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双基训练金卷(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双基训练金卷(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6 17:3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民国初期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芮恩施在回忆录中谈道:“要是我们或者英国人让自己陷入这场动乱,那就愚蠢到极点了。它仅是针对日本人的,幸而与我们无关,而且绝非排外。我明确指示驻沪总领事,劝告美国社团既不要支持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它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文中所提的运动(

A.以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作为其目标
B.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C.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
D.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2.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巴黎和会的资料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和会的(

A.时间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3.毛泽东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制度变革
B.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C.五四运动取得了中国外交的胜利
D.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马勇在《重寻近代中国》中指出:“依照学术界的通行理解,五四运动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五四运动指1919年因山东问题而引发的爱国热潮,以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大游行、火烧赵家楼及学生被北洋政府逮捕为标志;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指1919年前后长达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其内涵与外延都相当广泛,前后期的变化也相当复杂和明显。”对上述两个“五四”理解错误的是(

A.前者是政治的“五四”,后者是文化的“五四”
B.前者要“反帝反封建”,后者要“民主与科学”
C.前者重在政治的救亡,后者重在思想文化启蒙
D.两个“五四”都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阅读《五四运动大事(部分)记》,下列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时间
大事(部分)
5月6日
上海商业工团联合会致电北京大总统、国务院、教育部,支持学生运动
5月9日
为国耻纪念日,上海洋货业、糖业、五金业等停业一天
5月25日
南京下关码头工人拒卸日货。江苏县商会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6月6日
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工人罢工,求新厂、浦东各厂工人罢工,南京、宁波罢市
A.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B.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支持
D.中国工人阶级的参加促使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中国,胡适是实用主义的主将,他不遗余力地提倡研究和解决具体及实际问题,‘一点一滴’进化式地改善中国。李大钊与在他之后不久的陈独秀,则主张效仿苏俄的形式,进行直接和彻底的政治社会转型。”二者的争论(

A.使得近代中国社会完成了转型
B.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C.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救亡方式上的分歧
7.陈独秀加入国民党后,以国民党员的身份,批评孙中山与奉系、皖系军阀建立反直“三角联盟”的传统做法,期望他走到依靠工农革命的道路上来。陈独秀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捍卫中国共产党的独立与纯洁性
C.巩固北伐战争的胜利成果
D.顺利实施中国城市革命战略
8.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
B.社会主义
C.新三民主义
D.三大政策
9.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所部,张作霖也退守东北。北伐的历史意义在于(

A.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中国迎来了安定和平局面
C.从帝国主义国家手中收回了全部侵略权益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0.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国货界一致响应,国货运动曾一度颇具声势。特别在上海,作为经济大埠,全国经济重镇,提倡国货运动轰轰烈烈,民众踊跃参加,到1930年10月7日,已进行了第三次国货运动大会,成效显著。这一做法有利于(

A.阻断西方的经济侵略
B.加快工业体系的形成
C.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D.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11.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B.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C.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中国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
1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摆在中共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用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毛泽东的这种“大胆尝试”(

A.指导了中共开始独立领导人民军队
B.标志着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地位
D.探索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13.1927年11月后,“暴动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地带”等词语频繁在中共文献中出现。
这说明当时的中共(

A.完全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B.开始看重农民革命的力量
C.出现了“左”的错误思想
D.对斗争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14.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B.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C.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
D.保存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火种
15.1929年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来华访问时指出:“在相互对立的政府、党派、军阀的争夺中,最终获胜的那一方并非因为用武力取得了统一,而是因为賦予了人民其内心深处最想要得到的那些东西。”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国民革命军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B.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抗日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
D.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16.下图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关于红军长征说法正确的是(

A.1934年红军三大主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B.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红军长征实现了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转移
D.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7.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蒋介石曾说,“我们中国要在20世纪的世界谋生存,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主义”,必须确立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的思想,再不许有第二个思想来扰乱中国”。这一言论可以用来说明蒋介石(

A.坚定地捍卫三民主义
B.表达争取独立的决心
C.借此树立民众的信心
D.为专制独裁制造舆论
18.遵义会议上,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思想角度看,该会议的重要贡献在于()
A.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B.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C.结束了“左”倾思想在党内的影响
D.事实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中国境内产业资本比例的示意图,其变化得益于(

A.清政府引进西方技术开办工厂
B.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D.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0.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
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
2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后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2.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3.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领导工人运动,坚持城市斗争
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4.“历史总是喜欢在关键时刻玩一点小的噱头,将几千年中国乡村权力格局翻过来的革命,居然在这样一个俄国式的名词下进行的,尽管这个名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依旧没有多少人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可却没有耽误人们在它的旗帜下奋斗。”材料中所说的革命指(

A.
土地革命
B.
土地改革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工农武装割据
25.为完成“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任务,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了(

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D.南昌起义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1)在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发生了哪些重大的革命事件?(4分)
(2)长征期间召开的遵义会议,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6分)
(3)从上述材料看,中国革命的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农民在乡里造反……乃是广大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角。打翻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材料二
1927年1月,英国将驻威海卫的舰队开到上海,还准备从国内派三个旅的军队到上海。美国也命令马尼拉的舰队到上海。
      ——《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蒋介石业已变为国民革命公开的敌人,业已变为帝国主义的工具,业已变为屠杀工农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的罪魁。
(1)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中国农民运动兴起的原因及特点?(10分)
(2)国民大革命时期,英美迅速干涉中国革命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从国际背景分析英美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说说一国民大革命失败客观原因的历史根源是什么?(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指出材料中有违史实的结论,并阐述你的论证思路。
4
绝密★
启用前
高一上学期第七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史(二)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民国初期”“针对日本”“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等信息可知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故选B项;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是护国运动,排除A项;提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的是国民革命,排除C项;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淞沪会战,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的是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的影响,不是巴黎和会的影响,但符合题意,故选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项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并未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A项错误;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与材料无关,B项排除;五四运动并未取得中国外交的胜利,只不过中国代表未在和约上签字,C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一个“五四”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政治的“五四”,后者是文化的“五四”,故A项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要“反帝反封建”,后者要“民主与科学”,故B项符合史实,排除;前者重在政治的救亡,后者重在思想文化启蒙,故C项符合史实,排除。
5.【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5月6日“上海商业工团联合会致电……支持学生运动”,5月9日“上海洋货业、糖业、五金业等停业一天”,5月25日“江苏县商会抵制日货”,6月6日“南京、宁波罢市”可知,工商业资产阶级对学生运动给予有力支持,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上海、南京对五四运动的支持活动,无法体现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排除A项;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上海、南京对五四运动的支持活动,无法体现“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由“在中国,胡适是实用主义的主将……李大钊与在他之后不久的陈独秀,则主张效仿苏俄的形式,进行直接和彻底的政治社会转型”可见,二者的争论为“社会转型”即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贡献,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及后期,中国社会没有真正转型,排除A项;“李大钊与在他之后不久的陈独秀,则主张效仿苏俄的形式”表明有对社会主义运动的宣传,排除B项;D项中的“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7.【答案】B 
【解析】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在秋收起义之后,不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故A项不符合史实;北伐战争是在孙中山去世后的1926年开始的,故排除C项;这时陈独秀的做法是为了顺利实施国民革命的战略,故D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陈独秀希望孙中山走到依靠工农革命的道路上来,是希望保持和捍卫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政党的独立与纯洁性,故选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故C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经过半年的斗争,进行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一系列战役,北伐军从长江流域打到珠江流域,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A项符合题意。“北伐战争使中国迎来了安定和平局面”不符合史实,战争结束后中国又先后陷入国共内战和日本侵华战争等动乱之中,B项排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才从帝国主义国家手中收回了全部侵略权益,C项排除;北伐战争并未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未完成反封建的任务,D项排除。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全国各地国货界一致响应,国货运动曾一度颇具声势”“成效显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国货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国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而不是阻断西方的经济侵略,故A项排除;国货运动不能促进工业体系的形成,故B项排除;国货运动不能调整国民经济,故D项排除。
11.【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南昌起义的决策问题,排除A项;B项是国民革命的教训,排除B项;根据题干“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可知,南昌起义的失败是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即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仍然走城市中心论的道路,故C项正确;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序幕,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国民革命失败后,大胆的尝试是指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选D。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和“割据”一词的频繁出现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逐渐认同,故D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根据材料“战胜途中大自然……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可割断题干所述事件为红军长征。长征挽救了中国革命,保存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火种,故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1945年中共七大上,故A项错误;长征没有起到打击日本侵略气焰的作用,故B项错误;工农武装思想的产生是在长征之前,故C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国民革命军在大革命时期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租界,是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A错误;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分给农民土地,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使工农武装割据得以存在和发展,是中国革命由低谷逐渐走向高潮的基础,证明了汤因比的现点,B正确;抗日战争不是国内的党派和军阀之间的斗争,而是中国人民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C错误;D发生于194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1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根据所学可知1934年仅红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故A项错误;遵义会议仅在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中共七大才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长征的完成使红军主力从南方转移到北方,实现了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转移,故C项正确;1927年转战井冈山后中国共产党即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D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十年对峙,蒋介石并非要坚定地捍卫三民主义,而是借三民主义来维护个人权威,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表达争取独立的决心,也无法体现借此树立民众的信心,故B、C两项错误;据材料“我们中国要在20世纪的世界谋生存,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主义”和“为中国唯一的思想,再不许有第二个思想来扰乱中国”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蒋介石在为专制独裁制造舆论,故D项正确。
18.【答案】D
【解析】根据设问方向“思想角度分析材料信息,从思想上来看,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故D项正确;A项是在20世纪20年代,排除;B项与设问不符:当时“左”倾错误的影响并没有在党内结束,故C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清政府引进西方设备开办工厂是洋务运动时期的表现。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实业,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在1912—1919年出现了短暂发展的春天。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随着民族资本家兴办实业的热情被激发和反帝爱国斗争的发展,国民经济又出现迅速发展。图中数据显示,外资比例下降,民族资本和官僚资本均有增长,这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结果。因此,正确答案选D项。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陈独秀的历史事迹。教材中与陈独秀有关的史实有: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创办《青年杂志》;是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之一,也是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因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损失惨重。由题干信息可以判断出此人是陈独秀。因此,正确答案选B项。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一大”,C项是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南昌起义是周恩来等领导的,排除A、C、D三项。
21.【答案】D
【解析】李大钊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发表在《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李大钊还组织了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故正确答案选D项,其他三篇文章是十月革命后介绍社会主义革命的文章,其中也涉及到马克思主义。
2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中国革命道路。抓住材料关键点“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判断作者认为城市是关键。结合“1930
年”以及“中共党内”认为,可以判断该观点是坚持城市中心论,故D项正确。1927年中共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故A项不正确。B项中国的国情是统治力量在城市,比农村薄弱;C项农民阶级主要在乡村。
23.【答案】C
【解析】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已经告别之前的“领导工人运动,坚持城市斗争”,他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力量来自于广大的农民,农村更适合隐藏和积蓄实力。所以排除①,选择C。②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体现,③是在遵义会议上,④是面对日本侵华加剧提出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
2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分析材料获取信息,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知识的运用能力。“将几千年中国乡村权力格局翻过来的革命”、“俄国式的名词下进行的”,结合所学知识,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农村开展的打土豪、分土地的土地革命。A项正确。
2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事件的时序。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成立。五四运动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建立了独立领导的革命军队。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在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武装斗争。故正确答案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26.(16分)
【答案】(1)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
(2)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军事和组织问题。
(3)转移: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瑞金)转到西北(延安)。影响:长征使中国革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保存了革命的力量,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有利于革命的顺利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国共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大革命活动。注意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所发生的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
27.(22分)
【答案】(1)原因: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中共的积极领导;北伐的胜利进军。特点:成立农民运动组织,如农民协会;进行武装斗争,推翻地主阶级政权,建立农民武装政权。
(2)事实:支持反革命军阀对抗革命;准备武装干涉;扶植代理人,分化革命阵营。原因:英美是一战的战胜国,经过华盛顿会议等国际会议的殖民利益调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成为英美的重要殖民利益中心,英美对中国革命十分敏感、仇视。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等反动势力往往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压迫人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历史材料和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根据材料1并结合教材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和概括。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中国农民运动兴起的原因主要根据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这历史特征回答。而中国农民运动兴起的特点可根据材料1并结合教材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和概括成立农民运动组织和进行武装斗争等。第二问国民大革命时期,英美迅速干涉中国革命的主要方式要结合教材有关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的惯用伎俩不定期进行分析概括。第三问根据材料3概括国民大革命失败客观原因的历史根源。这关键是要能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28.(12分)
【答案】错误之处:结论1和总结论。
示例:历史学习与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
史实1讲述的是曾氏家族的优势,有助于其发动武装起义,但不能体现阶级斗争意识深入江西乡村。故结论1错误,应修改为:起义领导人的家族优势有利于武装起义的发动。
史实3说明宗族组织的存在给中共武装起义带来障碍。综合三个史实,得出宗族组织的存在对中共武装起义的发动有利有弊,总结论比较片面,故总结论错误,应修改为:在中共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宗族组织是一把双刃剑。
【解析】第一小问“错误结论”,据史实1“家族优势使他易于获得支持”得出结论1错误,据结论3“设置了障碍”得出总结论错误;第二小问“论证”,据史实1讲述的是曾氏家族的优势,不等于阶级斗争意识深入江西乡村,应修改为:起义领导人的家族优势有利于武装起义的发动,据史实3说明宗族组织的存在给中共武装起义带来障碍,得出总结论比较片面,应修改为:在中共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宗族组织是一把双刃剑。
4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