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之美》精品教学资料包(自读课文,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桥之美》精品教学资料包(自读课文,一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08:06:3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桥之美》课文原文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 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 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桥之美》课堂教学实录
冯大海
冯大海
湖北省荆州市郢都中学语文教师,荆州区教研室中学语文兼职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荆州市明星教师,荆州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湖北省首届骨干教师,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湖北省教改先进个人;全国科研型骨干教师。课题和论文多次获国家、省级一等奖。
【教育感言】
语文具有重要的美育功能。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不是吟风弄月,附庸风雅,而是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审美化就像溶于水的白糖,不露痕迹,但喝上一口却清冽甜美,滋润心田。
师:同学们,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我看过一部外国故事影片《桥》,影片中的桥凌空飞跨,把两岸险峻的山峰连在一起,构成了一道美丽的奇观。
(教师点击鼠标,屏幕映出一座美丽的桥,几个游击队员历经艰险终于接近这座桥,他们正被这座桥的美丽所迷醉。这座桥的工程师也在深情地注视着这座自己设计的桥。
一游击队员:“美极了!还是那样。”
工程师:“变样了,不完全一样。现在漂亮多了,和峡谷融为一体了!”)
(桥被拉近、定格。桥乍现屏幕时,学生一阵惊喜,有几个同学也情不自禁地赞叹:“好漂亮的桥!”)
师:自从看了这部电影后,我就喜爱上了桥。以后每到一地,我就特别留意桥,体会各种样式的桥的美。今天,让我们跟随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去感受一下“桥之美”吧。
(点击鼠标,“桥之美”三字旋转着居于桥的中央,其中“美”字为艺术字体,比其他字略大。)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并将不理解的生字词做好标记。)
师:请大家借助工具书查阅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还不能理解的请提出来共同解决。
(生查字典或词典。)
生1:第5段“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这里的“交通”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够联系这个句子解释这个词?
生2:“交通”在这里是往来通达的意思,不同于“交通运输”的“交通”。
生3:第6段“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中的“左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4(不假思索地):不就是左右的意思吗?与“上下”的意思差不多。
生5:不对!好像有“影响”的意味。老师,是这样吗?
师:赞同。像“交通”、“左右”这类词一般作名词用,但有时候在某个句子中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推断,不能凭过去的经验想当然。还有吗?
生6:第4段最后一句“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中的“搏斗”是不是用错了,难道画家和摄影师还会在这里打架?
(众笑。)
师:很欣赏你的怀疑精神。请你根据这个句子推断一下,“搏斗”在这里究竟作什么讲?
生6(略加思索):是不是“争斗”的意思?(似有所悟)噢,我明白了,联系前文看,作者是说,画家和摄影师想抢占“廊和亭”这样的“理想位置”,欣赏桥下“急流”形成的“飞瀑流泉”。
师:你很聪明,能结合前面的文字理解这个词。有时候,我们推断某个词的意思,还必须“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师: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看看在画家眼中,“桥”美在何处?
(生读课文,并不时在书上作标记。)
生1:桥之美,美在形式。在第2段中,作者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工作者偏重于绘画的形式美。”
生2:不是这样的!桥之美,美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在第3段中,作者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现在有两种看法了,哪种看法准确呢?让我们深入课文,作进一步的探究。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然后推举代表发言,注意要言之有据。
(生分组讨论。师巡视,不时驻足与学生商讨。不多久,有部分同学举手。)
生3:我们小组赞成第2种看法,即桥之美,美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是不言而喻的。拿我们荆州新建的长江大桥来说,设计很美,但周围的环境不好,使桥的美打了折扣。今年春节期间,我乘车路过,就发现桥北端一带很乱,一座水泥厂的断墙残壁还没有清理……
生4(迫不及待地):那是春节,现在你再去看,美得多了!
师:你能够联系家乡的桥作说明,这很好。不过,最好在课文中寻找根据,课外的例子可作为补充。
(一阵沉默,生在继续思索。)
生5:我们组的意见还不统一,我个人赞同第二种意见。从作者所举的例子来看,主要还是说明桥应该和周围的环境协调才显得美。这从第4段所举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如第1个例子,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这个例子说的是石桥与它所处的环境——苇丛的对比之美。
师:你有自己的理解,这很好。请继续说。
生5:第2个例子是写石桥在细柳的轻拂下所呈现的美景;第3个例子是写长桥以宽阔的水面作背景所呈现的史诗美;第4个例子是写风雨桥……我说不上来了,但感觉还是与环境有关。
师:第4个例子作者没有明说,我们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齐读课文: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师(启发):从这段话描述的景象看,风雨桥所处的环境是什么?
生(小声议论):建在“急流”形成的“飞瀑流泉”上……
师:桥面上的“廊和亭”为什么是“理想的位置”呢?让我们设想一下,当我们散步来到荆州的“三国公园”,驻足在月桥上的亭子里时,我们感受到什么?
(有的说“悠闲”,有的说“闲情逸致”。)
生5:我明白了,这段话提到风雨桥上的廊和亭,让我们感受到闲适的情调,这与桥下“急流”形成的“飞瀑流泉”构成对比之美。这个例子还是说的桥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了美丽的奇观。
师:现在大家大多赞同第二种意见,还有补充的吗?
生6:第5段作者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和乡间小桥作补充,说明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不过这种作用仍然离不开环境的帮助。如“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生7:这一句也是:“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
师(点头赞同):你们刚才的发言,让我想起了一个哲学家的名言:“美在关系”(板书)。的确,美存在于各种关系之中,拿本文来讲,是桥与它所处的不同环境共同创造了美。这些美,比如大家刚才提到的对照美、映衬美、和谐美等不光适用于“桥之美”,还适用于其他许多方面,它是我们人类通用的美学原则。因此,作者在结尾说——
生(齐读):“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师: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画家眼中的“桥之美”,这种美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的。请大家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话,说说好在哪里?
(生读课文。)
生1:我最欣赏的是这样一句:“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这和我们夏天在水下憋气潜泳刚钻出水面的感觉太像了。
师(笑):你刚钻出水面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1:刚钻出水面时,我深吸一口气,感觉又获得了新生,不然我就会在水下憋死。(众笑)我觉得在密不透风、死气沉沉的苇丛中建一座石桥,也使这里获得了新生——石桥劈开了一处苇丛,使苇丛找到了一个透气的地方。
师:你结合自己的体验来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很真切。你的语言也很有表现力,特别是“石桥劈开了一处苇丛”这句中的“劈”字就很形象:桥的出现顿扫苇丛多年的死寂,多有气势呀!生2:他谈的是桥对环境的作用,其实反过来也成立,环境也赋予桥新的风姿,后面提到“险峻的环境”也可以“孕育”桥的生命。像银幕上那个幽静的峡谷上的桥,要是建在我们荆州就很普通了。
师:何以见得?
生2:我们荆州多是平原,没有电影中那样险峻的环境,因而电影中的那座桥建在荆州就不美。
生3:可是作者在第6段末尾分明告诉我们:“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生2一时语塞。)
师:请大家看前面的叙述,作者说自己“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请大家再把这部分内容看一下。
(生默读、思索。)
生2:我明白了,美不美,关键是看桥的设计与周围的环境是不是协调。协调,就险而美;不协调,就险而不美。因此,险和美不是一回事。
师:噢,你悟出来了!我们也可以从生命的角度去领悟这种现象。在画家眼中,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力的,不论桥也好,还是周围的景物也好,他们都是生命的构成部分,生命体当然得讲究和谐呀,所以中国古代的哲人说“天人合一”(板书)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这里的“天”指自然环境,这里的“人”是指人本身,还指人类生产的物质世界,如桥、塔等。
生4:我觉得这个句子中的“孕育”一词用得好。在画家的眼里,桥不是人修建的,而是像哺乳动物的幼崽那样“孕育”出来的,这说明“险峻的环境”和“索桥”已经融为一体了,就像银幕上的桥和幽深的峡谷融为一体一样,非常亲密,非常和谐,同时也表现了桥梁工程师的设计水平之高。
师:的确如此。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设计往往能与周围的环境形成惊人的和谐,让你觉得天然如此,所以成语里面有一个词语叫——
生(齐):巧夺天工!
师:对!巧夺天工!(板书。)
生5:我最欣赏这样一句:“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在这里,柳丝的柔美与桥身的坚硬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特别是“销魂”一词把它的艺术效果充分表达出来了,这种美使画家的灵魂都离开了肉体!
生6:惊艳!
师(面向生6):你是从言情小说上看到这个词的吧?不错,画家是有“惊艳”的感受在内,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连灵魂都出了窍,你看这乡间细柳下的桥多有魅力呀!
好,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朗读一遍,注意把美感读出来。
(生大声读课文。)
师:刚才大家品析了本文的语言,感觉到这些句子情味很浓,意蕴也比较深。作者为什么把桥写得如此美呢?
生1:画家善于观察,他为了画长江大桥,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反复察看。
生2:作者是一名画家,他将自己的感情完全倾注到了桥上。
生3:在画家的眼中,桥和它周围的景物不再是简单的点、线、面,而是具有独特生命的个体。
师:大家说得不错!现在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说说我们家乡的桥。
(师点击鼠标,银幕上映出荆州长江大桥。生交头接耳,试着在说。准备约三分钟。)
生4:我说说我们荆州的长江大桥:荆州长江大桥在新世纪到来之时,犹如一道绚丽的彩虹,飞架在荆江南北。那高高的桥塔上密布的钢索,远远看去,就像一架巨大的竖琴,大风一吹,嗡嗡直响,仿佛在弹奏一首动听的乐曲。北岸的万寿宝塔,望着她娇美的身姿,默默无语,也许它在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吧。(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你说得太好了!在你生动的描述中,融进了音乐的美感,还有万寿宝塔构成的反衬。还有谁说?
生5:我说老家的小桥可以吗?
师:完全可以。
生5:我最爱老家的石拱桥。老家的石拱桥躲藏在一片丘陵地带的凹处。她十分害羞,你不走近她,是看不见她的美丽的面容的。桥下是淙淙流过的溪水,宽大的水草叶子在水流的冲刷下悠闲地摇着尾巴。深秋时节,正是桥两边的几丛野菊花盛开的时候,那散发的幽香格外地诱人(闭上眼作陶醉状),让你舍不得迈步。(掌声又起。)
师:多美的小桥流水呀!就差“人家”了。
生5:我爷爷奶奶家离桥不远。
师:真羡慕你爷爷奶奶呀,住在那么美的地方!(下课铃响。)
师(提高声音):同学们,桥的魅力真是言说不尽,相信你们走过的桥多了,一定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不断地探寻桥之美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9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2.桥之美
一楼一水一桥,
千古文章千卷画
万国万商万旅,
满城春色满湖诗
走进画家眼中的
桥 之 美
吴冠中
我的“桥之美”
发现美
美感 史诗 驻足
画家眼中的桥之美
在画家吴冠中眼里,桥之美,美在何处(画家爱桥的什么)?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
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发现美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为了说明自己的审美视角,
作者在文中写了好几种不同
环境中的桥,主要有哪些?
发现美
品 味 美
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
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
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
也令画家销魂!
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
你会感到象读了一篇史诗似
的满足。
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
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
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苇丛上的石桥
江南乡间的石桥
水天间的长桥
山区的风雨桥
舒朗开阔之美
阴柔阳刚之美
丰富想象之美
安闲自在之美
品味美
1.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
修辞手法。
2.化用诗词。
3.画家独特的视角:线条
的对比与相融,颜色的搭
配,背景的烘托。
创 造 美
1.拟人、比喻、
夸张等修辞。
2.化用或引用
诗词。
3.线条的对比
与相融,颜色
的搭配,背景
的烘托。
1.拟人、比喻、
夸张等修辞。
2.化用或引用
诗词。
3.线条的对比
与相融,颜色
的搭配,背景
的烘托。
1.拟人、比喻、
夸张等修辞。
2.化用或引用
诗词。
3.线条的对比
与相融,颜色
的搭配,背景
的烘托。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领悟美
由此,我想到了……
谢 谢!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桥之美》教师教学用书
课文研讨
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我们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将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
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这段文字为读者开辟了一个视角:可以完全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桥,同时也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
课文随后举了四个例子,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练习说明
一、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会是多方面的,如领悟到桥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生活周围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等,还有可能借作者的眼光对某一处自然风景或室内布置进行一番品头论足,老师要适时加以鼓励和引导。
二、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提高欣赏能力,培养语感。
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建议
一、要注意与《中国石拱桥》作比较。可以从两篇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手法的不同以及给人的阅读感受不同两方面来进行比较。
二、画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文中所描述的景致虽然主要是着眼于画意,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距并不甚远。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曾有的经验和体验,发挥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和作者产生共鸣。
三、本文有不少语句蕴涵丰富而表达上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少疑问,教师可结合练习第二题,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其中的意蕴。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等。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桥之美》精品教学课件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桥的美进行片段描写,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本课生词,初步实践自己对桥的审美。
2.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眼中的桥美在哪里,并深入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意蕴的
语言。
3.通过对作者审美视角的学习,尝试运用这种审美视角,对“桥之美”进行品味、创造。
4.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5.通过了解家乡的桥所蕴含的人文内涵,让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中的第2、第3点。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1.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桥的诗词、对联,为学习课文做好文化铺垫。
1. 选择一座自己喜欢的桥进行审美(鼓励学生多着眼于身边的桥),将自己的感受浓缩在100字左右的片段里,要将“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美感”、“史诗”、“驻足”运用在这段文字中。
1.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引用与桥有关的对联。
2、 发现美
(一)展示对“桥之美”的发现。
1.学生朗读课前写好的“桥之美”欣赏文字。
2.学生点评,师小结。
(二)速读全文,解决问题。
问题:A. 在画家吴冠中眼里,桥之美,美在何处(画家爱桥的什么)?
B. 为了说明自己的审美视角,吴冠中先生在文中写了几种不同环境中的桥,都有哪些呢?
小结、过渡,点明说明方法:“举例子”。
三、品味美
1.学生齐读第4、5自然段。
2. 师诵读第四自然段。展示四幅画面:“这分别是什么环境中的桥?”
3.小组活动:任选一幅画面,对描写它的语言进行赏析,讨论: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
表现画中的美的?
4.学生发表见解,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
5.略点作为反例的桥,引出“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四、 创造美
欣赏几座具有代表性的熟悉却又陌生的家乡的桥(展示图片)。
让我们用自己的心灵之笔,恰当地引用或化用古代诗词或现代诗句,运用吴冠中先生的审美视角,用语言来画画家乡的“桥之美”。
1.学生课堂创作。
2.交流作品。
五、 领悟美(总结)
引出文章最后一句话,回归文本,再点中心。
不论是完全地相融,还是矛盾中的统一,只有找到和谐,桥才具备真正的审美效果。由此,我想到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桥之美》同步精品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口吻( ) ②媒介( ) ③煞风景( ) ④颐( )和园
⑤点缀( ) ⑥摄( )影 ⑦孕( )育 ⑧前瞻( )后顾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美感:
②史诗:
③驻足:
④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 (摧毁 摧残 毁坏)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②每当其间 (呈现 显现 出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③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 (奏出 唱出 谱出)形于色的乐曲。
④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 (左右 控制 制约)结构之美呢!
4.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①“小桥流水人家”,____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②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 ____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 _____构不成画面。
③喜鹊构成的桥_____意义好,形式_____自由,生动活泼。
④_____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_____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5.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6.能够表明作者爱桥的原因的句子是 。
7.上述两段文字从结构上看是 关系。
8.用“‖”标出第二段的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层
②层
③层
9.第二段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 、 。
10.简要概括本文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著名的桥,有的以它们的悠久历史闻名于世,有的以它们的高超建筑艺术而留芳史册。( ),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堑”变成通途。那么,世界上有没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的桥?有;独具一格的侗家“风雨桥”就是这样一种桥。
侗族擅长于建筑,特别是桥梁建筑尤为突出。(a)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桥,(b)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c)其中一种长廊式的“风雨桥”,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久负盛名。(d)
风雨桥,不仅连接交通,而且可避风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木石结构的桥。著名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程阳风雨桥,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桥长一百六十五米,桥面宽十米,桥高十五至二十米。桥墩以青石砌成,桥面铺设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长廊,覆以瓦顶,还建有楼亭五座。楼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层,层层而上,形似宝塔,气势宏伟,桥面通道两侧有栏杆。长廊两侧有长凳,宛如游廊供行人观赏和休憩,长廊和楼亭的瓦檐,柱头都雕花刻画,龙凤花草,秀丽玲珑,蔚为壮观。
风雨桥在建筑结构上更为独特。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损。这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
11.选出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
A.堑qiàn 侗dònɡ 供ɡōnɡ 憩qì
B.擅shàn 砌qì 铺pū 杉shān
C.檐yán 宛wǎn 珑lónɡ 蔚wèi
D.凿zuó 榫jí 衔xián 雕diāo
12.第一段( )内应填入的短语是
A.从它们的功能来看 B.从它们的结构来看
C.从它们的作用来说 D.就它们的效果来看
13.侗家“风雨桥”独具一格的体现是什么?
14.“它们结构别致,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选自第二自然段,放回到恰当的位置应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5.第三自然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可统率第三、四自然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的题目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风雨桥 B.侗家风雨桥
C.侗家建筑艺术 D.有趣的桥
(三)
改变我们生活的“天使”
①计算机领域新近兴起的多媒体技术,使不少人对此现代高科技的结晶产生了种种神秘的感觉,其实。她并不神秘。在一些城市街头开展的一种电脑彩照业务,就是多媒体技术的一项应用。
②多媒体,顾名思义,是相对于单媒体而言的。从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角度,我们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原始信息归结为三种最基本的媒体:声、图、文。传统的计算机只能够处理单媒体——“文”,即文字、数字,至多加上图形,给人的是呆板和枯燥的感觉。它不能处理音频、视频信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这两类信息数字化以后,所占空间太大,现有硬件难以支撑。如:一张普通3寸高密软盘可存两册《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文字,若用来存图像,仅普通计算机屏幕那么大的一张就“涨库”了。多媒体技术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使电脑成为能同时处理三种媒体的集成信息系统。
③电视能传播声、图、文集成信息,但它不是多媒体系统。通过电视,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不能处理这些信息。电脑则不同,人们可通过编程让它完成指定的工作,即实现人机对话,具有交互性。多媒体兼二者之长,集成和交互是其精髓。例如,电视剧再动人,你只能在一边观看;可是在多媒体上,你可以让剧情停留在某一点上,也可以让其重演,高兴的话,还可以改变剧情,叫演员依你的意思演出。
④电脑技术与电视技术融合而成的多媒体技术在与通信技术结合后,一旦普及并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联网,那么,传统电脑将一改刻板的“盲聋哑”形象,变成一位既善解人意又美丽动人的“天使”,那时,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将是——
⑤可视电话使您和您的朋友虽天各一方,却交谈甚欢,如共聚一堂,近在眼前。
⑥学生可以不必到学校上课,可通过电视与老师、同学讨论问题,同样有身临其境之感。
⑦每台与各种资料信息库、图书馆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就是一个庞大的、易于检索的声像图书馆,可以使您博览群书,胸怀天下。
⑧电视会诊有如神医下凡;电视购物、电视会议等为您节省时间、也缓解了交通。……
⑨这么高精尖的产品,没有相当的专门知识能享用吗?请别担心,这位“天使”的特征之一就是:人机界面更为友好。她丢掉了令人隔膜的键盘以及繁复的《用户指南》,人们通过口述、手摸屏幕等方式进行操作,可以方便地告诉计算机您想做的任何事情。因此不懂计算机的人,不识字的人,也可以操作电脑,每个人都可到高科技世界潇洒走一回。
⑩当您享用了多媒体带给您的那种种便利,您将由衷地感谢这位“天使”。
18.第②段中的“涨库”从上下文看是什么意思?
19.第⑨段方框中应填的关联词是什么?
20.第②③段的内容,说明了“多媒体”的哪两个特点?
21.第①③⑩段画线部分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2.本文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多媒体技术不神秘?
三、写作
23.题目:《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
要求:①写成一篇生动的说明文;
②字数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①wěn ②méi ③shā ④yí ⑤zhuì ⑥shè ⑦yùn ⑧zhān
2.①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②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③停止脚步 ④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毫、厘,计量的小单位
3.①摧毁 ②显现 ③谱出 ④左右
4.①固然 ②但 因而 ③不仅 也 ④凡是 其实
5.形式美,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二、(一)6.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7.总分
8.……画家销魂!‖……史诗似的满足。‖…… ①江南水乡的桥与周围景物的映衬之美 ②长桥之美 ③风雨桥之美
9.打比方 列数字 举例子
10.语言生动形象。
(二)11.D 12.C
13.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憩娱乐。
14.C
15.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16.以它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高超的建筑技巧而久负盛名
17.B
(三)18.涨库的意思是:超过软盘的容量
19.甚至
20.集成性、交互性
21.第①段举例子,第③段作比较,第⑩段打比方。
22.①现在已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②能满足人们的各种不同需要;③操作将很方便。
三、23.(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桥之美》公开课详细配套教案(县级赛课一等奖)
吴冠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桥之美的领悟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能够获得一些简单的审美方法,并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从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
2.找出文中说明性的文字,并指出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本文的重点语句进行入情入理的分析。
教学方法:
1.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中国石拱桥》的对比阅读,来进一步掌握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师生互致问候,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这节课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
  师:这座桥是什么桥?
  生:赵州桥。
  师:赵州桥是谁设计的?
  生:李春。
  师:唐朝的张嘉贞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的?是从哪个角度进行评价的?
  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是从结构角度评价的。
  师:茅以升是如何评价这座桥结构的?
  生: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像一张弓。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师:可见,桥梁专家看桥更重视它的结构。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写桥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那么画家是如何欣赏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家桥的世界——《桥之美》。
  (出示课题,作者。音乐响起。)
  二.初读课文,感悟意境
  师:同学们,请把书打开,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美读文章,更重要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感受。生读课文。
  (放《姑苏行》,生自读文章。
学生读完后展示桥的图片。)
  师: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桥很美。
  生:本文语言很美。
  生:本文描写了很多座桥。
  师:看来同学们都陶醉在一座座美丽的桥之中。桥的确很美,那么在画家的眼里桥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
  生:桥的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师:你答得非常准确。那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呢?
  生:就是写不同环境中,桥美的形式各不相同。
  师:很好,桥美在形式。在画家的眼中,形式美当然是绘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绘画的形式美呢?请再速读课文,在文中找出。
  生:绘画的形式美就是要注意块、线、面的搭配。
  师:你在哪一段找到答案的?如此专业的块、线、面知识,作者是如何介绍清楚的?
  生:第二段。作者从我们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
  师:画面的构成要有块、线、面的搭配,桥在画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品味美文,赏析美景
  师:同学们刚才说了,文章中写了许多桥,这些桥是在不同环境中的桥,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不同环境中的哪些不同形式的桥呢?
  生: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桥外是飞瀑流泉,桥面上有廊和亭的风雨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庄稼地、小径尽头的小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鹊桥。
  (教师展示每座桥的图片。)
  师:桥与周围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图画,在书中描绘的这几座桥中,你最喜欢哪座桥呢?是因为景物描绘得美还是因为语言美呢?请四人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学生讨论,小组间交流。教师巡视。)
  生:我们组最喜欢江南水乡细柳下的石桥。因为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
  师:细柳和石桥、阳刚与阴柔之美,的确美得动人。
  生:我们组也最喜欢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因为这段文字中“销魂”这个词用得很好,表达出画家的感受。
  师:你说得很好,那你知道“销魂”这个词的含义么?
  生:不知道。
  师:“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那“晓风残月”是何意?
  生:是景物描写。
  师:对。这句话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首词听后,给人什么感受?
  生:悲伤、凄清。
  师:对。“晓风残月”这凄清的景象烘托了别后悲伤的情状,文中为何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呢?
  生:就是说细柳和石桥所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景物来烘托,已令画家销魂。
  师:很好。看来江南细柳下的石桥的确很美。文中有没有其它桥吸引着你?
  生:我们组最喜欢乌镇苇丛中的石桥。因为苇丛密不透风,给人憋闷感,其间出现了一座石桥,让人感到眼前豁然开朗,神清气爽。
  师:“豁然开朗”这个词用得好,能活学活用。书上是怎样写人的这种感受的?
  生:(齐读)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师:“苇丛”会“做深呼吸”么?会“透舒畅的气”么?
  生:不会。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对。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明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我们一起来做一次深呼吸,想想以前有没有这种体验?
  (师生一起做深呼吸。)
  生:考试时,难题忽然想出了解题的方法。
  师:对。难题被你想出答案时的感觉就与苇丛中出现桥给你的感觉一样,通过文字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感受么?
  生:(全体)能。
  师:其他组同学喜欢哪座桥呢?
  生:我们组最喜欢风雨桥。因为这段话中“驻足”这个词用得好。能让欣赏者停住脚步,可见景色美。
  师:景色美在何处呢?
  生:桥外是飞瀑流泉。
  生:桥上是遮雨的廊和亭,亭中有人悠闲自在地欣赏着景色;桥外是飞瀑流泉,惊险壮观。
  师:桥上的安闲与桥外的惊险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师不禁想到卞之琳的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的是飞瀑流泉,“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是因为你和桥已构成了一幅画。桥上、桥下各是一道风景,别有情趣,大家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见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师:大家读得很好。以上,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看出文中,桥与周围的景物相映衬的确很美,语言也很优美。那么作者为何能把桥写得这么美呢?
  生:因为作者带着感情,带着“爱”去写桥的。
  师:何以见得作者的感情?
  生:文中说,“画家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
  生:文中还写道,“我之爱桥。”
  师:很好。那么,作者爱的仅仅是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美么?
  生:(沉默)。
  师:有没有同学喜欢鹊桥?
  生:(部分)有。
  师:为何喜欢?
  生:(沉默片刻、害羞)有情人终成眷属。
  师:爱情是很美好的。这座桥美在它是一座“爱之桥”。请同学们把文中写鹊桥的句子朗读一遍。
  生:(齐读)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师:大家知道文章结尾一句话是何意思么?
  生:(思考、沉默)。
  师:我们再把文章结尾一句朗读一遍。
  生:齐读。(仍然不解)
四.拓展延伸,升华美感
  师:那在大家回答问题之前,老师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对兄弟生活在两个相邻的庄园里,他们的庄园之间是一个美丽的大牧场。40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得很和睦。可是有一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起小误会,这个小误会结果发展到让他们反目为仇的地步。弟弟命人用推土机在两个庄园之间开了一条渠,从此一条小溪隔断了两个庄园,也割断了两兄弟的情义。一天,有人敲开了哥哥家的大门,一个身背木匠工具的人对哥哥说:“我正在找活干,如果您的庄园需要修缮,我可以帮助您。”哥哥于是让木匠在小溪边修一座两米高的栅栏,因为他再也不想见到他弟弟了。木匠接受了工作,从早晨就开始忙碌。到了傍晚,哥哥来到小溪边,他惊得目瞪口呆,因为他眼前不是什么两米高的栅栏,而是一座小桥,一座穿过小溪连通两个庄园的桥,它静静地沐浴在夕阳的余辉中,精美得简直就像一件艺术品。这时弟弟从桥的那头走过来,抱住哥哥说:“你真伟大,在我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之后,你却建造了这么美的一座桥……”从此兄弟俩重归于好。哥哥为了感激木匠,让木匠留在庄园里,可是,木匠说:“对不起,我倒是很想留下来,但是还有很多桥等着我去造呢!”同学们,木匠造的这座桥美么?
  生:(全体)美!
  师:它美在何处?
  生:它是一座联系兄弟心灵的心灵之桥。
  师:很好。我们再来把文章结尾一句齐读一遍,看是否能体会到它的深意。
  生:齐读。
五.联系实际,畅谈“桥之美”
  师: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桥呢?
  生:以前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是老师从中调解,老师为我们架起一座友谊之桥。
  生:我和我妈妈之间有很深的代沟,我爸爸经常劝慰我们,爸爸为我们架起了一座亲情之桥。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已深刻感悟到桥之美的内涵。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美。其实,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千世界的美吧!
六.作业设计:运用老师所讲授的说明方法,举例点出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写在作业本上。
七.板书
桥之美
吴冠中
乌镇石桥 ——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 ——销魂———刚柔相济
长桥卧龙 ——满足———灵动和谐
风雨桥 ——欣赏———安详自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6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12.桥之美
吴冠中,江苏宜兴人,生于一九一九年七月。一九四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一九四七年留学法国,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后在鲁弗尔学校学习美术
史。一九五○年回国,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等职。
曾前后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数十次,获得多项殊荣。
积 累
纤细( xiān )孕育( yùn )脂粉( zhī )
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自读提示
一、朗读课文,感受桥之美。
二、思考: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 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桥的美,源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江南石桥
乌镇石桥
欣赏:桥之美
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风雨桥
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条直线,直线美不美?
乌镇石桥 ——舒畅———开阔疏朗
江南石桥 ——销魂———刚柔相济
风雨桥 ——欣赏———安详自在
拓展
咏桥名句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诗经·大雅·大明》
虹桥转翠屏 。
——唐 宋之问 《游云门寺 》
若耶北与镜湖通,缥缈飞桥跨半空。
——宋 陆游 《五云桥 》
拓展
咏桥名句
西跨湖桥雨到时,四山烟景碧参差。
——李慈铭《微雨中过湖塘二首 》
清道桥下百姓家,逸斋遗教是桑麻。
——周作人 《往昔三十首 》
玉带垂虹看出水,酒旗招殿舞斜阳 。
——陈从周 《越州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