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能力提升卷(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能力提升卷(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6 17:4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不断完善中。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进行了修订。该修正案可能包括下列哪一内容
A.确立了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B.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2.(2021·江苏高三月考)1956年,王砚香从北京回到山区的供销店工作,他和同伴们长期坚持用背篓为农民送货,同时把农民的农副产品背下山。以他为原型的电影《红色背篓》公映,“背篓精神”也由此风靡全国。这
A.反映了艺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B.倡导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C.说明对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
D.展现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
3.(2021·黑龙江铁人中学高三一模)1962年3月,毛泽东针对公安工作指出:“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1964年7月形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该草案共3编、24章、262条,包括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这反映出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C.依法治国方针正式形成
D.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4.(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1957年反右斗争的扩大使新中国第一代律师蒙受深重灾难,大多数律师因为曾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而以“丧失阶级立场”被划为右派。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律师业迅速发展,截止1996年底,北京共有3105名律师,律师事务所257家,到1997年4月底全国律师已达10万人。律师业的迅速发展实质上反映出我国新时期
A.民主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有效贯彻
C.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D.高素质法律人才队伍的壮大
5.(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几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
6.(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53年5月,中共中央确定了各科教材的编写原则和体系安排,设立了编审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于1956年编写完成新中国第二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这些举措
A.使国民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B.使“双百”方针得到贯彻
C.有利于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D.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7.(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三妻四妾、寡妇守节等制度,改革婚姻家庭制度,促进了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取缔社会丑恶现象,这些做法凸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A.国家治理效能和效率的提升
B.社会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C.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决心
D.实现了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
8.(2020·漠河市高级中学高三月考)197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工人阶级经过自己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实现对国家的领导,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删去了这一条。这一变化说明了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B.法制建设逐渐走上正轨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拨乱反正任务已经完成
9.(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954年,全国人大首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后因各种原因数次中断。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这反映出中国
A.民法典立法工作不断推进
B.新时期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C.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
D.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0.(2020·山东青岛市·高三期中)1982年宪法诞生后有过多次修正,涉及市场经济的修改内容如下表,由此可知
修宪年份
修改内容(部分)
1988年
提出“个体户和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私营经济首次进入宪法。
1993年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取代了原宪法中“国家在社会
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
1999年
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
对非公经济由“保护、引导、监督和管理”改为“保护、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对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A.改革开放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B.改革开放的重点是扶持非公有制经济
C.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D.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基本确立
11.(2020·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979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台的第一批法律。它们的问世
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几度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法典的起草逐渐加快,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据此判断,统一民法典的最终形成主要得益于国内
A.民主法治观念的增强
B.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
D.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
13.(2020·通榆县第一中学校高三期中)1981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起草、讨论、修改,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时期创造的新鲜经验。该决议
A.营造了改革发展的良好环境
B.开启了中国特色民主建设历程
C.提供了改革开放的法律依据
D.巩固了市场经济体制创建成果
14.(2020·广东中山纪念中学高三月考)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出现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
B.是认真吸取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结果
C.说明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D.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15.(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结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时间
结构
1954年
序言
总纲
国家机构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旗、国徽、首都
1982年
序言
总纲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机构
国旗、国徽、首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时间结构
16.(2021·安徽宿州市·高三三模)阅读下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速减缓的原因是
A.户籍管理的放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B.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宗法影响越来越淡
C.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D.全球化趋势加强,移民数量持续稳定增加
17.(2021·海南高三其他模拟)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2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A.国家治理体系趋于完备
B.法制建设适应经济发展
C.依法治国理念深入人心
D.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完善
18.(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
通过年份
法律名称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
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2004年6月1日新修订的该条例正式施行
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A.形成完整的的法律体系
B.发挥法律的监督作用
C.国家对市场的全面控制
D.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我国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的制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布委员长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草案一般都要予以公开,广泛征求意见。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增加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这一发展过程
A.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
C.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20.(2021·华中师范大学海南附属中学高三月考)2014年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把编纂民法典作为重要的立法任务;此后立法机关逐步对原有民法中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规则进行纠正,并补充必要的规则;2017年作为开篇之作的民法总则获全国人大表决通过;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些举措
A.为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建立奠定法律基础
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需要
C.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D.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和法律化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2021·福建高三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1799年拿破仑执政后便下令起草,在法典制定过程中,拿破仑多次参与一些法律条文的讨论,始终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者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对理性的原则,1804年3月由立法院通过。第一部分是人法,都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这部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拿破仑晚年认为,《法国民法典》“将永垂不朽”。
——摘编自Diane《拿破仑民法典》等
材料二
1954年,中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编制工作。1957年编纂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等13个法律文件,与1922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有共通之处。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稿》,体现了防止修正主义复辟等立法宗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地位开始恢复,民法的制定显得更为急迫。1986年,《民法通则》出台,随后,《技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摘编自刘凯《<民法典>诞生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认为《法国民法典》“将永垂不朽”的依据。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撰特点,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行的伟大历史意义。
22.(2021·湖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不同历史时期英模人物的品质结构分析(%)
分类
具体要求
社会主义
改造时期
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
“文化大革命”至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
政治品质
热爱祖国
29.05
17.89
33.50
忠于党和人民
19.74
28.65
59.61
热爱集体
5.76
18.30
6.38
服从领导
3.13
7.04
36.93
小计
57.68
71.88
136.42
劳动品质
热爱劳动
16.87
15.55
4.97
埋头苦干
3.98
8.17
1.68
钻研业务
3.74
8.53
1.73
技术革新
1.42
8.02
0.25
吃苦耐劳
6.38
7.20
6.92
忠于职中
23.07
19.05
0.76
艰苦奋斗
14.87
7.54
6.34
小计
70.33
73.70
22.65
道德品质
见义勇为
3.13
5.75
5.98
助人为乐
7.33
7.83
7.08
含己为人
9.94
8.64
6.25
爱好学习
10.79
12.98
27.94
小计
31.19
38.2
47.28
统计基数
287
234
188
(注:英模人物品质特征的统计数据来自于《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用词。许多英模人物具有多种品质特征,故总比例大于100%)
——据张明师《1949-1978:共和国英模人物群体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进行了修订”,并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十四大以后,改革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该修正案可能会体现“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故D项正确;“确立了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是1954年宪法的内容,故A项错误;“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是1997年十五大的内容,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内容,故C项错误。
2.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王砚香坚持长期用背篓帮助山区农民解决卖货难和购物难为原型的《红色背篓》,通过歌颂“背篓精神”,倡导了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新风尚,B项正确;艺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说法绝对,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C项错误;只一部电影不能说明新中国电影事业“蓬勃发展”,D项错误。
3.D
【详解】
材料“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体现的是毛主席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探索,D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1964年,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依法治国是1997年9月提出的,C排除。故选D。
4.A
【详解】
材料反映出我国律师业在中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迅速发展,从业人数和法律机构增多,结合法制建设的关系,说明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故选A项;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故排除B项;1954年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故排除C项;高素质法律人才队伍的壮大同样是现象而非本质,故排除D项。
5.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进行经济立法及民事立法,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B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2011年伊始,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D排除。故选B。
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党中央确定方向、方针,教育部制定教学计划,人教社编写中小学教材等举措,有利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C项正确;指导中小学教学的方针政策等不能使全部国民素质得到全面提高,A项错误;“双百”方针直到1956年4月才提出,B项错误;普及义务教育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开展的,D项错误。
7.A
【详解】
新生的人民政权诞生后,迅速取缔了旧社会长期存在的丑恶现象,社会风尚为之一新,显示出人民政权高效的社会治理效能和效率,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的包容性,B项错误;新中国开始计划项社会主义过渡始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C项错误;D项中的“实现了”表述错误。
8.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把197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删除,反映出我国法制建设逐渐走上正轨,故B项正确;A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排除A;“形成”的说法错误,排除C;“已完成”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也无关,排除D。
9.B
【详解】
材料“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反映出2017年以后民法典立法工作迅速推进并最终完成,且与2000年以前的立法工作形成鲜明对比,故B项正确;民法典立法工作数次中断,故A项错误;基层民主建设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民法典通过无法体现“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故D项错误。
10.A
【详解】
1982年宪法诞生后,经过多次修订,逐渐增加私营经济的形式、地位、管理等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改革开放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改革开放的重点是扶持非公有制经济,B项错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公有制经济,不是非公有制经济,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材料不能说明我国的市场经济基本确立,D项错误。
11.A
【详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台的第一批法律,完善了我国的法律制度,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①②正确,故选A;21世纪初,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年十六大召开前,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中心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③④时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
【点睛】
12.D
【详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法典的起草逐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改革开放政策推动导致的,D正确;民主法制观念增强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排除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题干时间并不完全重合,排除B;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民法典起草进度加快的时间不符,排除C。
13.A
【详解】
中共是执政党,中共中央的正确决议有利于营造改革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故A项正确;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共即开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故B项错误,排除;中共决议不是“法律”,故C项错误,排除;1992年开始,我国才开始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排除。
14.B
【解析】
“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动乱,使得党和人民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材料所述是加强法制的表现,故答案为B项。A项应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我国进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完善均是在本世纪初,从时间上可以排除AC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抓住时间线索。根据题干中的“1978年至1992年”,可知是针对“文革”带来的教训而采取的措施。“文革”结束于1976年,“文革”中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导致长达十年的社会动乱。
15.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顺序的调整,体现了我国法制的演变过程,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D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首次提出,排除A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是1954年宪法的规定,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无法体现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
通过阅读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速减缓主要是因为长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们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C项正确;户籍管理的放宽,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是城市化加快而非人口增速减缓的原因,A项错误;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有利于人口增长,宗法影响淡化改变了人们对女童的歧视,不是人口增速减缓的原因,B项错误;全球化趋势加强,移民数量持续稳定增加与“人口增速减缓”不符,D项错误。
17.B
【详解】
据材料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法典的制定进程不断推进,即法制建设在适应经济发展,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法制建设对经济发展的迎合,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8.D
【详解】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在经济方面的法律制度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说明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形成完成……体系”和“国家……全面控制”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C;仅根据法律名称无法体现法律的监督作用,排除B。
19.A
【详解】
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的做法,从制定1954年宪法时开始出现,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其常态化,再到以网络的方式征求意见,反映了我国法律制定参与的广泛性,A项正确;人大的制度作用不是“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B项错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向社会公布法律草案以广泛征求意见不符,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D项错误。
20.B
【详解】
根据材料“此后立法机关逐步对原有民法中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规则进行纠正,并补充必要的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在2014年后对民法的修订和补充,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的需要,B正确;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意义,排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幕开启,掀开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C排除;在此之前我国就已经实现了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和法律化,D排除。故选B。
21.(1)践行了启蒙思想: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体现了拿破仑治国思想;是近代资产阶级最早的一部民法典;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2)特点:历时长;由民事单独立法到汇总成典;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立法原则:以人民为中心。
历史意义:保障人民权利: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详解】
(1)据材料一“在法典制定过程中,拿破仑多次参与一些法律条文的讨论”得出体现了拿破仑的治国思想;据材料一“始终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者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对理性的原则”得出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践行了启蒙思想;据材料一“这部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得出是近代资产阶级最早的一部民法典;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2)特点:据材料二“1954年,中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编制工作”“2020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撰具有历时长的特点;据材料二“1986年,《民法通则》出台,随后,《技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概括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由民事单独立法到汇总成典;据材料二“1957年编纂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与1922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有共通之处”、“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稿》,体现了防止修正主义复辟等立法宗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地位开始恢复……1986年,《民法通则》出台,随后,《技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年5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概括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撰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社会主义立法原则。
历史意义:据材料二“《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得出保障人民权利;据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地位开始恢复,民法的制定显得更为急迫”以及随后一系列民事单独立法的出台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撰推动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结合所学从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角度说明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历史意义。
22.示例论题: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更加重视英模人物的劳动品质。
阐述:劳动品质是英模人物最朴素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新中国一穷二白、满目疮痍,在国际上又受到战争威胁和经济封锁。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于经济建设中。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经济状况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工人和农民的辛勤劳动。不同行业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坚持发扬主人翁精神,爱岗敬业,埋头苦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劳动的价值,铸造了伟大的劳模精神。这一时期对英模人物劳动品质的肯定,正体现了劳模的劳动特征和对劳动的尊重。
论题:高尚的道德品质是英模人物的共同特征。
阐述:从道德品质来看,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等三个类目在三个历史时期的变化都很小,说明这三类是英模人物身上具有恒定性的品质特征。而爱好学习这一类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尤为突出,这是跟政治形势有密切关联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左”倾思想的笼罩下,学习成为了政治立场和政治身份的一个表征符号。英模人物的劳动品质锐减,而政治品质大增,正说明了其政治特征对劳动特征的掩盖和遮蔽。
【详解】
首先阅读表格内容,按照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根据《人民日报》在宣传报道时英模人物时,对“劳动品质”描述重点的变化,结合“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三个时期的相关史实,可整理出论题“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特别重视英模人物的劳动品质”;确定论题后,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从《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英雄模范人物的背景、目的等方面,分析英模品质及其结构变化,用数据和史实,说明英模人物工优秀品质的主要内涵及其发挥的作用,并在阐述说明的基础上,升华总结,如指出英模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劳动的价值,铸造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对英模人物劳动品质的肯定,体现了劳模的劳动特征和对劳动的尊重;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