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季氏将伐颛臾》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2 13:2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一词多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正确,与“非”相对

判断动词,是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连……都)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痛恨
快速
痛苦
妒忌,通“嫉”。

陈力就列,不能则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停止
阻止
只是、仅仅
季氏
将伐颛臾
《论语》
资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 亚圣”。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资料二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论语》中的“论”读“lún”,编辑、摘要的意思。“语”是指言谈的意思。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话体的特征。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仁”和“礼”。“仁”是指“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指周礼,强调等级。
《论语》精辟名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任重而道远”等。
背景资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不安的变革之中。当时,鲁恒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壮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当时季孙把持朝政,与鲁君矛盾最大,他担心鲁君要采取对他不利的手段,所以要先下手为强,占领颛臾这块地方以便扩大自己的势力与鲁君对抗。“季孙之忧”,“在于萧蔷之内”!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季康子的家臣),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下面的对话。
本文记述了孔子与冉有、子路的几次对话?每一次对话是围绕什么内容来展开的?
第一次:
冉有:“老师,季康子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哦,你是怎么看的?”
孔子:求呀,你真糊涂,我真要狠狠地责怪你了!讨伐颛臾是 的呀!
为什么?孔子是从哪些角度去反驳冉有的?
从不同的角度,层层递进,论证颛臾不可伐!
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
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
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
第二次
冉有:“是季康子想讨伐颛臾呀,我们两个人是不想的,这怎么能责备我呢?”
孔子:“求!!这不责备你,这责备谁呀?”
请问:孔子是怎么去论证对于季康子这种不正义的行为,冉有与子路是有过错的?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形象说理,理据充分
1.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然后将季氏比作盲人,将冉有、季路比作辅助盲人走路的人,批评冉有他们不好好辅助季氏,失职有过。
2.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其次,将冉有,季路比作看管人,是看管人的失职。
第三次
冉有终于透露了攻打颛臾的原因:“这颛臾呀,它靠近季氏的封地,如果现在不攻打下它,将会成为后代子孙的忧患!”
孔子怒不可止:“你看看你,我最讨厌那些表里不一的人了!你不是明明就赞同季氏讨伐颛臾的吗?但却诸多借口!”
正面提出政治主张: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对内政策)
修文德以来远人,既来之,则安之。(外交政策)
孔子:“你知道这季氏伐颛臾最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吗?那是想篡夺鲁君的政权!你这样做,真是助纣为虐呀!”
孔夫子真是一位说理大师!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多角度论证
形象说理
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使用反诘句,“何以伐为 ”“则将焉用彼相矣 ”“是谁之过与 ”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基本解读 本篇体现了孔子的下列主张:
在其位谋其政(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失职则究其责(虎兕…龟玉…是谁之过矣?)
为政爱民(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崇尚文德教化,反对武力征服(修文德以来之)
鄙夷表里不一(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为人正直、忠于职守、爱国爱民、反对战争、讨厌撒谎等优秀品质,也是儒家的基本思想。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 ”“则将焉用彼相矣 ”“是谁之过与 ”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孙伐颛臾的实质。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雾,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进而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一位大教育家的人格魅力。
作业
复习本文重点字词句,认真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并背诵课文5-6段
预习《寡人之于国也》,收集有关孟子的资料。
作文题目:一波三折
江河总会有波澜,道路总会有坎坷,人生也会有曲折。或许,你就曾有过起起伏伏令人欢笑让人忧伤的经历,或许,你也听说过亲人朋友们不同寻常遭遇。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写下它们,让不曾有过曲折经历的人们从中感受人生的波折,领悟波折中蕴含的人生理趣。
除记叙文外,你还可以就波折两字写成一篇抒情性或议论性的散文,启迪人们正确对待人生的波折,在不如意的时候永远保持平和的心态,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宠辱皆忘”之境界。
关于《论语》
《论语》记载的是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载、编定的,孔子本人没有参与编写。
基本解读 本篇体现了孔子的下列主张:
在其位谋其政(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失职则究其责(虎兕…龟玉…是谁之过矣?)
为政爱民(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崇尚文德教化,反对武力征服(修文德以来之)
鄙夷表里不一(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这些都体现了孔子为人正直、忠于职守、爱国爱民、反对战争、讨厌撒谎等优秀品质,也是儒家的基本思想。
析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是:


将:说明尚未实现,还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则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季氏将伐颛臾
伐:攻打。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
季氏将伐颛臾
辨体练习——
《论语》的作者是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对话 体;《季氏将伐颛臾》记录孔子与他的学生 冉有、季路 的对话。阅读本文必须抓住人物关系。
问题推测——
冉有一共三句话,最后道出真相,这样遮遮掩掩,原因是什么?
孔子为什么要一直追问冉有?为什么不追问子路?(因冉有支持季氏动武,而子路没有明确表态)
季氏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理由是什么?
阅读验证——
解读冉有的三句话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
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对颛臾有所举动。
(介词结构后置)
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孙氏想要这么做,我们两个臣子都不想这么做。
(省略句)
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现在的颛臾,坚固而且跟费相近,现在不攻取它,后世一定成为子孙的忧患。
(判断句)
问题推测——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无乃尔是过与?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要责备你了吧?(宾语前置)
(宾语“尔”,放在“过”前面)
*无乃……与 == 恐怕……吧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为:即“以之为”,把他封为
(介宾结构中,省略宾语“之”)
是社稷之臣也,何 以 伐 为?
﹋  ̄
是:这,代词。
这(是)鲁国的臣属小 国
何以伐(之)为:
凭什么讨伐它呢?
(宾语前置、省略句。为,表反问语气)
问题推测——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能施展能力就去做官,不能施展能力就不去做官。
(省略句)
盲人临危或者跌倒却不去扶,那么,用那个辅佐的人干什么?
战争爆发了,礼仪被毁坏了。(比喻句)
问题推测——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品德高尚的人最痛恨那些避而不谈“想要这么做”却一定要找出这种借口的做法。
疾夫:夫,代词,那,那些。
今夫颛臾:夫,放在句中,那,代词。
夫如是: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朝)
诸侯
(国)
大夫
(家)
盖:表原因,原来是,副词。
文德:礼仪、仁政。
来:使动用法,使来。
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
已经使他们来了,那么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今义——既然已经来了,那么就要安心下来。
相夫子:相,xiàng辅佐,动词。
则将焉用彼相矣:相,xiàng辅佐的人,名词。
分崩离析: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
谋动干戈于邦内:即“谋于邦内动干戈”,(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应放到动词谓语前面)谋划在邦内采取军事行动。后来成为成语“大动干戈”。
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翻译:我恐怕(即猜想)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哩。(补充说明:季氏当时把持国政,与鲁君矛盾尖锐,担心鲁君采取断然措施,所以打算先下手为强,占领颛臾以扩大自己势力与鲁君对抗。孔子明察秋毫,看出了季氏的野心,所以这么说。)
后来形成成语“祸起萧墙”:灾祸从内部产生。
问题推测——
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季氏
孔子
冉有、季路
季氏
孔子
冉有、季路
权臣
家臣(学生)
老师
争权
夺利
礼治
仁政
归纳总结
思想内容方面
写作技巧方面
表现孔子的仁政思想;
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对话体;
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延伸巩固——
2、翻译下列句子
无乃尔是过与?_________________
何以伐为?__________________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