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这位诗人兼书法家的风采。
2.
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格律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
引导学生积累并整合小学、初中所学过的词以及小学、初中课本选录的毛泽东诗词及评价毛泽东的诗词,以及耳熟能详的毛泽东诗词名句,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
4.背诵本词。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进行个性化诵读,可采用个别读、合作读或小组读,用普通话读或用方言读,男生读或女生读,派代表读或集体诵读,自谱自唱读等方式进行激情诵读,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养成诵读学习的习惯。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抓关键词语的方法,逐渐提高自己抓准关键词、分析意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点词句,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在诗词的熏陶下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丰富情感世界和文化积累。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诗词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珍惜今日所有,激发自我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难点
1.词中描绘的图景,如“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等。
2.虚实结合,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数词运用,富于力学美感;动词使用,出神入化;形容词的使用,渲染色彩;对颜色非常敏感。
4.
对比、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学生学习活动及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活动:课外提前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课堂个性化诵读;多媒体辅助学习;分组讨论。
2.学生学习活动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和家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
【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诵读
本文插页有毛泽东书写的《沁园春·长沙》。该手书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格潇洒豪放。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抓住“看”和“忆”贯穿全词两条主线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
【教学环节】
课堂拓展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为衰!
——宋玉《悲秋之始》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
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王实甫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少年壮志)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细腻含蓄)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
世纪最具影响100
人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代表作品有《七律·长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等。
他的文章则立意高远,生动活泼,旁征博引,善于用典,说理透彻,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代表作品有《纪念白求恩》《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别了,司徒雷登》等。
毛泽东少年时故事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桑梓,指家乡)
少年时的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时挥斥方遒的豪情,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
三、题目解说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夺取,后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点明地点和写作内容。本词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
四、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
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写作背景
1925
年10
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站在橘子洲头,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过去的战斗岁月,毛泽东不禁心潮澎湃,感慨无限,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五、知识卡片
①
概念及形式
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用来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牌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念奴娇”“菩萨蛮”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不同的词牌,其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均有不同的规定。作者按照格式去作词,叫“填词”。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随着发展,词牌与题目有明显区别。题目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③
分类
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
字以内为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及以上为长调。
词从片数上分为单调(不分片)、双调(分两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以两片居多,称“上片”“下片”,也称“上阕”“下阕”。
词从风格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六、资料链接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1914
至1918
年,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他结识了同校的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萧子升,周南女子中学的陶斯咏、向警予等一批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志同道合,一起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1918
至1920
年期间,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新的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创办《湘江评论》。可以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日子里,毛泽东慢慢承担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实现了由青年学生到革命家的转变。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经常约二三志同道合者一起到湘江中挥臂击水,还在学校组织了一个近百人的游泳队,晚饭后到湘江里畅游一番。同班好友罗学瓒在日记里写道:“今日往水陆洲头泅渡,人多言北风过大,天气太凉。余等竞行不顾,下水也不觉冷,上岸也不见病。”毛泽东自己后来回忆,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游泳,不单强健了体魄,更激发了毛泽东的自信,磨炼了他的意志。
七、朗读诗歌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2)释词
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是言勤奋,珍惜时光,夜晚也当白昼使用,这样就会拥有两次人生的时间),会当水击三千里(典故出自《庄子》,是说定能施展鲲鹏之志)。(《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3)成语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
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八、诗歌分析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
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一、赏析上片
1.开头三句有何作用?
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独立”一词凸显出词人卓然而立的形象与中流砥柱的气概。“寒秋”一方面写出了深秋的寒意,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斗争形式的严峻。
2.这些描写秋景的句子中哪些字用得传神?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①
传神的字:遍、染、漫、争、击、翔。
遍:写出红之广,让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形势。
染:用拟人手法,把树木那仿佛人工染成的浓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激流勇渡的热闹场面。
击:把雄鹰展翅奋飞的矫健雄姿凸显出来。
翔:蓝天倒映在水中,鱼儿好像在天空飞翔,写出了鱼儿畅游时轻松自如的神态。
②
词人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3.从结构上看,描写的秋景有什么作用?
远望,群山上重重叠叠的树木,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前行。仰视,雄鹰在空中展翅;俯瞰,鱼儿在水中畅游。这些景物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渲染了万物竞自由的氛围,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
4.分析“怅
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
沉浮
?”一句的作用?
一个“怅”字引出感叹,词人由眼前之景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直接转入抒怀。
“主沉浮”的深层含意是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这首词的词眼,表达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二、赏析下片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
岁月稠
。”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承上启下。“携来百侣曾游”,点明长沙乃旧游之地;“忆”引出下面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峥嵘岁月”是对往昔不寻常生活的概括,“稠”字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2.“恰”字领起的七句,为我们塑造了“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请概括这一群像的特点。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表明他们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以天下为己任、敢想敢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明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蔑视权贵、敢于斗争、抱负宏伟、追求高远。这是一群有雄心、有才华、有担当、有胆识的革命青年。
3.
结尾三句有什么深层含意?
结尾三句,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社会的革命青年。
主题归纳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社会的豪情壮志。
九、深入探究
1.请从意象的角度分析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上片,词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取了极具典型性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来描写。
词人用“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词将眼前景象写得生机勃勃,通过提出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其博大的胸怀和献身革命的凌云壮志。
2.这首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本词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的憧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
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绘景之笔。“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整首词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由景到情,由实到虚,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词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3.本词下片多处化用典故却不着痕迹,你知道这些典故的来源吗?请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①“同学少年”出自杜甫诗《秋兴八首》第三首:“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意思是当年的同窗好友现在大都成了富贵人家,借此反衬自己的落魄。词人化用于此,却无杜甫的失落感,而是希望将来大家都能实现理想抱负。
②“挥斥方遒”化自《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词人将“挥斥八极”改为“挥斥方遒”,既符合韵律,又有新意,形容新时期的青年从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具有自由奔放的胸襟。
③“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故事。李广因未能封侯而常自哀怜,词人及其同学却将功名利禄视为粪土一样下贱的东西。
④“中流击水”化自“中流击楫”。《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中流击楫”比喻立志奋发图强,词人用此典故,表达了革新旧社会、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将“击楫”化为“击水”,这种极具夸张效果的炼词更显词人的豪气。
4.
《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的自我形象是怎样得以表现的?
①词的上片,词人的自我形象主要是通过几个动词来表现的。一个“独立”,让我们看到了词人高大的形象。“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正表现了词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切的深邃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词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充溢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一“怅”一“问”,则表明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至此,一个勇于以天下为己任、具有非凡气魄的革命者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②
词的下片,词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回忆来展示的。以一“忆”字总起,点明下片都是“忆往昔”的内容。1918
年到1920
年,毛泽东先后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共产主义小组等革命组织,并领导一批青年同学和湖南人民与封建军阀进行坚决的斗争。词人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词人自己,而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表现了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词人的自我形象在写景、叙事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表现,展示了一代革命家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5.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手迹中,下片结尾句是“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后来将结尾句中的“向”改为“到”。“向”和“到”哪个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到”比“向”更好。
从内容上看,“到”有“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是从江岸击水并未到达江心,效果就差了。
从节奏感上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遏”等动词和谐一致,而“向”是介词,用在此处没有这一效果。
从词人性格上看,“到”更能表现出英雄豪情。毛泽东一生在革命风雨中运筹帷幄,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更贴切地表现他的英雄豪情。
6.
试着分析《沁园春·长沙》一词的艺术特色。
①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词的上片选取了红叶、碧水、百舸、雄鹰、游鱼等美好、活泼的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色彩壮丽的秋景图,表现了词人的宽广胸襟。
②
多角度描写景物。词人在写景时采取了远近相济、动静结合的方式。如远眺群山,写山上层林尽染;近观江中,写水碧船急;仰视长空,写雄鹰展翅高飞;俯视水底,写鱼儿轻快地畅游。这样描写使景物更具层次感,同时也描绘出了秋天的生机与壮丽。
③语言极富表现力。本词运用了极富表现力的词语,语言精当、形象。如“遍”“染”“漫”“透”“争”“击”“翔”等词语非常传神,从范围、程度、动作等不同方面来渲染秋天的勃勃生机。
十、
作业:
知识积累:搜集整理毛泽东诗词中含有数词“千、百、万”的诗句,体会其中蕴含的强烈的美感。
板书设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