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次北固山下》。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对比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授任荥(xíng)阳主薄,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
作者
简介
创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唐诗
绝句
律诗
五言
七言
律诗的特点
1.共有八句。
2.二、四、六句押韵
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颔联为对偶句,颈联为对偶句
解题
次北固山下
诗人途经镇江,在北固山下过夜,“次”应当理解为“停泊”“停宿”。
在今江苏镇江北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品读欣赏
一、读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二、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一读通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人前行的道路
行驶的小船
指题目中的北固山
整体感知
译文:旅途在青山之外,游子行舟于绿
水之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
风顺江吹来,即顺风
端直高挂的样子
译文: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顺风行船,船帆高高悬起。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将尽未尽之时
译文: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书
什么地方
译文:思念故乡的书信如何寄回家园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一、读顺诗歌。
二、小组共同探究诗歌内容。
二读通义:
合作探究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可知作者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
首联点题,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暗含旅途奔波之意,表达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感情。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可见此时风顺且和,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因此这艘小舟能在长江上平稳航行。
写船上所见之景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之时,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能看出此时恰逢春节
有导出尾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海日生残夜,写出太阳升起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寒。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引发作者思乡之愁
呼应首联,想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尝试归纳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诗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一、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
思乡情感把握。
三读悟情:
拓展达理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的无数的诗人。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看看谁首先会背诵《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次北固山下》。
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王湾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句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3.通过对比阅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三)了解作者
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授任荥(xíng)阳主薄,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博学工诗,诗虽流传不多,但在诗坛亨名甚大,最有名气的当数今天要学的这首《次北固山下》。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诗人王湾是北方人,往来于吴、楚之间。这首诗是他一路行来,泊船北固山下,触发思乡之情而写下的。
了解格律诗相关知识
诗歌按音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一般指唐以前的诗歌,不讲对账,押韵较自由。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按体裁和类别可分为绝句和律诗,又各自分为五言和七言,绝句规定每首四句,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律诗的特点有:1.共有八句。
二、四、六句押韵。3.首联、颔联、颈联、尾联。4.颔联为对偶句,颈联为对偶句。
解题
诗人途经镇江,在北固山下过夜,“次”应当理解为“停泊”“停宿”。
朗读明义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朗读时注意字音、停顿并且声音洪亮。学生自由读。
一生范读,一生点评:这位同学读的很好,声音洪亮,富有感情,停顿把握的较好。
另一生泛读,教师点评:感情较好。
师:从刚同学的范读和点评中,我们得知朗读诗歌要注意那几个方面?生:声音要洪亮、注意节奏、要有感情。
师:想要体会诗歌感情,首先我们要理解诗歌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师生共同解读翻译。
再读诗歌
师:诗歌已经翻译完成了,下面老师再找同学朗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出感情。
一生范读,教师点评
另一生泛读,教师点评
师:下面老师来朗读一遍,注意听和刚才的同学比较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您读的速度比较协调。生:有些词重读了,有些轻读生:还有声调的变换。
师:为什么有不同呢?我们就要理解作者在诗中所蕴含的感情,这样我们才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合作探究
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这首诗
1.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引导学生“客路”“行舟”可知作者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
首联点题,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暗含旅途奔波之意,表达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感情。
2.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引导学生写的那里景色?写船上所见之景
分析“平”“阔”“正”“悬”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之时,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可见此时风顺且和,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因此这艘小舟能在长江上平稳航行。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由“江春”“旧年”能看出此时恰逢春节
有导出尾联的作用,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海日生残夜,写出太阳升起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寒。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
4.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归雁”引发作者思乡之愁
呼应首联,想要借归雁来传递家书,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九)三读诗歌
根据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分析,尝试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以小组为单位范读。你们以何种语气来读这首诗歌的?
前两句写,写出了优美的环境,面对良辰美景,诗人心情应该是喜悦的,所以我们应该用欢快的语气来朗读前两联,第三联写的是诗人在感叹时间的飞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太阳升起驱走黑暗,江春带走了严寒,还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一联看出的都是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积极乐观的语气,最后一句点题“思乡”,要读的缓慢些。
一生朗读,找同学点评
(十)拓展达理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的无数的诗人。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在我们语文七年级下册里,还推荐了这样一首诗,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大诗人笔下的乡愁吧。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的内容表述: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诗人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十一)看看谁首先会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