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能力提升卷(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能力提升卷(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6 17:4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三模)《周礼》设计的司法制度中,有多个制度以“三”冠名,如三刺、正宥、三赦、三让、三罚等。《说文》日:“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天、地代表阴、阳,人乃天地化生之物:化生又涉及五行运化之理。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司法制度
A.体现出丰富的儒家仁爱观念
B.蕴含着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
C.充斥着复杂纷繁的迷信思想
D.孕育着教化从善的社会职能
2.(2021·四川高三三模)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洛阳,并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则整师而退。据此可知,当时
A.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稳固
B.私学推广了中原文化
C.楚王恪守宗法血缘关系
D.德治理念的广泛传播
3.(2021·广西高三二模)下表是先秦文献的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
史料
出处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中》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政治行为具有神秘色彩
B.民本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
C.儒家仁政思想渐入人心
D.当政者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4.(2021·山东泰安市·高三其他模拟)法和律自古以来就不同。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称法律为刑;春秋战国之际,改称法律为法;商鞅变法时进一步改法为律。此后,自秦汉至明清,除宋朝律典称刑统,元朝称通制、条格等外,其它各个朝代基本都称法律为律。古代“刑→法→律”演变趋势的合理解释是
A.反映法律名称的变化
B.表明社会的本质变化
C.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
D.说明治国思想的质变
5.(2021·山东潍坊市·高三三模)班固在《汉书》中提出∶“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这说明班固
A.主张废除严刑峻法
B.立足儒家视角评判法家
C.重塑儒家伦理道德
D.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
6.(2021·河北)《晋律》确立了"准五服制罪"的制度,即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这一规定体现了
A.律令儒家化的特点
B.礼法融合的开始
C.法律与教化的冲突
D.宗法观念的淡化
7.(2021·云南昆明市·昆明一中)刘邦进入关中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西汉建立后,刘邦令萧何制定汉律。萧何在秦律基础上进行修订,合为九章,称作《九章律》。这反映了
A.汉初缺乏对秦亡教训的深思
B.秦律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
C.西汉延续了秦朝的治国理念
D.汉初立法缺乏充足的思想资源
8.(2021·兴宁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汉文帝时,有人冲撞了他的马,按法当罚金,但文帝想加重处罚。廷尉张释之上奏说,如果皇帝你当时直接了除此事,就可以把他杀了;可是你已交给廷尉处理,那我就必须依法办案。于是文帝只好让步。据此可知,当时
A.法律权威高于皇权
B.皇权受到法律约束
C.官僚队伍秉公执法
D.践行儒家治国理念
9.(2020·四川成都市·)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
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
10.(2020·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校高三月考)唐律规定:“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指器物不平不直)、短狭(谓绢、布长宽不足)
而卖者,各杖六十。”“市及州县官司知情,各与同罪,不觉者,减二等。”这说明
A.唐代商品的质量已达到较高水平
B.唐代依法抑制商品生产和销售
C.唐朝政府重视对商业秩序的维护
D.官营手工业严格控制商品产销
11.(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期末)唐朝《杂令》规定,家庭财产须由家长作主,如不经家长授权或同意,其子孙弟侄对其财产私自进行任何变更都是非法的,要受到法律制裁。据此可知,唐朝
A.在法律上不承认财产私人所有权
B.注重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
C.财产继承和分配的宗法观念浓厚
D.政府可任意剥夺私人财产
12.(2021·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高三其他模拟)《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共三十卷,近三十万字,详细规定了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据此可知《唐六典》
A.体现了以礼入法的立法原则
B.适应了封建政府行政运作的需求
C.有利于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
D.标志封建法制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13.(2021·江西萍乡市·高三二模)757年,李白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这体现了唐朝
A.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B.纲常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C.盛唐时期边塞诗人英武豪放
D.司法审判深受佛道影响
14.(2021·河北张家口市·高三二模)唐律以丧服礼中的五服作为量刑定罪的重要参考标准.将亲属关系由近及远分为五等。犯罪连坐,先亲后疏。亲属间犯罪,虽行为相同,面视其亲疏关系量刑大异。这说明唐律
A.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总结了前代法律的实践经验
C.深受儒家宗法伦理影响
D.体现了量刑定罪的公正原则
15.(2021·山东)下表为隋代五刑的内容。《隋书·刑法志》记载∶“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赣裂之法,其流徒之罪皆减从轻”。这反映出隋朝刑罚制度的特点是
A.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B.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C.宽严适中,明德慎刑
D.立法宽简,疏而不失
16.(2021·广东高三一模)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
A.重视基层治理
B.开始独尊儒术
C.注重政令传达
D.压制宗族自治
17.(2021·青海高三期末)清初统治者重视"人臣服官,首重廉耻之节"。清初直隶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于成龙"天性忠直,并无交游,惟知爱民……直隶地方百姓旗人无不感戴称颂"。这说明,清初统治者
A.强调道德与秩序互动
B.重视理学观念的渲染
C.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
D.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
18.(2020·大庆市第十中学高三开学考试)《御制大明律》专设《禁止搬做杂剧律令》条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与同罪。”这说明
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B.明朝初年杂剧题材的偏狭
C.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
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
19.(2020·全国高三月考)在明太祖看来,思想的统一甚至比创制礼法更为重要,因为“本于心者,道德仁义,其用为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盖有时而穷。然为治者,违乎道德仁义,必人乎权谋术数。甚矣,择术不可不慎也。”这表明朱元璋强调
A.完善科举以控制人心舆论
B.力行教化以加强精神统辖
C.创制法律以镇压百姓反抗
D.规范礼制以健全官僚体系
20.(2020·嫩江市高级中学高三期中)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2021·四川省峨眉第二中学校)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宗族集团或异财,或共财,或异财共财相结合。虽然在宗族组织中,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而是被埋没在宗族体系之中。
——摘编自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固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材料三:秦汉中国能够熔铸为坚实的整体,乃是基于文化、政治、经济各项的“软实力”。两宋学者组织的儒学,可以说是汉代以来规模宏大、海纳百川的文化传承,此时结晶而成的一套严整的思想体系。
——摘自许绰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春秋时期家庭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个体家庭大量涌现并成为主要形式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的“软实力”主要指什么?
22.(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拋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
材料二:“西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面有怒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请围绕“儒与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材料“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凡三之属皆从三”体现的是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对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影响,B正确;材料与儒家的仁爱思想无关,A排除;材料与迷信思想无关,C排除;孕育着教化从善的社会职能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
2.D
【详解】
材料反映了楚庄王问鼎被王孙满劝退的事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形成了明德慎罚、以德配天的治国理念和德治传统,王孙满通过对于“德”阐述,促使楚王退兵,这说明当时地域文化较为落后的楚国也深受“德治”思想影响,证明了德治理念广泛传播,故选D;楚王问鼎的事件说明了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的衰微,宗法制瓦解,故排除AC;孔子开创私学,其生活时代晚于楚庄王,故排除B。
3.B
【详解】
题干所示为先秦时期一些文献记载。“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都反映了朴素的民生观,表明民本思想有着久远的历史,B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仁政思想是孟子提出的,《尚书》早于孟子,排除C;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4.C
【详解】
古代法律由“刑→法→律”的演变,反映了法律效力的加强和使用范围的变化,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故选C;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古代法律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的本质变化,排除B;法律体现的治国思想是法治,但是实质是人治,排除D。
【点睛】
5.B
【详解】
材料反映了班固认为法家学说是用来辅助礼制的,单纯的严刑峻法会破坏宗法伦理。由此可见,班固是站在儒家视角对法家进行的评判,故选B;材料中班固认为法家可以辅助礼制,并不主张废除严刑峻法,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班固对法家的评判,并未对儒家伦理道德重新阐述,故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班固对法家的评判,不能体现班固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的观点,故排除D。
6.A
【详解】
“依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以尊犯卑,处罚愈轻;以卑犯尊,处罚愈重”体现了法律对家族等级制的维护,使得儒家的礼仪制度与法律的适用完全结合在一起,不仅体现了晋律“礼律并重”的特点,也是儒家思想在封建法律制度中的集中表现,故A项正确;礼法融合早在汉代便已开始,排除B项;CD两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明显相悖。
7.B
【详解】
材料反映了在法律上汉承秦制,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其所创设的制度体系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所以西汉很多方面沿用秦制,故选B;汉初统治者深刻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统治政策,故排除AC;材料不能说明汉初缺乏法律方面的思想资源,故排除D。
8.B
【详解】
廷尉张释之认为皇帝当时没有处死冲撞皇帝座驾之人,那就不能干预廷尉依法办案,说明皇权受到法律的约束,B正确;古代法律服务于皇权,排除A;题干未涉及到审判环节,无法得出官僚队伍秉公执法,而且材料中仅仅涉及廷尉张释之,无法得出整个官僚队伍素质情况,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9.A
【详解】
从材料可知,汉代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A。
10.C
【详解】
材料所述是对有粗制滥造、尺寸不足等问题的商品进入市场的严格限制,这是法律规定的对市场监管的内容之一,有利于保障进入市场的商品的质量,维护商业秩序,C项正确;材料所述有利于保障进入市场的商品的质量,但体现不出当时商品的质量达到的水平,A项错误;材料所述不是抑制商品生产和销售,而是对商品进入市场提出质量要求,B项错误;材料所述不是针对官营手工业的,无法得出官营手工业严格控制商品产销的结论,D项错误。
11.C
【详解】
根据材料中“家庭财产须由家长作主”“私自进行任何变更都是非法的"等信息可知,唐朝财产继承和分配的宗法观念浓厚,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
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是在保护家长的权威,排除B项;D项说法和材料无关,错误。
12.B
【详解】
材料“详细规定了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体现的是《唐六典》对政府的运行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说明的是该法典适应了封建政府行政运作的需求,B正确;材料未涉及礼法关系,A排除;材料与司法公平公正无关,C排除;《唐律疏议》标志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成熟,D排除。故选B。
13.A
【详解】
据材料“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可知,这体现了儒家的人本思想(或民本思想),说明唐朝的法律理念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永王割据严重违背的纲常伦理道德,B选项错误;李白并不属于边塞诗人,C选项错误;人本思想属于儒家思想,而非佛道思想,D选项错误。
14.C
【详解】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材料表明,唐律依据儒家宗法伦理量刑定罪,故C项正确;“将亲属关系由近及远分为五等”“犯罪连坐,先亲后疏”,体现的是宗族血缘关系而非社会等级关系,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观点本身正确,但材料并无体现;亲属关系由近及远推行“犯罪连坐”,不能体现公正原则,D项错误。
15.D
【详解】
根据材料“蠲除前代鞭刑及枭首、赣裂之法,其流徒之罪皆减从轻”可知,隋代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刑罚从轻从宽;根据表格中隋代五刑的内容可知,隋代立法简明却自成体系;综上所述可知隋代刑罚制度立法宽简,疏而不失,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从轻从宽,而非轻罪重罚,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德治和礼法内容,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明德慎刑,故排除C。
16.A
【详解】
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以儒家正统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圣谕宣讲”制度,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并重视在乡里宣讲,这说明了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重视,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教化,故选A;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故B错误,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圣谕”、乡约在基层宣讲,而不是政令的传达,故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对于宗族自治的态度,故排除D。
17.B
【详解】
整顿吏治“首重廉耻”,把社会秩序的重建与官员的良好示范联系起来,树立起于成龙为代表的廉吏典范等,说明清朝统治者重视理学观念渲染,B项正确;道德与秩序“互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重视官员的垂范作用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清初的统治者激起了“官员的荣辱感”,排除D项。
18.C
【详解】
明朝法律禁止杂剧戏文中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等级观念,体现了政府对文化领域的严格管控,C正确;不能扮演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不等于乐人地位低下,两者之间不具备因果联系,排除A;题干内容与杂剧题材无关,排除B;D表述绝对,题干仅仅列举了《大明律》中一项内容,不能证明法律覆盖了社会各个层面,排除。
19.B
【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思想的统一甚至比创制礼法更为重要”、“道德仁义其用无穷”、“由乎法者,权谋术数,其用有时而穷”等信息,可以看出朱元璋力行教化以加强精神统辖,故选B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不能看出朱元璋更强调“法律”和“礼制”的重要性,也不能体现“科举”、“官僚体系”等信息,故排除ACD等项。
20.A
【详解】
“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是指理学向经世致用思想转变,而这种转变与明末清初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明末清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知识分子的思想被严重钳制,在这种背景下,转变为清代的传统经学,故选择A;明清儒家是对先秦儒家学说批判继承,排除B项;明清儒学是从思辨哲学转向传统经学,而不是全面指出理学弊端,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清代传统经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
21.(1)主要特点:人口众多,集体大家庭;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组成;父家长制,浓胃的等级色彩和明确的政治隶属关系分支家庭、小家庭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不具有独立性。
(2)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国家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3)文化:形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形成广泛运用铁器与牛耕的灌溉农业。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可归纳出人口众多,集体大家庭和按照宗法血缘关系组成;根据材料“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有时又分成若干分支家庭,甚至小家庭,但这些个别家庭在社会与政治、经济活动中均不具有独立性格”可归纳出父家长制,浓厚的等级色彩和明确的政治隶属关系分支家庭、小家庭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不具有独立性。
(2)原因: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及政策等角度进行作答,如铁犁牛耕的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政治: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国家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3)软实力:结合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及经济变化的表现作答即可,如文化:形成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政治: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形成广泛运用铁器与牛耕的灌溉农业。
22.论点: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这一时期如何富国强兵,完成国家统一称为各国国君的主要愿望,法家思想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称为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思想主张,魏国通过李悝变法进而称为当时的霸主,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最终在群雄逐鹿中扛起了统一的大旗。但是秦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实行严刑酷法,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柔和诸子百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基础。
【详解】
根据材料“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拋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得出论点是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的论点。论证此论点需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用法家思想纷纷到达富国强兵的效果、在和平时期,一昧的使用法家思想,会破坏生产力,这一时期就需要利用儒家思想来稳定社会生产,进而达到国家兴盛的目的。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题型为论述题,解题关键在于对论点的准确提炼,通过相关史实论述论点的合理性,结合相关知识作答即可。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变化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