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32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32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5 19:0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再识李白
1.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3.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图“表”一生
人物生平
主要活动
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开元六年(718年)
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开元十七年(729年)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成都、峨眉山,渝州,会稽扬州汝州安陆江夏,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失意游走
开元十八年(730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安陆长安开封宋城登封洛阳,穷愁潦倒于长安,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与元演、崔成甫孟浩然结识。
西来献赋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
献《大猎赋》于玄宗,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结识了贺知章
供奉翰林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天宝二年(743年)
玄宗仰慕李白,召其进宫。被宠信,同僚艳羡,渐有嫉恨之心。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杜相识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杜甫初识于东都洛阳。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安史入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乾元元年(758年)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入幕永王,不久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不久长流夜郎
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上元三年
(762年)
李白之死,众说纷纭,三种说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不久,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
后人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贺知章:“谪仙”(《本事诗》)。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天宝四载(745年),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创作背景
1.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
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
2.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
向玄宗推
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
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
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李白初到
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
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
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3.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4.离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创作背景
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浪漫主义”的两大特征是什么?
李白诗歌中
的夸张和想象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乐府·将进酒》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3.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另作“二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5.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致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探寻李白诗歌大量使用夸张手法的主要原因
李白的人生经历是常人难以想象,官场生活真正是大起大落,升官之时可谓爬到"顶"
上,跌下之时,又进入"谷底"之渊。在升升降降的遭遇中,他的思想由美好的梦想变成悲哀的现实。这样的经历,磨炼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他不再消沉,把理想释放到美好的河山景色之中。他被"黄鹤楼"的美震慑,被"荆门"的辽阔吸住,被"黄河"的水滋润。
"长河落日"
"冰川雪景"
"朝阳落日"
"沉鱼落雁"
全成了他笔下的情景,他被山河的美灌醉了。他满腔的感情像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来释放情怀,这个"火山口"就是诗歌,而最让他倾泻而出的便是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所见所闻所感化成了优美的诗歌!是的,是阅历、是遭遇、是坎坷的命运,成就他的浪漫主义的诗歌,也是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成就了他独特的夸张艺术手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节奏,
找出哪些地方表现出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找出本文的诗眼。
《唐诗别裁》:“飞渡镜湖月”以下,皆言梦中所历。一路离奇灭没,恍恍惚惚,是梦境,是仙境(“列缺霹雳”十二句下)。托言梦游,穷形尽相以极“洞天”之奇幻;至醒后,顿失烟霞矣。知世间行乐,亦同一梦,安能于梦中屈身权贵乎?吾当别去,遍游名山,以终天年也。诗境虽奇,脉理极细。你怎么看?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
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直插天空。横,直插。
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
翻译:海外来客们起谈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李白笔下的天姥山有怎样的特点?现实中的天姥山是怎样的?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表现在哪里?李白为什么把天姥山写得如此高峻?
为下文中的梦游做铺垫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凄清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翻译: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
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天色已经很晚了。暝(míng),日落,天黑。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列
通“裂”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翻译: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
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
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翻译: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魂魄惊动,我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研读诗歌第二段,画出诗人梦游路线图,标出景物和情感
1
2
3
4
1.镜湖
谢公宿处
2.山路
岩泉
3.半壁
4.金银台
清幽
轻快
迷离恐怖
惊惧迷茫
雄奇壮美
明亮清醒
壮丽辉煌
欢畅快慰
梦游部分,哪些地方表现出
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1.“我欲固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梦中第一想象之景,朗朗月色,澄碧湖水,漾漾渌水,清亮猿啼,构成了一幅清丽恬静的幽美画面.
梦游部分,哪些地方表现出
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2.“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梦中第二景,移步换景而变化迅疾.石径通云,海日升空,天鸡高唱,山花烂漫,似已见到光明而仍在迷离之境.
梦游部分,哪些地方表现出
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3.“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梦中第三景,随着夜晚的降临,诗人梦中的见闻已是熊在咆哮,龙在吟啸,而且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在急骤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的水面腾起烟雾,置身这样的环境,令人感到身居高危之地而毛骨悚然.
再读梦境部分,作者的情绪为什么如此波澜起伏?
1.天宝元年(公元742年),42岁,奉诏进宫,供奉翰林,玄宗宠信,同僚艳羡并嫉恨。
2.天宝二年(743年),43岁。诏翰林院。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3.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44岁,上疏请还,帝赐金放还。李白到了东都洛阳。与杜甫、高适共游洛阳。相约下次会面于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访道求仙。
4.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45岁,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李白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诵读第二段,结合梦境和诗人天宝年间经历,感悟诗人情感的波澜起伏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且放“二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翻译: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诗眼
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通读全文,找出本文的诗眼
《梦游天姥吟留别》诗脉络
全诗以“梦”为主线,按照入梦缘由——梦游幻境—出梦慨叹的顺序来写。
名称
相关句子或要点
入梦缘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绷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由现实转入梦境
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幻境
飞度镜湖一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由梦境转入现实: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措。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蕲水陈沆《诗比兴笺》认为“梦境”部分是李白三年政治生活的反映,你怎么看
?再查阅相关资料,尝试写以本诗为探讨主体的文学短评
1
陈沆观点
清代诗人陈沆认为梦境实则是他三年政治生活的曲折反映与幻化: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首言求仙难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言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一下,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忽魂悸以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陈沆《诗比兴笺》)所以李白梦游天姥山并不是美梦。有学者根据陈沆的论述和李白的生平,认为李白一-生从未放弃过入仕,访天姥山并不是求仙访道,而是访名山,走名士风流的仕进征程(终南捷径)。
1.小处切入
2.叙议结合
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
的写作角度
作者的情感,主题、表现。
作品的形象。
作品的艺术技巧、构思、语言。
拓展延申:
01
尝试写本课的文学短评,可任选某一角度。
02
收集李白诗歌中运用夸张和想象艺术手法中的名篇,比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