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声的利用
课前导学单
1.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_____Hz。地震往往会产生_____(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该声波的频率小于_____Hz。
2.超声波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声波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速c=__________________(填公式)。
3.一般来说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____________。应用:超声波清洗机、超声波碎石机。注意:区分声是传递信息还是传递能量关键是看声起到的作用,传递信息是________什么,传递能量是____________什么。
4.回声定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应用:倒车雷达、声呐、B型超声波、超声波探伤
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____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人们以____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________的等级。
符号:________
7.________dB——________dB
理想安静环境;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______dB噪声环境,长期听力受损,产生疾病;突然________dB双耳失去听力。
8.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__dB。
9.控制噪声的三个方面
防止噪声的产生(从(______)处)——阻断噪声的传播(__________)途径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防止声音(_________))。
10.台风在发生前都会发出__________波,能使人的心脏及其它内脏剧烈抖动、狂跳,因此它的传递过程中也是______传递的过程。中国传统中医有“望、闻、问、切”检查病人,其中“闻”就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____。
11.现代生活中的小汽车倒车雷达系统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____,而眼镜店里的超声波清洗机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____来清洗眼镜上的污垢。
12.如图所示,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的深度,常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利用__________进行测距.若探测船发出的声波经过8
s才收到回波信号,则此处海水深度为__________m.这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1
500
m/s)
13.午睡期间,校园外的工地上的轰鸣声,吵得同学们睡不着觉.甲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乙同学索性用卫生纸堵住了耳朵,他们减弱噪声采取的途径分别是:甲在________减弱,乙在________减弱.
14.即使你把眼睛闭上,也能大体确定发声体的方位,这是由于________造成的;从物理学角度看,图中属噪声波形图的是________.
15.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出“声能传递能量”这一性质的是(
)
A.用超声波清洗物体
B.利用声呐来探测鱼群
C.用超声波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痕
D.汽车利用倒车雷达来探测道路上的障碍物
16.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音响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实验中,小“人”在音乐声中跳舞不能说明的是( )
A.固体可以传声
B.真空不能传声
C.声音是由振动产生
D.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7.下列关于乐音、噪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B.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C.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人的健康
D.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叫噪声
18.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下列情况中不属于噪声的是(
)
A.学校附近的歌舞厅播放出十分响亮的优美动听的音乐
B.清晨,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的音乐,伴随着老人的晨练
C.看电影时,几名同学在一起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十分开心
D.公路上机动车的鸣叫声,发动机的排气声
19.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安装玻璃隔音板,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B.分贝是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产生”方面控制噪声
D.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方面控制噪声
20.如图所示,是道路交通“禁止鸣笛”的标志,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城市的噪声污染,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A.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B.阻断噪声传播
C.防止声源产生噪声
D.以上方式都有
参考答案
答案
1.20~20000
次声波
20
【解析】[1][2][3]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
Hz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
Hz的叫超声波;自然界中的地震会产生次声,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2.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波长小、易于被反射
容易绕过障碍物,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不易被吸收
【解析】[1]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波长小、易于被反射的特点。
[2]次声波波长较长,容易绕过障碍物,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不易被吸收的特点。
[3]声音的速度等于波长乘以频率,即c=λf
3.更加强烈
告诉我们
改变了
【解析】[1]一般来说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
[2][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果通过声音我们能得到什么,即声音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传递信息,如果通过声音改了什么就是传递能量。
4.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
【解析】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回声定位一般用超声波,因为超声波的波长较短,容易被反射。
5.妨碍
干扰
【解析】[1][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到其他人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都是噪声,如上物理课时,远处飘来优美的钢琴声,这里的钢琴声就是噪音。
6.分贝
强弱
dB
【解析】[1][2][3]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等级,符号为dB,响度是表示声音强弱的,所以分贝表示的是响度。
7.30
40
70
90
150
【解析】[1][2][3][4][5]30dB—40dB
理想安静环境;70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90dB噪声环境,长期听力受损,产生疾病;突然150dB双耳失去听力。
8.90
70
50
【解析】[1][2][3]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9.声源
传播
入耳
【解析】[1][2][3]防止噪声的产生(从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传播途径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防止声音入耳)
10.次声
能量
信息
【解析】[1]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都会放出大量次声波。
[2]次声波是声音,能使人的心脏及其它内脏剧烈抖动,说明次声波在传递能量。
[3]“闻”的意思是听到,所以是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作用。
11.信息
能量
【解析】[1]倒车雷达系统是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探测障碍物,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
声波能传递能量,因此可以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眼镜。
12.回声
6
000
信息
【解析】如图所示,科学考查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的深度,常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利用回声进行测距.
若探测船发出的声波经过8s才收到回波信号,则声波经过的距离为:
,因为声波从海底反射回来,走了一个来回,所以此处海水深度为6000m.
测量海洋深度,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
13.传播过程中
人耳处
【解析】甲同学关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乙同学堵耳朵是在接收处减弱噪声.
14.双耳效应;
丁.
【解析】(1)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和强弱以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位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双耳效应;
(2)噪声的波形图没有规则,因此丁图是噪声.
故答案为双耳效应;丁.
15.A
【解析】A、利用超声波来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
B、利用声纳测海鱼群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B错误;
C、利用超声波来检测锅炉是否有裂痕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故C错误;
D、汽车上的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
故选:A。
16.B
【解析】A.硬纸片是固体,小“人”在固体上振动,能说明固体可以传递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题目的这个情境中,没有提及真空的空间,所以不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B符合题意;
C.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台上的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能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7.A
【解析】
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有规律的振动产生的,噪声来源于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从环保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即使乐器发出的声音也可能是噪声.故A错误,符合题意为答案.
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B正确.
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人的健康.两类声音效果不同,故C正确.
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叫噪声,故D正确.
18.B
【解析】A.学校附近歌舞厅的音乐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属于噪声,故A项不符合题意;
B.公园里播放着优雅的琴声伴随着老人的晨练,令人心旷神怡,不属于噪声,故B项符合题意;
C.看电影时,几名同学在高声谈笑会影响到其他人正常看电影,属于噪声,故C项不符合题意;
D.公路上机动车辆的鸣叫声,发动机的排气声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休息,属于噪声,故D项不符合题意;
19.B
【解析】A.隔音板不能降低噪声的音调,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强弱等级用分贝来表示,故B符合题意;
CD.利用隔音板能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在声源处和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D不符合题意.
20.C
【解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利用上述知识分析即可确定答案.禁止鸣笛,即让发声体不再发声,故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