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咸水沽一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咸水沽一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6 10:0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咸水沽一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60.0分)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的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是(?
?

A.
秦朝御史大夫
B.
汉朝丞相
C.
唐朝六部尚书
D.
明朝内阁大学士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
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
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材料表明军机处(  )
A.
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
B.
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
C.
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
D.
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主要有:德行、门第和考试成绩,下列选官制度与这个对应正确的是(?
?
?)
A.
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
B.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C.
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科举制
D.
科举制——九品中正制——察举制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
A.
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
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
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皇位世袭制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据此可知( )
A.
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
B.
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
C.
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
D.
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下列制度中,与家风关系密切的是( )
A.
禅让制
B.
礼乐制
C.
世袭制
D.
宗法制
从夏朝开创“家天下”制度开始,直到清王朝覆灭,君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种继承方式始终遵循的原则是(?
?

A.
以血缘为纽带
B.
以年龄为准则
C.
以等级为核心
D.
以德才为标准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
A.
能够消除地方割据
B.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
D.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继位。周幽王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B.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C.
“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D.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明太祖朱元璋曾祷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宮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最坏时,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在于
A.
政治腐败
B.
宦官专权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
(“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4)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材料一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概括其趋势。
咸水沽一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
历史试题
答案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C
【答案】(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17.【答案】(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
?(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或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趋势: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甚至消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