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19《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结构(论证思路)。
2、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培养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结构。
2、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讲述《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引出寓意:对于传言,我们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能以讹传讹,要知道传言不可随便信,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的精神,那么怀疑到底有什么重要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反馈: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虚妄:墨守:不攻自破:辨伪去妄:流俗:停滞:大儒:
三、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从哪里得知的?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提出了几个分论点?你从哪里得知的?
明确: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第
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
3~5段)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
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两个分论点能否颠倒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怀疑先是辨伪去妄,然后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这样,才符合逻辑关系,这两个分论点是层进式的关系。
四、精读探究:
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两个分论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大家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这个任务。
明确:
分论点一:“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
3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第
4段:对于传说,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相信。
第
5段: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来辨别是非。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引用论证:
(4)“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对比论证: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通过正反对比证明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2.用戴震和笛卡尔等人的例子论证论点。
3.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4.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五、探究评读:本文语言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句子评一评文中的语言,体会本文准确、周密的语言特色。
1.“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依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所以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明确:
(1)不绝对。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也成不了学问家。
(2)“修正”怀疑”是“辩论”的前提,“评判”是“修正”的前提,“怀疑”“辩论”“评判”这四步是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所以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课堂小结:《怀疑与学问》这篇议论文,题目即指出了“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通过文章开头两段名言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做学问必须要有怀疑精神,并分别用两个分论点从消极与积极两方面进行论证,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要具有怀疑的精神,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六、作业布置:学了本文后,相信你对怀疑精神在学习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以《读书贵有疑》为题写一篇简短的议论文,要求所举例子能证明观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㈠???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㈡??第3段。
1、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㈢?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㈣?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㈤?第6段。
1、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水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干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八、归纳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