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社会学院
071班
王为
说课内容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流程
说教材
(一)、说课题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
《古代的政治家》的第二课。
(二)、 说教材地位
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具有承上启
下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本节内容要识记、理解的知识:
①、唐初的背景
②、贞观之治的表现
(2)、本节内容要会运用的知识:
① 、如何认识玄武门之变
② 、唐太宗的治国之策对封建国家的影响
③、客观的评价唐太宗及其治国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对唐太宗的整体介绍,让同学们掌握辩证的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晚年的自省,感受唐太宗优秀品质;
(2)、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让同学们明白统一、民族平等的重要意义;
(3)、通过唐太宗推荐的全方位开放的对外政策,认识到唐朝对外交往的繁荣景象,唐文化对周边文化的自然辐射,培养同学们强烈的国家自豪感。
(四)、说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开明
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本课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
响和后世的启示
说教法
(一)说教学方法
采取教师讲解的办法,适当的增加学生的
课堂参与。并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图
像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指导学生归
纳总结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
(二)说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说课型
本课的课型为新知识课
说学法
高三的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已具
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的认知能力,
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
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
采用讨论、分析史料的方法来掌握本课。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贞观政要·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①说明对这幅画像中反映出的李世民的形象和神态有何直观印象?②归纳唐太宗如何论证君、国、民三者的关系?对唐太宗此番论述的感受?
1、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2、玄武门之变
3、“贞观之治”的出现
(1)、表现
(2)、原因
4、晚年反省
5、评价
在双方的较量中,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略占优势,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高祖
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
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尉迟敬德杀之”。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从材料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结合教材,概括贞观之治的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风淳朴
①政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已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资治通鉴》卷194),
②经济
材料:(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
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
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
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
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③民族关系
回 纥
靺
鞨
吐蕃
南诏
突 厥
④对外关系
1、表现:
(1)与世界的交往增多,设鸿胪寺
(2)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 做官、通婚
(3)长安成为世界性大都会
(4)外来宗教的传入:佛教等
⑤思想文化
三、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表现:
贞观后期,随着隋亡教训远去,唐太宗发生变化:少于纳谏、滥用刑罚、滥用民力、求仙炼丹等。
2、晚年的反省
撰写《帝范》,反省过失,对继承者总结为君之道。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二、玄武门之变
三、“贞观之治” 的出现
1、表现
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2、原因:(唐太宗的政绩)
(1)政治:
(2)经济:
(3)法律:
(4)文化:
(5)民族:
(6)对外:
四、晚年反省
五、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