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测试习题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待君久不/至,已去。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给加点字注音
太丘舍去
尊君在不
非人哉
友人惭
3.解释加点字。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陈太丘与友期行
(3)期日中
(4)太丘舍去
(5)去后乃至
(6)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7)尊君在不(否)(fǒu)
(8)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相委而去
(9)君与家君期日中
(10)元方入门不顾
4.解释下面加点字的古今词义。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古义:
今义: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
(3)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4)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今义:
5.刘义庆(403﹣444)
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
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
,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
一门。
6.翻译下面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
(2)尊君在不。
答: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答: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
②去后乃至
③相委而去
④下车引之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①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②
待君久不至,
已去。
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
(4)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能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答: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政事第三》)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的自称。⑤师:学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②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2)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答:
(3)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
参考答案
1.答案:A.正确;
B.有误,句意:等你很久你不到,他已经离开。停顿为:待君/久不至,已去;
C.有误,句意:陈太丘和友人约定一起散步。停顿为:陈太丘与友/期行;
D.有误,句意: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停顿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故选: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2.
答案:shě;fǒu;
zāi;cán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注音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解答字音、字形,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写汉字题要注意形近字、同音字辨析。
3.
解答:(1)句意为: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引:拉,牵引。
(2)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约定。
(3)句意为:约定在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4)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舍去:放弃,离开。
(5)句意为: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6)句意为:在门外玩耍。戏:玩耍。
(7)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8)句意为: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9)句意为: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0)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顾:回头看。
答案:
(1)引:拉,牵引;
(2)期:约定;
(3)日中:正午时分;
(4)舍去:放弃,离开;
(5)乃:才;
(6)戏:玩耍;
(7)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8)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9)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0)顾:回头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4.解答:
(1)句意:过了正午你不到,陈太丘便独自先走了。【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去,前往。
(2)句意: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我)先离开了。【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3)句意:下车拉他。【引】古义:拉;今义:引用。
(4)句意:元方进门不回头看。【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答案:
(1)【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去,前往
(2)【期】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3)【引】
古义:拉
今义:引用
(4)【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解析: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5.
答案:文学;笔记小说;对比;言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6.
答案:
(1)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2)你的父亲在吗?
(3)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4)到了中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解答:
(1)句中重点词语有至,到。舍,放弃。乃,才。句意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2)句中重点词有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句意为:你父亲在吗?
(3)中重点词语有
期:约定;委:丢下;去:离开。句子翻译为: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
(4)中重点词语有
至:到;句意为: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你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7.(1)答案:①约定②离开③丢下、舍弃④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为: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去,离开。
③句意为:却丢下我独自离开了。委,丢下,舍弃。
④句意为:下车来拉他。引,拉。
(2)答案:①太丘
友
②家君
家君
③君
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省略的理解掌握。作答时,需根据整句话的意思确定省略的成分。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故省略成分为太丘和友。
②句意为: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故省略成分为家君和家君。
③句意为: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可知省略成分为君与君。
(3)答案: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期,约定。至,到。句意:陈太丘与朋友约好正午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4)答案:聪明机智的孩子。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①阅读短文,了解内容可知:陈元方是一个一个诚实守信,待人有礼貌,能言善辩的小孩。
②解答时可以结合文章内容以及自己的经历看法,谈谈理解,言之有理即可。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8.(1)答案:①称赞,赞许 ②效法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称:称赞,赞许。
②句意为: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法:效法。
(2)答案:第一次问陈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陈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要理解分析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
(3)答案:陈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表达了对袁公的尊重,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意思是“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这里元方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即陈纪)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