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福建宁德市·高二期中)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环节。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统治者极力扩大官吏来源
B.汉代选官重视以德取人
C.察举制向科举制初步演进
D.人才选拔取消门第限制
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汉代时,某类官员的职责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下面为“六条”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当时
A.土地兼并造成社会危机
B.豪强地主势力出现恶性膨胀
C.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
D.政府加强对王国的行政管理
3.(2021·新疆乌鲁木齐市·乌市八中高二月考)“门阀之家,在选举上占优势,原因其在乡里有势力之故,离开了乡里,就和‘白屋之子’无甚不同;而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该材料
A.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的两面性评价
B.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
C.说明科举制全面扭转了门第观念
D.指出士族实现了对选官权的垄断
4.(2021·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高二月考)“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说明
A.制度的设计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
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D.九品中正制未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
5.(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陈寅恪在其文章中写道:“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当时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他意在强调科举制
A.形成对官员的有效约束
B.反映了新旧势力间的冲突
C.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
D.给世家大族以毁灭性打击
6.(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如表是三国曹魏时期通过察举入仕的社会成分统计,据如表可推知,曹魏时期
项目
高官贵
戚子弟
中级官
僚子弟
下级官
吏子弟
普通士人
合计
汉代官僚名族子弟
23.9%
8.7%
13%
10.9%
56.5%
家族在汉无官位族望者
8.7%
8.7%
2.2%
23.9%
43.5%
A.官员选拔注重阶层平衡
B.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存在
C.阶层固化现象相当严重
D.制度设计与实践出现背离
7.(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表为南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土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宋代的科举制
南宋理宗宝祜四年(570名进士)
三代不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其他
53.86%
22.63%
24.51%
A.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
B.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C.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D.有利于选拔大量优秀人才
8.(2021·河南高二月考)科举考试设有主考官,唐宋时称“知贡举”,科举中试或及第者称主考为“座主”,自称“门生”,唐代开始将同榜及第进士称为“同年”,这是科举制造成的特殊的人际关系。随着科举制的发展,座主、门生、同年关系越来越多被人们视为必然,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照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一定的利益集团。据此可知,科举制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B.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C.易于形成朋党集团斗争
D.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9.(2021·四川高二期末)下表是明朝出身于两类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的比例,这主要反映出
明初
明末
平民家庭出生
75%
45%
官员家庭出身
24%
53%
A.选官考试程序的不公
B.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
C.恩荫入仕机会的增多
D.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
10.(2021·全国)汉末魏晋时期,荀彧曾任尚书令,其父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杨彪(杨修之父)及其曾祖杨震、祖父杨秉、父亲杨赐都官居太尉。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祖父司马量曾任东汉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任东汉颖川太守。由此可知,当时的选官制度
A.有利于人才发挥特长
B.易使上层社会趋向固化
C.任用官员无固定标准
D.缓解了世家大族间矛盾
11.(2021·黑龙江大庆市·铁人中学高三开学考试)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的强化,士族子弟“造次必以礼”“动依礼典”“动循礼度”“恒以礼法自处”,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儒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冲击
B.儒学是当时选官的主要依据
C.士族客观推动了儒学的传承
D.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的流动
12.(2021·四川高三三模)下表是唐代科举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据此可知,在唐代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唯一方式
B.进士科更注重选拔具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才
C.明经科完全脱离社会的实际
D.进士科考试对唐诗的繁荣起着决定性作用
13.(2021·广东高三月考)唐朝,安徽泾县的毛笔制作业有了专业制笔作坊,因为宣笔品质优秀,适宜书写,广受文人墨客喜爱,所以风行于世,笔的需求量迅速增加,泾县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和主要产地。这一现象出现
A.说明泾县的制笔量居全国之首
B.体现政府扶持民间手工业发展
C.反映民间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D.得益于当时科举制度的推动
14.(2021·湖南长沙市·浏阳一中)下图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名曰“书生问仕”,左下角是“解”字招牌,欲参加科考而前来算命的儒生络绎不绝,他们每人只要花上100文钱就能卜算前程。图中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A.科举考试竞争激烈
B.算命先生能预知前程
C.算命成为当时热潮
D.当时的物价水平较低
15.(2021·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三期末)下表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类别
士族
小姓
寒族
人数总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举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16.(2021·陕西咸阳市·高三一模)北宋初年,宋太宗特赐连续10—15次参加科举考试没有录取的省试考生180余人特奏名及第。“特奏名”的实行使科举殿试录取的人数不断增加。据此可知“特奏名”制度
A.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B.有助于巩固统治秩序
C.限制了官僚贵族特权
D.完善了科举取士程序
17.(2021·山东威海市·高三期末)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明代监察御史209人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有29人。而非进士者中,举人又占了多数。这反映出明代监察官员
A.文化素养较高
B.选拔标准降低
C.出身分布失衡
D.道德水平提升
18.(2021·广东高三其他模拟)何忠礼先生认为:“科举制度在唐时尚属初创,卿大臣有权公荐举人,取士之权一归有司,新老士族仍可凭借其政治、经济优势和传统的社会地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科场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可见,他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
C.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D.打击了门阀土族势力
19.(2021·全国)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
B.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
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
D.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
20.(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与“淫词艳曲、小说和俚唱”一起被列为学生禁止阅读的“闲书”。这说明当时
A.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
B.科举推动经世致用思潮
C.理学统治地位已经动摇
D.八股取士不利文学发展
材料分析题(40分)
21.(2021·重庆高三其他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22.(2021·全国高三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精英循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的冲突和动荡是由于经营循环路线不畅所引起的,因而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中只有当执政阶层的能力、才干平均值高于非执政阶层时社会才能稳定;而要保证这一点,只有通过精英循环即非执政阶层中精英人物不断上升为执政精英,执政阶层中的庸才不断下降到非执政阶层。
——摘编自郑从全《从精英循环的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历史功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古代史相关史实谈谈你对“精英循环理论”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材料“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体现的是察举制增加了考试的环节,开始向科举制逐步演进,C项正确;材料与扩大官吏来源无关,A项排除;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官员选拔的门第限制,D项排除。故选C。
2.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省察”“黜涉”可知,此类官员负责的是监察和考核工作,根据“六条”中的监察对象为“强宗豪右”“二千石”可知,材料所言为汉代派出官员对地方豪强和地方长官进行监察、考核,体现了朝廷重视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中第一条的确能看出土地兼并造成不良影响,但无法看出是否已经形成社会危机,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豪强地主势力是否已经出现恶性膨胀,排除B项;“二千石”是郡守的通称而非王国,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科举之制,使‘白屋之子’可以平步而至公卿”可知,贫家子弟也有可能通过科举制做公卿大官,可见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题干主旨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并非强调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排除A项;“全面扭转了门第观念”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题干主旨肯定了分科考试带来的社会流动,并未体现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
材料“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体现的是九品中正制推行的原因是地方交通不便,政府不利于对地方的控制,说明的是制度的设计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博弈,B项排除;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的选拔,C项排除;九品中正制在草创阶段适应了国家发展的需要,D项排除。故选A。
5.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隋唐以来,统治者推行“关中本位政策”,武则天时期,“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使得山东和江左士人得到了更多晋升的机会,“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反映了当时新旧势力之间的冲突和地位的转换,所以B正确;“形成对官员的有效约束”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不符合史实,所以C错误;“毁灭性打击”说法夸大,不符合史实,所以D错误。
6.B
【详解】
察举制背景下,中下级官吏子弟以及普通士人依然可以进入仕途,这说明当时社会流动的通道依然存在,B正确;通过比例分析,当时各级别官吏的社会阶层明显不平衡,排除A;C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察举制的目的在于选拔官员,通过数据来看,其设计与实践并未出现背离,D排除。
7.A
【详解】
从材料中的进士成分比重来看,三代不仕的家庭背景出身的进士占据53.86%,说明的是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正确;科举制并未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B排除;科举制并未否定世家大族的特权,C排除;科举制下选拔的人才不一定是最优秀的,D排除。故选A。
8.C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座主、门生、同年之间关系日益密切,在日后的官场中他们彼此关照,形成一定的利益集团,这就为朋党之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A项;B项与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9.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科举考试录取人数中平民家庭出生比例下降,而官员家庭出身比例上升,说明家庭出身对科举考试录取的影响在增大,体现了科举制度逐渐脱离公平化的原则,僵化程度加深,所以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选官考试程序,所以A错误;材料现象说明科举制度僵化程度的加深,没有体现“平民弃儒从商现象的普遍”,所以B错误;恩荫入仕也是封建社会选官做官的途径,但材料没体现,所以C错误。
10.B
【详解】
材料反映了在察举制之下,魏晋时期官员的家族背景比较雄厚,说明世家大族把持了官位,社会阶层趋向固化,故选B项;由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以门第背景选拔人才,有利于人才发挥特长,故排除A项;任用官员以门第高低为准,并非无固定标准,故排除C项;察举制是官员选拔制度,不能缓和世家大族矛盾,故排除D项。
11.C
【详解】
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强化门第观念,士族子弟注重遵守儒家的“礼”制,在日常生活中以“礼”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做法客观上有利于儒学的传承和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学受佛道思想的冲击,排除A;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族望是选官的主要依据,排除B;材料未涉及阶层固化,排除D。
12.B
【详解】
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明经考试在初试、二试都注重儒家经义,而进士科虽然在一试也注重儒家经典,但二试作诗、赋文各一篇、三试时作时务策五道,这说明进士科更注重选拔具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才,B正确;材料未说明选官是唯一方式,A错误;材料涉及的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未对其做评价,故C、D错误。
13.D
【详解】
结合材料“广受文人墨客喜爱”“风行于世”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唐朝科举制度发展有关,故选D项;A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故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C项出现在明朝中叶后,故排除C项。
14.A
【详解】
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和社会生活。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绘画作品;另一方面是文字阐述。画面中人头攒动、表情各异;文字信息指明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儒生,“欲参加科考而前来算命的儒生络绎不绝”以及比较低的价格“只要花上100文钱”。综合上述信息,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科举考试竞争激烈,故A项正确;算命属于迷信活动,根本不可能预知前程,故B项错误;无法由此图片推断出算命成为当时的热潮,故C项错误;“只要花上100文钱”言外之意是价格不高,但不能就此推断出当时的物价水平较低,故D项错误。
15.B
【详解】
从表格反映的唐代登科者出身于小姓和寒姓的也占一定比例等信息可以看出,唐代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并不仅仅局限于士族,所以B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和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所以A错误;科举考试以成绩选官,材料不能反映家族地位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选拔人才的标准侧重政治素养,所以D错误。
16.B
【详解】
“特奏名”制度是增加科举录取人数,放宽科举录取的标准,反映宋代的重文政策,笼络知识分子以巩固统治,B正确;该制度涉及的是多次参考不中的知识分子,因此并不能有效选拔优秀人才,排除A;特奏名制度涉及的群体中很可能也包含官僚贵族的子弟,因此其不是为了限制官僚贵族而制定,排除C;特奏名制度实行与科举制的取士程序无关,排除D。
17.A
【详解】
材料信息是,明代监察官员中绝大多数出身于科举,这说明官员的文化素养较高,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选拔标准,故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官员的出身分布失衡,故C错误;这和道德水平提升无关,故D错误。
18.B
【详解】
唐代科举制“尚属初创”,“新老士族仍……把持取士大权”,“成绩好坏,并不能成为录取与否的主要标准”等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唐代科举制“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A项错误;唐代的科举制“顺应”而不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C项错误;唐代的科举制“打击了门阀土族势力”与“新老士族仍……继续把持取士大权”不符,D项错误。
19.B
【详解】
由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可以得出,明代的科举考试内容比较全面务实,在传统内容之外,加了一些实用之学,B符合题意;A、D说法均比较片面,排除;C与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不符,排除。
【点睛】
本题考查了明代科举制的相关知识,解体的关键在于对材料“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的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的理解,结合科举制的发展演变的相关知识作答即可。
20.D
【详解】
根据材料“诗歌、散文被认为是“文人名成寄兴之事,少年习学,正业必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中国古代“学而优则士”的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古代读书以考试做官为目的,明清时期“文学妨业”观念盛行主要是由于八股取士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雅俗文学相互交流融合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潮,体现的是对传统文学的压制,B选项排除。理学在明清时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C选项排除。
21.(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详解】
(1)标准:根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可得出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根据“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可得出汉初以德行为标准;根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得出魏晋以门第为标准;根据“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得出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3)趋势:根据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内容可得出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等。
22.认识: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论述了精英阶层对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自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贵族阶层对仕途和政治的控制,使得平民阶层能够通过读书、考试参与国家政权,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这也有利于缓和阶级间的矛盾,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科举制也在中国延续了1000多年,被隋唐之后.历代王朝沿用,成为统治阶层选拔人才、加强集权、稳定统治的重要手段。
古代雅典是实行民主制的城邦,在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除十将军外,其他官员和机构都是抽签选举产生,这种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无法保障参政者的素质,容易造成别有用心的阴谋家利用民主机构争权夺利,从而将雅典民主引向歧途,进而导致雅典的逐渐衰败。
因此精英循环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政治的稳定,但是该观点忽视了社会制度和阶级矛盾对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示例”仅作为参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详解】
根据材料“社会的冲突和动荡是由于经营循环路线不畅所引起的,因而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可拟定论题: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论述了精英阶层对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可以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和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为例进行论述,可知中国古代自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贵族阶层对仕途和政治的控制,使得平民阶层能够通过读书、考试参与国家政权,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这也有利于缓和阶级间的矛盾,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科举制也在中国延续了1000多年,被隋唐之后历代王朝沿用,成为统治阶层选拔人才、加强集权、稳定统治的重要手段。而古代雅典是实行民主制的城邦,在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除十将军外,其他官员和机构都是抽签选举产生,这种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无法保障参政者的素质,容易造成别有用心的阴谋家利用民主机构争权夺利,从而将雅典民主引向歧途,进而导致雅典的逐渐衰败。综上所述,精英循环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政治的稳定,但是该观点忽视了社会制度和阶级矛盾对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影响等等。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