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画(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6 画(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6 11:3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2.认识“远、有、色、近、听、无、声、去、还、来”10个生字,会写“水、去、来、不”4个生字,认识部首“辶、?”,了解反义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练习朗读、认字。
2.难点是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揭开谜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双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后你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观察,说说图画上有什么。(图画上有山、水、花、鸟)
2.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
3.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请同学或老师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2)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接龙读等多种方法巩固生字的读音。
(3)做拼字游戏:四人为一组,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
(4)指名读,全班读。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读给同桌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方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哪一句。
(1)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教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那么山会是什么颜色?(青色)怎样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注意停顿:远看/山/有色)
(2)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教师讲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是画中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指导:近听/水/无声)读得轻一点。
(3)春去花还在。演示“花”的分解图片,教师讲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因为是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指导:春去/花/还在)
(4)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教师讲述:枝头上立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位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哇!”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因为是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指导:人来/鸟/不惊)
3.这首诗的谜底是什么?(画)
4.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图,配乐,边看图边吟诵。
创设情境:让一位学生扮演小诗人,先站在教室后,一边看画面上的山,一边说:“‘远看山有色’,这山上一片翠绿,真美呀!”接着走近图画,一边听一边说:“‘近听水无声’,画上的流水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小诗人指着画上的花说:“‘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花还在盛开。”他又做赶鸟的动作,大家一齐说:“人来鸟不惊。”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1.指名背诵。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画)
2.你能找出这首诗中几组意思相反的词吗?
(远—近,有—无,去—来)
二、学习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远:yuǎn,整体认读音节。
2.学习字形。
“远、近、还”都是在熟字“元、斤、不”的基础上加偏旁“辶”。
色:上下结构。认识新偏旁“?”。
三、指导书写。
水:第一笔竖钩在竖中线上,第二笔为横撇,第三笔是短撇。
去:与“来”互为反义词,上半部分为“土”,第四笔是撇折。
来:注意它的第二笔和第三笔的区别,第二笔为点,第三笔为短撇,第四笔横要写在横中线上,第五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不:注意它的第二笔和第四笔的区别,第二笔为撇,第四笔为长点,第三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