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5 19:0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教案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品味这首诗歌的艺术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1.课堂拓展
青春时代
当一个作家深切地感到自己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的时候,这就会给他以美和力量。——高尔基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爱国诗人杜甫登上高台,面对滚滚洪涛,吟出了一声旷古叹息。
1919年秋天,爱国诗人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面对滚滚洪涛,发出了一声震世呼号。
2.文体知识
新诗与自由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与旧体诗相对而言,一般是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散文诗、自由诗等。它的特点是冲破了旧体格律诗的限制,采用与现代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和现代音韵,文体整齐,押韵自由,生动活泼,便于表现复杂的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
“自由诗
”是一种字数、行数、节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的诗体。它不受格律的约束,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在形式上自由变化,押大致相近的韵。
3.题目解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意思是作者站在地球边上,俯瞰地球,吹响了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更深层的是对于力的赞歌,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4、作者介绍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
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自主学习]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
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
对郭沫若的评价
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
——周扬
淡抹浓妆总入时,两朝恩遇鬓成丝。
曾夸召对虚前席,又见讴歌奉和词。
考古偏能剽甲骨,后今何癖注毛诗。
生民疾苦仍如此,孤负先生笔一支。
——梁漱溟《赠郭某》
5.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6.分析意象
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宏大、阔远、壮丽、雄奇、气势磅礴
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7.研读诗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关于五四运动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取消列强在华各项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归还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但“和会”不仅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而且要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迅速激发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对。(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5月4日,北京高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和约签字”“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强烈要求拒绝在合约上签字。北京的学生运动很快得到其他地区学生的积极响应和广大工人的支援,形成了一场由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发起,各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把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到了一个高峰。
意义: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序幕,是中国青年的一次伟大觉醒。毛泽东曾鲜明而深刻地指出,“‘五四’以来,中国青年们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就是带头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队伍的前头”。
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8.合作探究: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有何新意?
通观全诗,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的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的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诗歌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同样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一枝枝的烟筒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呀!
哦哦,二十世纪的名花!
近代文明的严母呀!
——《笔立山头展望》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
“力”字?
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9.分析主旨
这首诗的描写的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我的作诗的经过》
我们这个时代,有哪些爱国形象。
①钟南山,疫情爆发,84岁的钟老以医者之责,担当救国大任。他呼号:重病号都送我这来!
②袁隆平,植根沃土,几十年如一日,以学者之责,担当救贫大任。他呼号:稻穗如冠,世界无饥!
③南仁东,志开天眼,从壮年到暮年,以天文学家之责,担当探太空之大任。他呼号:外星人,我们来啦!
④屠呦呦,⑤黄文秀,⑥林俊德等等
四、布置作业
阅读郭沫若的作品《太阳礼赞》、《晨安》、《天狗》,并试着分析诗歌特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