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四两拨千斤”
——虚词
引子
“好!”与“好了!”
好了:好结束了!
好:打得好!
虚词在语句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堂活动—形形色色的“的”
“的”、“得”和“地”
“得”: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后
面是补语。
高兴得跳了起来 写得很精彩
“地”: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状语
愉快地点头 渐渐地冷了
“的”:助词、语气词
主谓宾与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在主宾前, 谓语前状谓后补, 的定地状得后补, 这些标志要记清。
主谓宾与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在主宾前, 谓语前状谓后补, 的定地状得后补, 这些标志要记清。
“的”的用法
助词(结构助词)
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标志
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构成名词性的“的字结构”。
与“什么”组合,放在表示并列的词语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语气词:与“是”连用
强调(时间、地点或方式) 我是昨天到的北京。
增强肯定语气(“的”在末尾)我这样做是有道理的。
试一试
下面哪些词组可以加“的”,哪些不能;如果能加,添加后词组意义有什么变化
①候补党员 ②师范学校 ③生活习惯
④夜晚记日记 ⑤天平不准 ⑥抓破了鼻子
A、不能加“的”:②
(类似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
B、加“的”意义和结构不变: ① ③
C、加“的”意义和结构都发生变化:④ ⑤ ⑥
实词和虚词
词在语法上分为两大类:实词、虚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并且可以充当词组
和句子中主、谓、宾、定、补
等句法成分的一类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并且一般不做
词组和句子成分的一类词。
汉语的虚词
类型: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副词: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时间、否
定等
介词:引出动作对象、时间、处所、工具、
原因、方式、手段、目的
助词:成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
语气词:句子的语气意义——肯定、疑问、
祈使等
课堂活动——“一身二任”的词语
①叫弟弟打破了 / 叫了他一声
②在哪儿工作呢 / 不在图书馆
③给他打个电话 / 给了我一本
④跟谁说过话呢 / 跟着这个人
⑤管白薯叫红苕 / 你别管我
⑥朝我挥了挥手 / 他面朝大海
⑦比爸爸还高呢 / 比不过鲁迅
⑧为新中国奋斗 / 都是为了你。
⑨就按他说的做 / 按一下按纽
实词和虚词
虚词不表示比较实在的意义,虚词一般只表抽象的语法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不是虚词本身具有,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大多能自由单独说出来,虚词是黏着的,只能与实词结合,不能单独说出来。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够自由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谓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句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动词和介词
介词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包括动词结构)可以单独说出来。
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都可以重叠。
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即介词(包括介词结构)都不能单独做谓语,而动词(包括动词结构)都可以作谓语。
同音与兼类
同音词
一些词在作介词和动词时,它们的意义相差比较大,是两个不同的词(同形词)“分居二任”的情况。
兼类词
一些词在作介词和动词时,它们的意义相差并不太大,至少看得出二者一定的引申关系,是一个词(多义词)“身居二任”的情况。
虚词辨析
因为/由于
① 这几天实在事情太多,所以你来了以后我没能及时来看你。
② 问题复杂,对问题的看法又各不相同,因而一时很难取得一致的意见。
③ 他一贯软弱,委曲求全,因此他仅有的一次发怒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因为”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用,“由于”一般用于书面语,不用于口语。
“因为”只能同“所以”配合;“由于”既可以同“所以”配合,也可以同“因而”、“因此”配合。
以至/以致
①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掌柜 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成了生客。
②这项工艺改革成功的话,生产效率将会提高几倍 十几倍。
③ 对群众的批评采取抵触 压制的态度,那是十分错误的。
④由于他不听从劝告, 上了别人的当。
⑤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变得飘飘然起来, 看不到自己工作中的缺点。
“以至”相当于“直到”、“甚至”;也可以用于连接两项以上的成分,一般放在最后一项前(工人、农民以至学生);“以至”还可以说成“以至于”。
“以致”表示“因果致使”的意思,用在因果复句的主句开头,表示下文所说的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且大多是不好,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
不管/尽管
① 困难有多大,我们都要克服。
②二十年来, 夏天还是冬天,他都每天坚持游泳。
③ 我同意不同意,喜欢不喜欢,他就自作主张把那衣服买下来了。
④ 刮风和下雨,他都坚持锻炼。
⑤ 困难很大,但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
“不管”跟“无论”、“不论”意思相同,表示无条件,既某人或某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如此。
“尽管”跟“虽然”意思相同,表示让步转折,即先让步,承认某件事是如此,如何再转过来指出相反的一面。
而且/况且/何况
①我们进行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世界, 在于改造世界。
②不告诉他,她一定会着急, 这事终究是要告诉他的。
③这件事情连小孩子都知道了, 大人呢?
“而且”表一般递进关系;“况且”表进一步申述理由,相当于口语中的“再说”;“何况”有“逼近一层”的意思,相当于口语中的“甭说”。
副词运用
辩明词义:
你这样固执己见,毕竟有何益处?
他是刚进车间的新工人,做起活来未免慢一些。
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再看了一阵。
究竟:表追根究底;还可作名词
毕竟:表客观情况的必然趋势
不免:客观上不容避免
未免:主观上对某种过分情况不以为然
又:已然
再:未然
弄清词性
事情怎么会这样,我们一定要查个毕竟。
刚刚他来过了,但是你不在家,我让他打电话给你。
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
刚才:时间名词
刚刚:副词
偶尔:副词,表情况极少发生,同“经常” 相
对;很少作形容词(定语)
偶然:副词,表情况意外发生,同“必然”
相对;也常用作形容词(定语、谓语)
避免重复或矛盾
经过治理整顿,剧场内的秩序明显好转,观众出入不再互相拥挤。
他发现树枝上有一只小鸟即将展翅欲飞。
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职工。
经专家鉴定,这只明朝景泰年间制作的景泰蓝铜罐价值至少在三万元以上。
用好否定副词
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
他无时无刻都在盼望着海峡彼岸的唯一亲人归来。
难道能否认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不是我们的任务吗?
介词运用
避免错用:
王大娘省吃俭用,把平时节省下来的零用钱,给山村小学的孩子们买了一台电脑。
我关于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非常清楚。
对于:明确对象
关于:关涉范围;“关于”还有提示作用,组成介宾
短语可单独作文章标题
兼有对象和范围时,两者都可以用;但“关于”只
能用在句首
避免滥用
教育专家们认为,“明星”们搔首弄姿的形象常常见诸于荧屏,这对喜爱模仿的少年儿童,是有负面影响的。
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种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这次学习,使他掌握了大量信息。
避免漏用
他今天特别高兴,和自己一同出国学习的好朋友见了面。
大家对护林队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和(连词)和/跟(介词)自己一同出国的好朋友
“对”后面带“的”的定语时,有时会引起歧义。
此句需要这样改:护林队员揭发的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
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未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注意搭配
在……关怀下
避免主客颠倒
这个音乐对他并不陌生。
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对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连词运用
连词混用:
造纸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使淮河水变得又黑又臭,生物、植物大量减少和绝迹。
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雪,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经济、文化建设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还应当看到在一些小城市,甚至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势力也在抬头。
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控制自然灾害,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好坏决定。
甚至:递进
和:并列
而且:连词,表进一步,往往前面有 “不但”、“不仅”。
反而:副词,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
由于:连词
由:介词
特别/尤其:副词,表强调
注意位置
来参加会议的人较多,他因为性格内向,个头不高,所以人们一直没有特别注意他。
由于他父母观念陈旧,竟然将女儿严管起来,不让随便外出。
分句主语相同,连词放主语后面
分句主语不同,连词放主语前面《“四两拨千斤”——虚词》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
教学重点: 虚词的表意功能。
教学难点: 虚词用法辨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洪承畴的对联
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
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课堂活动——“好!”与“好了!”
(1)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
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你能看出这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
分析见书本。
(3)结论:“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
我国传统蒙学非常重视虚词的学习与使用,古语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三、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82)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6)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1)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2)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结构助词),“着”、“了”、“过”(动态助词)。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3)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4)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5)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如:啊、唉、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
四、课堂活动一:形形色色的“的”
(一)阅读81页,思考:“的”属于虚词中的哪几类?“的”有哪些用法?
1、“的”的用法:
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
助词 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
与“什么”组合,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
语气词:陈述语气,表示情况确实如此。常与“是”连用,“的”的后面补不出中心语。
2、语气词“的”和助词“的”的区别:
(1)“的”的后面能不能添相应的名词。能添加的是助词,不能添加的是语气词。
(2)删去“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改变没有;改变了的,“的”是助词,否则就是语气词。
辨析:
A、那岸上站着的一群人是看划龙船的。 助词(指人)
B、他是会来的。 语气词
C、他今天会回来的。 语气词
3、下面的词组中间能不能加“的”?
①候补党员 ②师范学校 ③生活习惯 ④夜晚记日记
⑤天平不准 ⑥抓破了鼻子
分析:
①③中间可以加“的”且结构和意义不变,均为偏正结构。
②中间不可以加“的”,它是类似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
④⑤⑥中间可以加“的”,但加后结构和意义均发生变化,由谓词性词组变成偏正词组。
5、链接高考:判断下面句子括号必须加“的”字的一组。
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拼抢厮杀谋求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它们存在”是一个主谓结构,加“的”后变成偏正结构。②的主语位置需要名词性的词组,因而要加“的”。④中“取胜”不能直接修饰“障碍”,没有“的”,这句话就不连贯了。 答案:B
五、课堂活动二:“一身二任”的词语(结合“小试身手”三)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一样:
①叫弟弟打破了。 叫了他一声。
②在哪儿工作呢? 不在图书馆。
③给他打个电话。 给了我一本。
④跟谁说过话呢? 跟着这个人。
⑤管白薯叫红苕。 你别管我了。
⑥朝我挥了挥手。 他面朝大海。
⑦比爸爸还高呢。 比不过鲁迅。
⑧为新中国奋斗, 都是为了你。
⑨就按他说的做。 按一下按钮。
明确:左侧句子中加点词是虚词,具体说是虚词中的介词;右侧句中加点词是实词,具体说是实词中的动词。
虚词的特点:
A、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
B、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不能单独说出来。
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自由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语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可以。例如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
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可以。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的说法,而“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
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动词都可以。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而可以说“我躺着”、“我去过”等。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
①我来把大门。 ②抓了一把米。 ③请把灯关了。
参考答案: 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六、注意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
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你至今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 B 考理科?(A、或者 B、还是)
2、他非常用心地写生, B 野地里刮起沙来都不知道。(A、以致 B、以至)
3、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接着飞快地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 A 看了一阵。(A、又 B、再)
解析:
1、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
2、均为连词。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于下半句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或陈述者不愿看到的结果。
3、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多用于未实现的动作,如“我没听清楚,请再说一遍吧”;“又”用于已实现的动作。
总结一: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了解这些规定性用法,才能做到准确运用。
要了解用法,一靠积累,二可在辨析时造些熟悉的句子加以类比。
七、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1) 张大夫把病人的病情没搞清楚就开处方,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
(3)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地理的周老师也懂得日语。
(4)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解析:
例(1)中的否定副词“没”应该放在“把”字的前面,该句却放在了“搞清楚”之前,导致位置错位的毛病。
例(2)“因为”应放在句首,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例(3)“除了”应放在首句,因为该句陈述的对象是周老师,而不是顾老师.若该句陈述对象为顾老师,则“除了”应放在”顾老师”之后,如,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还懂英语。
例(4)这句犯了虚词“关于”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如要保留这一短语,就应将它放在主语“世界各大报纸”前,或者将“关于”改成“对于”。“关于”常放在句首,“对于”可放在句首或句中。
总结二:
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果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不仅会使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一是否定副词在把字句、被字句中放在“把”“被”字之前;一是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分句间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反之,放在主语的前面。
八、链接高考:
(1)判断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的虚词正确的一组。
①人家的进度 就要超过咱们了,咱们得加油啊!
②你不了解情况就大发议论, 太主观了吧?
③王丹考虑问题脑子很灵活,刘磊的思路 敏捷。
A、马上 不免 更加 B、马上 未免 更加
C、立刻 不免 越发 D、立刻 未免 越发
解析:“马上”所表示的时间性幅度要稍大一些,偏口语化;而“立刻”表示的是即刻要发生的事情,偏书面语化。“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主观评价;“不免”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如:看到你们,不免让我想起了高中时的自己。“越发”限用于同一人或事物的进一步变化;两个人或事物比较时,不能用“越发”,必须用“更加”。
(2)判断下列句子划横线处的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社会的一个成员。
B、他的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论语》中孔子同他的弟子的一段对话。
C、在这条熟悉的林荫大道上,他偶尔碰到了自己在中学时代的恋人。
D、有些青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儿片,没劲。”
解析:正确选项:C。“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选项C中应该是表示意料之外的意思,故应用“偶然”而非“偶尔”。
九、小试身手一、二(见教师用书p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