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10《爬山虎的脚》PPT
统编版
四年级
上
新知导入
激趣导入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
藤上挂。
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猜猜下面是哪两种植物?
葡萄
丝瓜
第一课时
新知导入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揭示课题
10
爬山虎的脚
新知讲解
爬山虎:葡萄科植物。是一种攀缘在墙壁上的可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常青藤等。爬山虎是高攀的落叶藤本植物,叶子阔卵形,多三裂,叶柄细长,花黄绿色,浆果球形。茎上有卷须,卷须顶端有吸盘,能附着在岩石或墙壁上。夏季开花,花小,黄绿色,浆果紫黑色。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广见于我国各地。
小百科
新知讲解
课前,你们通过预习,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
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好方法。
交流预习
新知讲解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初读课文
新知讲解
蜗
柄
曲
萎
jūn
bǐng
wō
qū
?
wěi
均
匀
叶
牛
弯
枯
学习生字
“柄”是后鼻音
新知讲解
曲
qū
弯
“曲”与“直”相对,是弯曲的意思。
曲
歌
多音字
qū
qǔ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
)了。
·这首乐曲(
)多难弹啊!
qū
qǔ
qǔ
“曲”是一种调子,与音乐有关
新知讲解
均
萎
柄
蜗
曲
识字游戏
秋
天
叶
落
新知讲解
爬山虎
操场
占据
嫩绿
一顺儿
均匀
重叠
空隙
茎叶
弯曲
蜗牛
叶柄
枯萎
瞧不起
牢固
爬山虎
操场
占据
嫩绿
一顺儿
均匀
重叠
空隙
茎
弯曲
蜗牛
叶柄
枯萎
瞧不起
牢固
jūn
bǐnɡ
wō
qū
认读新词
注意儿化音
的读法
wěi
新知讲解
操
cāo
嫩
nèn
瞧
qiáo
萎
wěi
隙
xì
柄
bǐng
茎
jīng
占
zhàn
固
gù
均
jūn
顺
shùn
虎
hǔ
叠
dié
我会写
拼音开关
新知讲解
hǔ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nèn
要写紧凑,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与避让,第十画是点,不能写成捺。
第二画短横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一横下面的横钩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齿。
新知讲解
xì
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曰”要写得扁一点儿。
qiáo
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新知讲解
中间空着的不大的地方。
物体留下的印儿。
引起别人的注意。
(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叶的组成部分之一,连接叶片和茎,长条形。
【引人注意】
【叶柄】
【痕迹】
【重叠】
【空隙】
词语解释
新知讲解
整体感知
自己轻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先写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再写了爬山虎的叶子,最后写了爬山虎的脚。
新知讲解
快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第3~5自然段。
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分布广泛。
位置:操场北边墙上;小院西墙
分布:满是;也有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品读课文
新知讲解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从颜色、形态
新知讲解
嫩绿
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
“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意思相同吗?
嫩红
变成
新知讲解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又多又密
绿
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哪里呢?
新知讲解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鲜艳光亮
你见过什么也是绿得新鲜的?
早晨带着露珠的小草,妈妈买回来的绿油油的蔬菜等。
朗读句子,读出叶子引人注意之处。
新知讲解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顺儿”的意思是什么?
一顺儿
写出了爬山虎叶尖全部朝下的形态。
新知讲解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铺满爬山虎的墙。
一墙的叶子铺得整整齐齐,就像绿色的水面,轻风吹过,就像水面起了波纹,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
新知讲解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
(
)
长大了的叶子
(
)
(
)
(
)
(
)
嫩红的
嫩绿的
一顺儿朝下
铺得均匀
绿得新鲜
不留空隙
课堂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课堂小练
chuī
fú
dàng
yànɡ
kòng
xì
(
)
(
)
(
)
kū
wěi
yè
bǐnɡ
jun
yun
(
)
(
)
(
)
吹
拂
荡
漾
空
隙
叶
柄
均
匀
枯
萎
二、多音字组词。
铺
pū(
)
pù(
)
曲
qū(
)
qǔ(
)
铺
床
铺
面
曲
折
歌
曲
课堂练习
三、练习背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也不留一点儿(
)。
嫩红的
嫩绿的
引人注意
新鲜
一顺儿朝下
空隙
舒服
重叠起来的
均匀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这一课的生字,也明白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生长的特点,更明白作者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去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它是如何往上爬的!
课文小结
新知导入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走再走进课文,领略爬山虎的美。
复习词语
字词复习
爬山虎
操场
占领
嫩叶
顺畅
均匀
重叠
空隙
茎叶
叶柄
枯萎
固定
波纹
触角
蜗牛
弯曲
牢固
痕迹
休想
逐渐
瞧不起
一顺儿
新知讲解
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你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1.生长的地方
2.叶子的特点
新知讲解
请同学们朗读3—5自然段,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位置和样子。
爬墙的过程。
脚没触着墙和触着墙的情形。
品读课文
新知讲解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品读课文
形状
颜色
位置
形状
新知讲解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用蜗牛的触角来形容爬山虎的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新知讲解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巴”字尤为典型,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
新知讲解
往上爬
紧贴在墙上
拉一把
巴住墙
变成小圆片
触着墙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新知讲解
能否去掉“变”“弯”?说明理由。
不能。因为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哪句话用词准确,并讲出理由。
1.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新知讲解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使句子生动形象。
品读课文
合作探究
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
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
新知讲解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小组合作朗读5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脚变化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对比
爬山虎的脚对墙有依赖关系。
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1自然段也说明了这种关系。
新知讲解
观察细致,抓住特点,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想一想,叶圣陶爷爷是怎么把爬山虎那小小的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的?
新知讲解
叶圣陶爷爷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注意、仔细看、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等词语。
连续的观察
细致的观察
观察方法归纳
课堂练习
学习了《爬山虎的脚》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呢?
(1)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细致,养成
良好的观察习惯。
(2)要抓住特点观察。用准确、生动的
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
(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新知讲解
读下面的资料袋,说说这两份观察记录有什么区别。
新知讲解
相同的地方是:两种阅读记录中都能看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观察了对象在形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都记录了观察的时间。
不同的是:一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另一种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但两种记录中文字都很简洁。
新知讲解
生长的地方
爬山虎的叶子
脚的形状和特点
如何一脚一脚往上爬
爬山
主题概括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向我们介绍爬山虎
、
、
,以及它是如何
的,向我们展
示出了爬山虎特有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
之情。
虎的喜爱
拓展延伸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宋帆
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
——爱默生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罗丹
拓展延伸
课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jūn
yún
chónɡ
dié
(
)
(
)
yè
bǐnɡ
cāo
chǎnɡ
(
)
(
)
均
匀
叶
柄
重
叠
操
场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二、选词填空
A.触
B.贴
C.巴
D.爬
E.拉
F.变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
A
F
C
E
B
D
课堂总结
归纳总结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过程。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学会了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板书设计
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的
萎了
触着墙的
牢固
表达:准确、形象。
观察:细致、连续。
爬山虎
叶子
脚
鲜绿
排列均匀
好看
位置
样子
颜色
变
化
怎么爬
结构梳理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要求: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
2.选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
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过程。
摘抄文中描写爬山虎外形的句子,并读一读。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爬山虎的脚
【教材分析】??
??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资料具体的文章来。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3.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4.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5.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均、柄”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13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能找出课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1.
猜猜下面是哪两种植物?
课件出示: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种植物:葡萄)
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打一种植物:丝瓜)
2.揭示课题,感知课题。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3.板书课题。学生跟教师一起书空,练写“虎”字,提醒注意第三笔横钩不能写成横。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常见的两种攀缘植物导入,让学生对爬山虎有初步的认知。)
二、交流预习,初步感知
1.引导交流:课前,你们通过预习,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课件出示:
1.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
2.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好方法。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反馈,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适时补充准确的资料,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2.检查字词。
课件出示:
均匀
叶柄
蜗牛
弯曲 枯萎
(1)指名读
“柄”是后鼻音;“曲”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qū和qǔ。多音字的读音和它的字义密切相关,请给下列句子中的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课件出示: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qū)了。
?这首乐曲(qǔ)多难弹啊!
(2)识字游戏
均匀
叶柄
蜗牛
弯曲 枯萎
(3)认读新词
爬山虎
操场
占据
嫩绿
一顺儿
均匀
重叠
空隙
茎叶
弯曲
蜗牛
叶柄
枯萎
瞧不起
牢固
强调:注意儿化音的读法
3.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
“虎”第二画短横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一横下面的横钩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齿。
“嫩”,要写紧凑,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和避让,第十画是点,不能写成捺。
“隙”,右边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之间是“日”字,要写得扁一点儿。小小的缝隙里,只有日光能照进来。
“瞧”左右结构,不能写成上下结构。
4.词语解释
引人注意
叶柄
痕迹
重叠
空隙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快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
(第3~5自然段)
3.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词是学习文本的基础。从字到词再到句子,一步步落实,就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标。)
四、品读画面,积累词句
1.
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3.学生交流。(颜色和形态)
4.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嫩红——嫩绿)
5.“嫩红、嫩绿”和“嫩叶、嫩茎”中“嫩”的意思相同吗?
“嫩红、嫩绿”中的“嫩”,指颜色浅,是浅红、浅绿的意思;“嫩叶、嫩茎”的“嫩”,指新生长出来的,新鲜的,跟“老”字相对,有娇嫩的意思。
6.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哪里呢?
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7.学生交流。
(1)预设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①“新鲜”的意思是什么?(鲜艳光亮)
②你见过什么也是绿得新鲜的?(早晨带着露珠的小草,妈妈买回来的绿油油的蔬菜等)
③指名朗读句子,读出叶子引人注意之处。
(2)预设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①“一顺儿”的意思是什么?
②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铺满爬山虎的墙。
(3)预设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一墙的叶子铺得整整齐齐,就像绿色的水面,轻风吹过,就像水面起了波纹,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
8.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抓住“引人注意”一词,引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想象爬山虎铺满墙面的美丽景象。诵读和抄写让积累语言的目标得以实现。)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这一课的生字,也明白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生长的特点,更明白作者细致的观察。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去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它是如何往上爬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
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3.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走再走进课文,领略爬山虎的美。
2.复习新词
爬山虎
操场
占领
嫩叶
顺畅
均匀
重叠
空隙
茎叶
叶柄
枯萎
固定
波纹
触角
蜗牛
弯曲
牢固
痕迹
休想
逐渐
瞧不起
一顺儿
3.学习了课文第1、2自然段,你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二、品读课文,感知“爬山虎的脚”
1.请同学们朗读3—5自然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2.读文画句。
(1)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写爬山虎的脚的相关句子。
(2)学生读句子后,教师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根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3.读文看“脚”。
(1)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片,以及蜗牛的图片,两两相对比
(2)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出示图片是学生更能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也正是作者用细致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
(设计意图:学生会反复读课文,理解文本的意思。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能让理解更深入。让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真正达到了习得语言的目的。)
三、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引导:读第4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点拨: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请读一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引导: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怎样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才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课件出示:
(
触
) (
变
) (
巴
) (
弯
) (
拉
) (
贴
)
(4)学生读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能否去掉“变”“弯”,以及理由。
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2.
比较句子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哪句话用词准确,并讲出理由。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第二句比较准确,因为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3.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使句子生动形象。)
4.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板书:萎了 牢固)
教师小结:第5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
(设计意图:要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必须找到表示动作的相关词语。设计中以“触”字给学生示例,又预设学生找得不全,找到的词语顺序不对等情况,都有相对应的教学策略。这样的设计基于学生学习的难点展开,能提高学习效率。配解说词,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思维习惯。爬山虎是“一步一步”地爬,还是“一脚一脚”地爬的呢?这里展开讨论,把学生的视角引向观察者的角度,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从而受到启发。)
四、领悟方法,学写观察记录
1.教师引导: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时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从刚长出的新叶一直到长出脚,没触着墙的脚又萎了,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到的呢?(长期、细致)
2.引导:叶圣陶爷爷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注意、仔细看、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等词语)
3.阅读“资料袋”。
(1)教师引导: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要进行观察,我们先要学会写观察记录。请同学阅读课后“资料袋”,交流学到的写观察记录的方法。
(2)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资料袋”内容。
(3)学生交流。
预设1:相同的地方是两种阅读记录中都能看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观察了对象在形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都记录了观察的时间。
预设2:不同的是一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另一种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但两种记录中文字都很简洁。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描写爬山虎外形的句子,并读一读。
2.选一种植物,观察一段时间,试着用“资料
袋”中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过程。
要求: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观察”这个主题展开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学习写观察记录的方法。接着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在课内掌握方法,在课外运用方法进行实践,从课内到课外,衔接自然,有利于学生达成实践的目标。)
六、板书设计
10 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
表达:准确、形象;
观察:细致、连续。
鲜绿
排列均匀
好看
叶子
位置
样子
颜色
脚
触
巴拉贴
怎么爬:
没触着墙的
萎了
变化爬:
触着墙的
牢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10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
cāo
chǎnɡ
zhàn
yǒu
nèn
hónɡ
ɡēn
jīnɡ
kū
wěi(
)
(
)
(
)
(
)
(
)
láo
ɡù
yè
bǐnɡ
qiáo
jiàn
chónɡ
dié
shū
xīn
(
)
(
)
(
)
(
)
(
)
二、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触:A.接触;碰;撞
B.触动;感动
1.看了《西游记》,我感触很深。(
)
2.他不小心触了电。(
)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
三、按要求写句子。
1.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改写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想象补充句子。
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动词填空。
A.触
B.贴
C.巴
D.爬
E.拉
F.变
爬山虎的脚(
)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
)成小圆片,(
)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
)一把,使它紧(
)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
)。
五、词语解释(连线)
引人注意
中间空着的不大的地方。
空隙
物体留下的印儿。
痕迹
引起别人的注意。
重叠
(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10
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答案)
一、操场
占有
嫩红
根茎
枯萎牢固
叶柄
瞧见
重叠
舒心
二、1.B
2.A
3.A
三、1.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难道还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吗?
3.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四、A
F
C
E
B
D
五、(略)
10
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一、读拼音,写字词。
1.春风吹拂着大地,柳枝的jīng(
)又软又nèn(
),枯wěi(
)了一冬的小草伸出了小脑袋,qiáo(
)着外面的世界,无叶梅的花朵密密地,重dié(
)在一起,jūn(
)匀地开满了树,没有一点空xì(
),漂亮极了。
2.草坪又大又绿,zhàn(
)满了整个cāo(
)场,在上面踢球真是太
shū(
)服了。
二、用“
”画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每天晚上,妈妈总是把床铺(pū
pù)铺(pū
pù)好。
2.优美的曲(qǔ
qū)调飘荡在弯曲(qǔ
qū)的林间小路上。
三、词语综合运用。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理解加点词语,然后画一画这样的叶子。
2.“漾起波纹”让我想到了成语:
、
。
3.这句话写了长大的叶子的两个特点:
、
。这样繁茂的叶子,可以成语
、
来形容。
4.看图,写出一句描写叶子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作者把
比喻成
,写出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从词语
和
看出作者观察得非常细致。仿照例句,先详细描写,再用上比喻句。
水仙花开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
A.这篇课文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进行描写的。
B.课文启发我们要细致、连续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C.课文重点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
六、课内阅读。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按原文填空。
2.这段话主要讲的是爬山虎的
和
。
3.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过程是:(
)
A.嫩红→绿得新鲜→嫩绿
B.绿得新鲜→嫩红→嫩绿
C.嫩红→嫩绿→绿得新鲜
10
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答案
一、1.茎
嫩
萎
瞧
叠
均
隙
2.占
操
舒
二、1.pù
pū
2.
qǔ
qū
三、1.
略
2.
示例:碧波荡漾
波光粼粼
3.整齐
均匀
示例:郁郁葱葱
枝繁叶茂
4.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
四、细丝
蜗牛的触角
反面
细丝
示例:在这些绿叶中间,开出了一朵朵雪白的小花,花朵由六片纯白色的花瓣组成,中间的花蕊是淡黄的,显得非常小巧、娇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
五、ABC
六、
1.新鲜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拂过
2.颜色
形状
3.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