个小镇变成了城市,二是湘黔铁路复线建成和高铁站的建设让怀化这个城市有今天的巨大发展变化。
(3)写了一位农妇主动低价把枞菌卖给列车员的事。
深意:火车的建设发展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了富裕幸福的生活,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结尾段总结全文、照应文题(首尾呼应),再次突出了火车给怀化带来的变化(或怀化是火车拖来的城市)以及对未来更好的前景的期待之情,升华了主题。
7.
(1)插叙了玉叶婶在女儿远嫁后因忙于家务很少去女儿家的事情。
作用:①体现了玉叶婶的勤劳,丰富了人物形象;②为下文写她去女儿家作铺垫。
(2)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出玉叶婶得知女儿请她来的原因时欲言又止的表情动作,表现出她无奈、失望、惊讶的心情。
(3)①借玉叶婶之口,写出母亲对子女的任劳任怨,全心付出,不求回报的爱。
②结尾点题,深化主题。
(4)①通过玉叶婶在儿了家忙前忙后,看出她勤劳能干。
②通过玉叶婶把委屈憋在心里,不对女儿说明来意,看出她心地善良。
③通过玉叶婶劳累回家后,仍然照看孙子,看出她对子孙的疼爱及无私奉献。
8.
(1)是指大树在春天急着发芽和生长,在夏天急着去获取太阳的能量,在秋天枝头被累累的果实压弯。
(2)将以前的排队争购与现在的冷清作对比,突出北方初冬的安闲。
(3)结构上:总结全文,点题。内容上:表达了“我”对北方初冬的喜爱之情。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