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那些主要的区别。
【古今汉语概说】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早在商代就有记录汉语的甲骨文字,周秦时代已有完整的典籍,此后两千多年,汉字文献浩如烟海。汉语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古代汉语(先秦两汉至隋唐)、近代汉语(晚唐到清初)、现代汉语(清初以来)三个阶段(古、近统称为古)。[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堂活动】
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段,对古今汉语的词汇和句式的差异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古今汉语演变的线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通过以上文本的分析,古今汉语演化方面有哪些规律?
一、汉语词汇的演变
1、词形的变化
古汉语词汇多为单音节词,到现代汉语演化为双音节词。例如:形(体形)貌(容貌)衣(衣服)镜(镜子)妻(妻子)自(自己)修(修长)。这些词语在意思上没有发生变化,这些词语在古汉语中占多数,但我们在翻译的时候要加以改变,要用双音节词来表述。
2、词义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某些词在现代使用时,用法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其”,表示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其妻曰”译作“他的妻子说”。现代汉语里还有“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自圆其说、望其项背”等成语,这些用法和古汉语的用法是一致的。而“其家的客厅很大”这样的话就让人觉得别扭了。古汉语的某些词的某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如“服、窥”。“窥”在古代有“从小孔或缝隙里看”的意思,如成语“管中窥豹”。从这里还引申出“暗中察看”的意思。现在前一个意思已经消失了,而“暗中察看”的意思还保留在“窥测、窥察、窥度、窥视”等词语中。
这种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的“江”指长江;“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河”指黄河。现在“江“河”泛指一般的河流。“中国”原义是指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缩小。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
“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禽”原是飞禽走兽的总称,现缩小为专指鸟类,如“家禽”“飞禽”。“怨”古义指“恨”的意思,今义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21世纪教育网
(3)词义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走”的古义是“跑”“逃跑”(“窃计欲亡赵走燕”“走马观花”)今义是“步行”的意思。“慢”的古义是“怠慢”的意思,现指速度慢。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
“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乖”原指“偏执、不驯服”(行为偏僻性乖张),今义是“听话、安顺”的意思。[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词语的消长变化
(1)社会生活方面:
社会是文明的摇篮,中国社会的巨变要求作为文化的词汇以第一时间反映社会现实。以此出现了许多具有典型形象的词汇:
(a)政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指导方针“和谐社会”、“小康生活”等;又有供全民贯彻的“三个代表”、“三农问题”、“保先教育”等。
(b)经济方面:如改革后的“经济特区”,指导性的“十五、十一五”计划,再有以旅游业为头的“红色旅游”、“无烟工业”等,还有经济的附属词汇如 “白领、个税改革”等。
(c)文化方面:新事物的不断产生为了适应市场而产生了词汇如“红色文化”、“素质教育”、“超级女生”等;也有外来的“拜金主义”等。
(2)网络用语方面:网络与计算机是20世纪的象征,它代表着先进和高效,十几年时间便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所以当之无愧是新词产生最多的一个领域。如“硬件、网吧、IT技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数的附属词汇,共约万个。但也有一些如“PK、1314(一生一世)”等网络异化词现象。还有如9494、稀饭、偶、740、3Q等。
(3)科学技术方面:有人说21世纪是人才和科学的世纪,科学技术这一推动社会进步的杠杆,是发生变化最多、周期最短的领域。为了更好满足人们的认识和交际要求,给新生事物命名非常必要,从而产生了许多新词,如:“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等。此外,还有与人们生命密切相关的医学方面,也出现了众多的新词“非典”、“禽流感”等,也是一时炙热。
(4)国际用词方面:
汉语词汇不仅与中国本身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汉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已被众多的外国人士接受。所以词汇与国际接轨也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的发展方向。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六方会谈”、“反恐”等。还有一些是由于改名而出现的如新的城市名称。随着社会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同样的道理,旧事物的消亡也使许多旧词语“知趣”地退出了词汇舞台。比如“买办”“土豪”“知青”“人民公社”等现在就没人用了。
4、词语的替换变化
(1)社会因素:如把“世”改成“代” 21世纪教育网
(2)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
(3)语言表达:“足”——“脚”,“面”——“脸”, “目”——“眼”,“口”——“嘴”,
二、汉语语法的演变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语序的变化
古汉语句子中词语的顺序跟现代汉语比较,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
“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 B.古之人不余欺也。
“定语后置”: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
“介词结构后置”:
A、师不必贤于弟子 B、而母立于兹
“主谓倒装”:
A、贤哉,回也! B、甚矣,汝之不惠!
2、句式的变化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但古汉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主语名词后面用“者”,句末加上语气词“也”,或者只用其中之一。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夫战,勇气也。
C.荀卿,赵人。
“被动句”: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于)
B、为天下笑(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21世纪教育网
D、延年自知见废(见)
E、是溪独见辱于余(见……于)
F、身被二十余创(被)
G、常被元帝所使(被……所)
H、戍卒叫,函谷举(意念被动)
3、词类的变化
(1)名词活用:活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四种情况。
①晋灵公不君:“君”受副词不的修饰,可知为动词,“君”是行君道的意思。
②晋军函陵:军,驻扎。
③秦师遂东: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的意思。
④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生,使……长肉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手,名词作状语。
(2)形容词活用:活用作一般动词、使动、意动三种情况。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远,远离。21世纪教育网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削弱。
③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
④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辱。
(3)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4)动词活用:活用作名词、使动、意动、为动四种用法。[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流传的文字,动词作名词。
②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
④既泣之三日:泣,为……哭泣。
三、语音的演变
汉字结构的方法中,以形声造字和方法最常用,因而形声字也为最多。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ai”呢?(共62张PPT)
古今言殊
课堂活动1、读下面的诗句,找出韵脚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离别情。
一、汉语语音的变化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
天姥连天向天横
先买公仓,收余以食亲
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日:“近者奉辞伐罪…”
彗星见于东方 羽扇纶巾
万乘之国 否极泰来
土蕃 樊於期偏袒扼腕曰
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可以解燕国之患
练习1、请指出下列红体字的准确读音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②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入使。”
③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
④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⑤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璧下。
⑥汝识之乎?噌弘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二、汉语词语的演变—— (1)词语的词形变化
(1)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
如:虎──老虎;鼠──老鼠;斧──斧头;兔──兔子
(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
如:照──照耀;赠──赠送,弃──抛弃;粹──纯粹
(3)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节词所替代。
如:伐──攻打;川──河流;股──大腿
二、汉语词语的演变—— (2) 词语的消长变化
二、汉语词语的演变—— (3) 词语的替换变化
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1)社会因素:如把“世”改成“代”
(2)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残废”——“残疾”
(3)语言表达:“足”——“脚”,“面”——“脸”, “目”——“眼”,“口”——“嘴”
二、汉语词语的演变—— (4) 词语的引申变化
(1)词义扩大。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 .
(2)词义缩小。
“宫”古为“房屋”,今为“宫殿”。
“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
(3)词义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如“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闻”都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走”,本来指跑,如今指步行,行走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
“爪牙”,古代指得力助手,今天只具贬义,相当于“帮凶”
练习1、古人的称谓很复杂,一般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相对随意。看下面称谓分别用于什么人。
一般人自称
晚辈
王侯自称
称师辈
称朋友、尊长
①仆,不才,不佞
②小子,竖子
③孤,孤家,寡人
④子,夫子,先生
⑤公,君,足下,丈人,大人
三、语法的变化
1、语序的变化
2、句式的变化
3、词类的变化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
主─谓─宾
定(状)─中心词
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三、语法的变化——(1) 语序的变化
谓语前置
例:
(1)甚矣,汝之不惠!
(2)美哉,我少年中国。
特点: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他放在主语之前。
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
规律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焉、奚、恶、曷)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如:A、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B、何以知之?
C、子何恃而往?
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
宾语前置
规律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如:A、彼不我恩也。 B、莫我肯顾。
C、忌不自信。 C、未之有也。
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
规律3 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此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
“(宾)+之+(谓)” “(宾)+是+(谓)”
如:A、何陋之有? B、何厌之有?
C、何后之有? D、唯余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
规律4 固定句式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2、……何……之有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介词宾语前置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语,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弗之怠
A、其间旦暮闻何物? B、君何以知燕王?
C、莫之或止 D、未之多见也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C
A
A、沛公安在?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 D、尔何知?
B
A、城中皆不之觉。 B、唯余马首是瞻。
C、惟利是图。 D、马之千里者
D
1.选出和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厌之有?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臣之客欲有求于我
C.忌不自信
D.客从外来,与座谈,问之客曰
2.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
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
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
A、吏二缚一人诣王。
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D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状语后置(介宾结构)
2、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边。
如:A、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B、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
C、则治之如所言。
①尝射<于家圃>。 ——
尝[于家圃]射
②苛政猛<于虎>也。——
苛政[于虎]猛也
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④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迁客骚人,多[于此]会。
⑤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太守与客来[于此]饮。
请翻译下列句子。
1、下列句子按宾语前置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惟命是从。 ②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③何由知吾也?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⑤梁客辛垣衍安在? ⑥狂者伤人,莫 之怨也。
A. ① ④/ ② ⑥ / ③ ⑤ B. ① ② ⑥ / ④ / ③ ⑤
C. ① ③ ④/ ② ⑥ / ⑤ D. ①/ ② ④ ⑥ / ③ ⑤
A
综合练习
2、从下列句子中找出句式不同的一项:
A.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B.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D
5、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并翻译:
A、其人家有好女子者,多持女逃亡。
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子何侍而往?
E、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
F、甚矣,汝之不惠。
G、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
(定语后 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谓语后置)
(状语后置)
翻译下列句子
1、尔何知!
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走。
5、何以伐之?
8、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11、一言以蔽之
12、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1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20、甚矣,吾衰也。
三、语法的变化——(2) 句式的变化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
古代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它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同时借助一些虚词来帮助判断。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提炼主干的话,都呈现“名词主语”+“名词谓语”的结构。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 ……者, ……也 (2) …… , ……也。
(3) ……者,…… (4) ……者也。
(5)“是······也” (6)“此······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
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为……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为……所……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
3、 ……于……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4、 ……见…… 信而见疑
5、 ……见……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 ……被…… 忠而被谤
7、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次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词类活用的概念
1、一般动词
2、名词作状语
3、使动
4、意动
二、动词活用
1、活用为名词
2、作使动
三、形容词活用
1、活用为名词
2、活用为 动词
3、使动
4、意动
四、数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
类型
二、如何判别词类活用?
1、划分句子成份,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定语是由形容词、代词充当
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形容词充当
2、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如: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占住了谓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6、大行不顾细谨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包括介词的宾语)。可观察其是否被定语修饰。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前边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它大部分能带宾语,它经常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
如果一个句子中的名词并不具备以上所说的名词的语法特点,反而具备动词的语法特点,那么这个名词就转用作动词了。
名词用作动词
1、名词后面紧跟代词
(1)驴不胜怒,蹄之。
(3)左右欲刃相如
2、名词后面紧跟名词,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
(2)面山而居 (3)范增数目项王
3.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
②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③ (冯婉贞)驰而前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
②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③二月草已芽。
5.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
①晋师军庐柳。
②秦伐韩,军于阏与。
6.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
①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1. 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2. 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 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
4. 带了介词结构,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用作动词
谓语动词“使宾语怎么样”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使动用法
①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涉及其他对象,如:坐、站、走,不及物动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带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往往可以带宾语用作使动动词。
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②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使动用法。这时句子的宾语不是动作支配的对象,倒成了动作的施行者,是主语使宾语发生这个动作行为。
例: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鸿门宴》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就是用作动词
形容词表示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即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怎么样”。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3、名词的使动用法
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2.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意动用法的概念: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 "等。
意动用法的种类:(1)形容词的活用
(2)名词的活用
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成以其小,劣之。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
4、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
——《甘薯疏序》
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觉得……奇特
认为……漂亮
看作……羞耻
以……为远
认为……可耻
1、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使· · · ·早死 使· · · ·病残
使· · · 复生 使· · · ·重新长肉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王:让· · · 做王
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到副词的作用。有的翻译时需要加上适当的介词。
返回
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类型: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2.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3.表示动作行为方式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名词活用
2、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用…”
比喻形式,
“像……”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当作……一样”
“当……”
名词活用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5)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在……”
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1.表示每一。
例: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2、表示渐进。
例: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②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4)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
(5)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名词活用
(译为: 从…往…)
解释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 1.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则思知止以安人 4.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6.乐盘游 7.宏兹九德
8.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9.素善留侯张良
10.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1.小学而大遗
12.六王毕,四海一 13.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14.朝歌夜弦 1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1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返回
词类活用特殊的是
A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褒禅山》)
B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D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
综合练习
C
A的"名"是名词,这里带宾语"之",活用为动词了。B的"师"原本是名词,这里带了宾语,活用为动词"从师"。C的"日"意思是"每日",名词做了状语。D的"食之"的"食"本来是名词"食物",这里带了宾语,当作"喂养",活用成了动词。只有C的活用特殊,答案便上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