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古诗词三首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诵读古诗至少5遍,读准字音,读正确节奏停顿。
2.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建议借助注释、插图等了解古诗大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3.初步了解古诗背景资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借助注释、插图、背景资料等,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会写“泊、愁、寺”三个字,能正确背诵、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句中的动态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张继旅途寂寞、孤独难眠的愁绪。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借助注释、插图、背景资料等,正确理解诗的意思。正确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中的动态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张继旅途寂寞、孤独难眠的愁绪。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激疑引入
出示: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明]高启《泊枫桥》
师: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想问的?
(高启为什么多次经过枫桥,都要想起张继?……)
师:其实,不光明朝的高启这样想,几乎所有经过枫桥、经过寒山寺的诗人都会这样想。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大魅力呢?你们所有的疑问都和一首诗紧紧相关,这首诗就是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
2.解读诗题
师:一起读诗题——《枫桥夜泊》。谁能说说诗题的含义?
泊:(船)停泊。题目:晚上把船停泊在枫桥下面。
设计意图:
引用其他作者写张继和枫桥景物的诗句自然引入本诗,引发学生的疑问与好奇。借助注释解题,能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诗词大意。
二、新授
探究一:初读正音,读好节奏
1.诵读正音
(1)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古诗,把它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指名2-3个学生读,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
重点指导:泊:bó(多音字,还有个读音是pō)
寺:sì(读好平舌音)
(3)齐读
2.读好节奏
(1)师生合作读
师读前四个字,生接后三个字。(师有意的把第四个字音拖长。)
生读前四个字,师接后三个字。(师有意的把后三个字音拖长,节奏放慢。)
(2)齐读
师:诗的味道越来越浓了!?下面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注意保持刚才的那种节奏和感觉。
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
在有滋有味的一遍遍朗读中,既能巩固正确的读音,又能自然地品味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会到诗词的吟诵乐趣。
探究二:再读古诗,感受“愁眠”
1.描绘画面,吟诵诗句
师:深夜,诗人把船停靠在枫桥下面,照理说应该就要休息了,但是他睡着了吗?(没有)哪个词看出他没有睡着?
预设:愁眠。忧愁的睡不着。
师:诗人因为愁眠,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
(1)月落
预设:看到月亮落下来。
师:张继睡不着,看着这月落缓缓升高,又看着这月亮慢慢落下。这一升一落间,张继的愁也起起伏伏,蔓延开去。我们一起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江枫
预设:看到了江边的枫树。
师:月亮逐渐下落,天地间一篇黑暗,在隐约朦胧的月光下,仿佛有什么在随着诗人的愁绪一起飘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到的江枫的画面。
师:假如你当时也在船上,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会想些什么?
预设:特别忧愁,周围只有我一个人,萧瑟的秋风不仅吹皱了江水,吹落了枫叶,也吹进了我的孤寂落寞的心里。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渔火
预设:看到了江上的渔火。
师:这可能是怎样的渔火?
预设: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忽闪忽现的、时有时无的、遥远不可及的……
师:这渔火也算是对张继的遥远的陪伴吧,所以文中的“对”字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但有这个陪伴,张继不孤独了吗?在一起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4)霜满天
预设:还看到了漫天的霜。
师:大家学过科学,都知道霜凝结的时候是在地上、草上、窗上、瓦上,不可能出现在天上,正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比如这幅图里这样。是不是张继不知道这个常识,写错了?
预设:不是写错,应该是不是真正的霜,而是诗人心里的霜,因为诗人孤独寂寞,孤枕难眠,所以心里寒冷,像结满霜似的。
师:对,是诗人的一种感受,诗人身感寒气的满天,他怎么能睡得着呢?再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乌啼
预设:听到了乌鸦的啼鸣。
师: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出示)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以这里的乌鸦啼出了什么样的感觉?
预设:乌鸦的啼叫是很凄凉的,凄厉的,甚至还有点让人恐惧的,显得这个环节更加荒凉、沉寂。
师:在这凄凉的乌啼中,我们再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6)夜半钟声
预设:听到了夜半寒山寺上的钟声。
师:寒山寺就在枫桥边上,诗人半夜不眠,自然就能听见寺庙里的钟声。这悠远的钟声叩击着诗人的心门,一下又一下,奏响的都是孤独和寂寥,所以诗人才会有这样的感受,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名篇(引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走近诗人,体悟诗情
(1)链接背景
师: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息,为什么诗人会觉得霜满天,会对愁眠呢?
出示背景:张继在唐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师:如果让你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你会读成哪个字?
预设:愁。
(2)感悟吟诵
师:再读读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
是啊,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还有他脚下这条根本不属于这儿的孤独的客船。抓住这些词读出感觉。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师:看着江南秋夜的美景,想到故乡故土的破败,一腔愁绪与思念无处安放,于是写下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师:此时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生交流)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融入其中。又通过背景资料的链接,进一步了解诗人作诗背后的古诗,再用一遍遍的诵读表达情感与感受。
探究三:三读古诗,积累提升
1.积累背诵
师:读到这里,聪明的孩子都已经能记住这首诗了,让我们看着板书或者插图先来试试看。
学生尝试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2.领悟写法
师:很多同学刚才都是借助板书上的这些景物来记忆诗句的。聪明的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有静景,也有动景。月落、江枫、寒山寺是静态的,乌啼、渔火、钟声是动态的。(生补充:月亮的升落短时间内看是静态的,长时间范围内就是动态的,江枫也是时而动时而静的。)
师:古诗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把这些景物都写活了,更加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3.学习写法
师: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写下来,学习并运用上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景物的变化。有一定的描写顺序,不一定按照诗句中的景物顺序写。能写出诗人的孤寂之情。
出示分层任务:
一星:运用上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景物的变化。
三星:运用上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景物的变化。有一定的描写顺序,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五星:运用上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出景物的变化。有一定的描写顺序,如从上到下,从远到近。能写出诗人的孤寂之情。
学生练写。
根据分层要求讲评。
设计意图:
在充分诵读之后,背诵积累就会变得自然而然,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熟练背诵的目标。再扣住本单元的写作手法进行写法指导与实践,马上把写法落实到笔头,而不是只停留在书本里,让它成为学生的真技能。
三、练习
1.认真抄写古诗两遍。
2.在理解和想象之上,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说一说。
设计意图:
两项练习都是针对基础知识展开的。抄写能巩固生字词,并为背诵和基础做铺垫;再说诗意是更好弥补课堂上的没有每个同学检测诗意的落实,也能对诗有更深入的理解,带着自己对诗的理解与想象来说属于自己的诗意。
四、小结
这节课通过抓住古诗的意象,借助想象和多形式、反复的吟诵,理解了古诗意思,体会到了故事描绘的场景以及诗人的孤寂之情,进一步学习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
五、作业
1.基础作业:熟练背诵,正确默写古诗。
2.拓展作业:推荐阅读《不朽的失眠》,与同学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
背诵和默写基于课堂上扎实的朗读和理解,学生完成起来会比较顺畅无阻。设置拓展阅读的内容,有利于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积累,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与感受。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
渔火
愁眠
寒山寺
夜半钟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