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测试习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坍塌(tān)
慷慨(kǎi) 缝隙(xì)
热腾腾(téng)
B.废墟(xū)
流淌(tǎng)
浇灌(guàn)
刨根问底(páo)
C.呼啸(xiào)
干涸(gù)
湿润(rùn)
沉默寡言(guǎ)
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一丝不苟(gǒu)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帐蓬
溜达
硬朗
爆发
B.张扬
呼啸
流倘
添置
C.滚烫
干躁
缝隙
地毯
D.荒地
废弃
飘荡
水渠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老树终于轰然坍塌了。
B.在被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C.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D.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慷慨地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的资源。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C.他好像睡熟了,静静的一动不动。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5.下面语句是从文章《植树的牧羊人》最后一段中抽取出来的,但顺序已被打乱,根据文意,选择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
( )
①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
②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③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④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⑤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A.①⑤③②④
B.③⑤①②④
C.①②③⑤④
D.③②①⑤④
6.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
干涸
坍塌
戳
酬劳
流淌
帐篷
水渠
7.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横线上。
(1)战争并没有
(扰乱 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2)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
(游荡 转悠)了一整天。
(3)以前那种
(猛烈 剧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4)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
(舒服 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屋里的环境?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
(2)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答: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答: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时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的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
哭了。
?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象山杨一样沉稳
。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蓝天,白云,清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
哭了……
(1)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
④
(2)?和?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不同,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
。
(3)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段中的画线句。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答:
(4)第?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5)文章?﹣?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ABD.正确;
C.有误,“干涸”中的“涸”应读hé。
故选:C。
解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的读音掌握程度,解答本题首先要拿准注音字的读音,特别是多音字。拼读时要结合语境和注音字所在词的词义。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2.
答案:D
解析:略
3.
答案:A.坍塌:山坡、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句A的意思是说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古树终于倒下了,而不是堆积的东西倒下来,所以使用不当;
BCD.正确;
故选: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
4.
答案:C
解析:略
5.
答案:作者看到植树的牧羊人坚持种树,把荒原变成了绿洲,不由得发出“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的感叹,由此想到,人要做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和无私,因此对植树的牧羊人心生敬意,最后发出强烈的感叹“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所以正确答案应为D。
故选: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
6.
答案: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tā)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帐篷(zhàng)
水渠(qú)
解析: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
7.
答案:(1)扰乱
(2)转悠
(3)猛烈
(4)舒适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辨析能力,平时要注意近义词的辨析,注要学会结合语境,从词义、程度、使用对象、范围、感彩、搭配、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辨别。
8.
答案:(1)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从中可以看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文章内涵。结合第二段内容来回答。能用原文回答的,一定要用原文回答。
答案:(2)这句话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寓意他将
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解析:(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时首先考虑运用了描写,还是使用了修辞,或者词语运用准确。然后结合句子的含义内容进行赏析。本题要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表达了我见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答案:(3)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地盖上泥土”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做了铺垫。
解析:(3)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种类,然后结合句子去分析作用。从“拿出,倒出,散,挑选”可见这是对牧羊人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牧羊人工作时的心无旁骛,说明他是一个极其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答案:(4)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是对“我”的关照,更
主要的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解析:(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文段内容可理解为: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二是怕我挑不好,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9.
答案:(1)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解析:(1)考查情节的概括与梳理。情节梳理: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概括。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答案:(2)为老朱的离去而伤心和不舍;因守山后继有人而高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解析:(2)考查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
?段中老康哭是因为老朱退休了将回到镇上,和自己分开,老康不忍心和好朋友分开,感到伤心和不舍。
?段中因为老朱的儿子朱明泽和老陈的儿子陈遗志继承父辈的任务,来到山上守山,老康觉得后继有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答案:(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对自己守护山林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解析:(3)考查品析文章语言。答题:明手法﹣﹣阐运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析效果。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象山杨一样沉稳。”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老朱比作松树、山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对自己守护山林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答案:(4)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
解析:(4)考查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或作为情节线索等;渲染怎样气氛,烘托人物的怎样情感和思想、性格、情绪。
“蓝天,白云,清翠的树林”,是自然环境描写,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
答案:(5)①交待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待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②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③呼应上文,老康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
解析:(5)考查故事情节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规范答题:X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突出了…,表现了…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