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双基训练金卷(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双基训练金卷(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6 17:4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其中,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是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十年建设时期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下图是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步入大会会场的历史场景。该会议(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决定开展土地改革
C.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D.准备实施一化三改造
4.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这一规定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
B.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
D.为三大改造奠定物质基础
5.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财政支出庞大,人民政府不得不多发纸币,这就势必刺激物价上涨。这时投机资本家乘机兴风作浪,一方面拒绝使用人民币,从事银元的投机买卖;一方面大量囤积居奇,导致物价上涨。上海的粮食、棉纱等产品有时每天以20%~30%的幅度猛涨。为了走出这一困境,新中国政府开展了(

A.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
B.“三反”“五反”运动
C.土地改革、互助合作运动
D.“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6.“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工医药3个。这些项目的建设(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
B.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
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7.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

A.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
B.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D.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模仿
8.“一五”计划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摆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摆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由此可见,“一五”计划期间的企业布局(

A.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
B.推动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C.有利于社会生产的迅速恢复
D.避免了重工业投资的盲目性
9.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会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于这一思想,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由此可见,万隆会议(

A.唤醒了亚非新独立民族国家的自主意识
B.通过了非集团、不结盟的自主外交政策
C.符合亚非国家保持独立发展经济的需要
D.为不结盟运动提供理论基础,是其起源
10.下表是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数据表,主要反映了(

项目

产量
原煤
产量
发电量
机床
产量
食品
加工
纺织
粮食
产量
棉花
产量
年增
长率
60%
19.70%
35.20%
354%
8.70%
7.50%
3.70%
4.70%
A.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B.“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协调发展
C.“一五”计划时期钢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
D.“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11.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共八大召开
1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现过在两年多的时间内,2600万人浩浩荡荡从城市退回到农村的现象。导致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C.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西部“三线”建设的需要
13.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

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
1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折。“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标志着我国(

A.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大转变
C.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D.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5.下图是1952—1965年我国人均GDP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1953—1954年经济出现衰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负面影响
B.1954—1956年经济持续发展,说明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正确
C.1958—1961年经济出现波折,因为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水平
D.1961—1964年经济不断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调整卓有成效
16.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中国、印度、缅甸生根发芽、深入人心,而且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中国、印度、缅甸都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能处理国家间的一切关系
B.把国家的主权放在第一位
C.
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
D.以国家平等为根本出发点
17.《共和国记忆60年》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此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8.“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指导思想
D.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19.新中国某一期《人民日报》社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社论中(

A.新的社会组织是指三大改造中的农业互助合作社
B.这种新的组织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新的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这种新的组织实际上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20.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这一任务列人中共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首要任务
B.实现国家富强是探索民族发展的重要目标
C.四个现代化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D.科学技术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
2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在民族区域自治范围内,官方通用语言为汉语和本地少数民族语言,同时国家鼓励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A.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大力提髙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素质
D.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自身特有的文化
22.下表中所列举的经济政策的主要作用是(

时间
内容
1953年10月16日
《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1953年11月15日
《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
1954年9月9日
“关于实行棉布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
1954年9月9日
“关于实行棉花计划收购的命令”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建设进程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23.据统计,1975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
9%,与1974年仅增长1.4%的状况形成鲜明对照。其中,钢、原煤、棉纱及铁路货运量等在1975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科学、教育、文艺等领域开始打破严重沉寂混乱的局面,出现了新气象。下列关于出现新气象的主要原因的论述中,
正确的一组是(

A.毛泽东—以阶级斗争为纲—“左”
B.周恩来—批判林彪—批极左思潮
C.邓小平—全面整顿—纠“左”
D.毛泽东—反击右倾翻案风—“左”
24.分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新中国完成土地改革
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三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1942年1月1日,中国作为四个领衔签字国之一,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在罗斯福的坚持下,决定单独开辟“中国战区”(包括中、越、泰等国和缅甸北部),由蒋介石出任新成立的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的最高统帅。1943年,《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3年,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了新约,从法理上结束了美、英百年来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和其他特权,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
——摘编自聂俊华《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其局限》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新的世界发展趋势,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制定了团结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反对两霸的方针。当时苏联被视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为抵制苏联,防止苏美联合反华,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从而使中国外交迅速摆脱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的被动局面,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国际影响迅速提高。
——摘编自张文伟、黎刚《论20世纪中国国际地位演变的四个阶段》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1953
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材料二
1957年11月,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典及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赫鲁晓夫很有信心地告诉毛泽东,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这既使毛泽东感到与十分兴奋,也使他感到了压力。于是,他回答: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他在同英国共产党负责人波立特、高兰谈话中了解到,再过15年,英国的钢产量可以从现在的2
000万吨增长作到3
000万吨,而按计划中国再过15年可达到4
000万吨钢。因此,毛泽东认为,作为主要工业产品的钢产量中国赶上或超过英国是可能的。11月18日,毛泽东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和议的讲话中公开表示……在15年后,在我们的阵营中间,苏联将超过美国,中国将超过英国。莫斯科会议期间,毛泽东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胡乔木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对这个会议非常满意。加上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毛主席这时确实感到胜利在我们一边,提出东风压倒西风,超英赶美。”“毛主席觉得可以探索一种更高的发展速度,把群众发动起来,而且把全国发动进来,生产一定会大跃进。”毛泽东还从莫斯科给国内打电话,说以后再也不要提反冒进了,搞社会主义就是要“冒”一点。
——李永瑞著《领导科学与艺术》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3年我国在经济领域内所实行的重大举措。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是什么?(8分)
(2)材料一、二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8分)
(3)材料二中毛泽东的“搞社会主义就是要‘冒’一点”在以后的建设实践中是怎样体现的?“‘冒’—点”的思想和做法在20世纪60年代是怎样被调整的?(6分)
27.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节选)
外交环境
中美关系的改善,使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
经济建设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的经贸交流,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祖国统一
中国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为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教育
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日益活跃,美国的音乐、饮食、体育等传入中国,直接影响到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等变化
从以上表格中提取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阶段特征和成因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4
绝密★
启用前
高一上学期第九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史(二)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的时期,故B项正确;A项是建立时期,排除;C项是不断发展时期,排除;D项是进一步完善时期,排除。
2.【答案】D 
【解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全国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故①②④正确。三大改造是在1956年,排除③。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1949年9月召开的,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从1947年就在解放区开展,故B项错误;C项是在1953年提出的,排除;D项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排除。
4.【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规定实际上是发展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无法满足工业化建设对原料、粮食、资金的需求,故A项正确;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自己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项错误;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与三大改造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做法相矛盾,故C、D两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物价飞涨,政府开展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答案】B 
【解析】题干中提及“一五”计划建设的150个项目涵盖了重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B项;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通过和美苏冷战的形势,排除A项;C项中的“彻底改变”一词不妥,排除;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是在1956年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统购统销的方式,来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购统销在于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调控能力,变革的是生产关系而非生产力,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而统购统销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实现工业化,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布局考虑资源条件和巩固国防需要,着眼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故选A项;根据材料“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摆在后方地区”可知是出于军事上巩固国防的需要,排除B项;1952年,社会生产迅速恢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一五”计划期间的企业布局未涉及工业结构,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的意思,可以看出题目考查的是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而非万隆会议本身的意义,故排除A、C两项;B项不符合史实;万隆会议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蕴含了不与美苏任何一个超级大国结盟的想法,这一点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理论基础,基于此才有第二年三国提出不结盟的主张,所以说,万隆会议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起源,故选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发展较慢,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1.【答案】C 
【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于1953年开始实行,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题干表述主体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经济计划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间为1956年,同题干时间“1954年”不符,故B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至此,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仍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故C项正确;中共八大于1956年召开,同题干时间“1954年”不符,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现过在两年多的时间内,2600万人浩浩荡荡从城市退回到农村的现象”可知,这是国民经济政策调整的影响,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可知,该规定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故选C项。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并未实现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重工业,并未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故C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A项错误;中共八大在1956年召开,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C项错误;1959—1961
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后,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1—1964年经济不断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调整卓有成效,故D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A项表述绝对,错误;“国家的主权”“国家平等”非材料主旨,B、D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亚洲、走向世界”,显示了它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生命力,故C项正确。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制造汽车的能力,“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时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使生产汽车的理想成为现实,故A项正确。
18.“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A.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指导思想
D.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当时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组织起来”,故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C项错误;合作社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D项错误。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等关键信息可知,新的组织是指人民公社,故排除A、C两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排除B项。故正确答案为D项
20.【答案】B
【解析】从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1956年的中共八大再到1964年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这说明实现国家富强是探索民族发展的重要目标,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期间,阶级斗争成为党的首要任务,A项错误;四个现代化侧重经济层面,C项错误;科学技术是四个现代化的内容之一,而非“主题”,D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根据“官方通用语言为汉语和本地少数民族语言”“鼓励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可知,D项正确。
2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表格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些决议、命令颁布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针对的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有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农产品供应,进而推动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
23.【答案】C
【解析】“文化大革命”是在毛泽东“左”的思想指导下上升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导致了国民经济大滑坡,据此排除A项;周恩来批判林彪发生于1971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1975年,邓小平重新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开展
“全面整顿”,其实质就是在纠正“左”倾错误,故取得了上述成果,据此可知选择C项;但是因为触怒了四人帮,在其煽风点火下,毛泽东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导致经济再度滑坡,
故排除D项。
2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査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图中显示私有经济的占比远低于公有经济的战比,主要原因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成分,故A项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25.(18分)
【答案】(1)表现:大国地位确立;收回被占领土;对其恢复主权;废除旧约,签订新约。
原因:中国积极开展外交,争取国际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美、苏、英等大国对中国态度的改变。
(2)史实: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第(1)题据“中国作为四个领衔签字国之一,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在罗斯福的坚持下,决定单独开辟‘中国战区’”“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从法理上结束了美、英百年来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和其他特权,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主要表现在成立单独的“中国战区”,中国收回被占领土,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崩溃。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积极开展外交,争取国际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带来了美、苏、英等大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第(2)题据“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有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26.(22分)
【答案】(1)举措: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对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点: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封锁、禁运和遏制,而苏联则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援助和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而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工业化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就显示了苏联模式的优势,并且这种模式又适应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3)体现: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来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1960年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第(1)问材料一中的句号可以将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二部分描述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特点”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既要考虑美苏两国对中国的不同政策,又要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第(3)问,“‘冒’一点”的体现实际要求回答“左”倾错误的表现调整”实际上要求回答纠正“左”倾错误的措施。
27.
(12分)
【答案】示例:
论题: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
阶段特征: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成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中美两国受到苏联的威胁;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美国霸权主义政策遭到反对;中国得到第三世界国家支持;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美国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
综上所述,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
【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为背景考查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外交、经济、国际形势等方面来论证。
论题: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
阶段特征: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
成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中美两国受到苏联的威胁;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美国霸权主义政策遭到反对;中国得到第三世界国家支持;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美国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综上所述,中美关系改善对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
2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