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7.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6 12: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陋室铭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朗读并背诵全文。
(重点)
2.品析文中的名句,把握主旨,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难点)
3.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素养)
学习目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读来铿锵有力,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知识备查
文体知识
铭: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作者介绍
知识备查
刘禹锡(772—842年),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浪淘沙》《竹枝》《杨柳枝》《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西塞山怀古》等。
背景资料
知识备查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他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读一读
预习检查
何陋之有
xīn
tái

hónɡ

shǔ
lòu
德馨
苔痕
案牍
鸿儒
西蜀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大声朗读课文,画出押韵的韵脚。
本文的体裁是铭,铭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整体感知
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ing

整体感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就。
这。
简陋的屋舍。
只是。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整体感知
调弄,这里指弹(琴)。
使……受到扰乱。
使……劳累。
形体、躯体。
说。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不加装饰的琴。
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
官府文书。
整体感知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验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精读细研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陋室不陋
以虚衬实,以山水作类比,引出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从而点明文章的主旨“德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的?
精读细研
体现方面
语 句




(德馨)
环境清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高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
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精读细研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话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写出了环境恬静、清幽的特点。
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知其人。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了什么?
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陋室主人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表现了其交往之雅。
精读细研
5.刘禹锡为什么说“可以调素琴”,又说“无丝竹之乱耳”?这两者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调素琴应是指作者平日弹琴自娱,再加上阅读金经,过着恬静而高雅的生活;而“无丝竹之乱耳”指的是交际场上的歌乐。表现了主人不慕富贵,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情致。
不矛盾。
精读细研
6.文章最后为什么要提“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诸葛庐”“子云亭”和“陋室”形成了类比,他们的主人都是受人敬仰的古代名人,引古贤之名室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比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精读细研
7.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做结,有什么作用?表明作者怎样的心迹?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心迹。
精读细研
8.作者通过什么写法来表明自己的志趣的?
托物言志
——陋室(陋室的环境及主人日常生活)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精读细研
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成为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写作时常常以物为喻,往往写得比较含蓄。
古今异义
合作探究
谈笑有鸿儒(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大
今义:鸿雁
古义:德行美好
今义:芳香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一词多义
合作探究

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词类活用
合作探究
有仙则名(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文言句式
合作探究
倒装句: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应为“有何陋”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陋室铭》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后感悟
课堂小结
“陋室”简陋,却因其主人的“德馨”而不陋。从刘禹锡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他身居陋室而“德馨”;他不甘平庸,与“鸿儒”交往;他以古代先贤自况……如果我们也身居“陋室”,那么,不妨学学刘禹锡吧。
?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写作特色
本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整齐之美,而“何陋之有”是散句,全文在句式上骈散结合,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句式参差。
?托物言志,层层铺垫。
写作特色
文章展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抒发和阐述,而是借助于自己生活居住的陋室来反映和展现。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最后作者又将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将自己和古代先贤相比,层层蓄势,处处展现屋子因为“我”之志趣的高洁而不陋。
课下作业
学习本课托物言志的写法,试着写一个片段,通过某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