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版小学美术第7册第4课
《泥板动物》教学设计
(1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的动物题材是在大家熟悉了解的泥塑方法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安排,以泥板动物的形式进入对雕塑浮雕的初步学习,能够将学生的认知理解,学习习惯,实践行为等多方面能力得到进一步树立和养成。围绕教材,安排恰当的内容量,达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情简析】
小学四年级的同学已经对泥塑的制作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三年级《我的动物朋友》一课中已经尝试泥塑动物的制作。此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联想和表现能力,因此可以在原先的基础上,对已经学习过的雕塑技法、动物形象表达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学习,深入了解雕塑的浮雕形式,进一步加强对事物概括夸张的理解认知,进而进行有想法和喜好的去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同时,通过课程拓展,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思考研究生活中的物质材料,进行材料的创新表达,体验探究的快乐。
【设计理念】
通过实物观察联系泥板动物的方式,设计完整的授课环节,从古代的浮雕艺术,到浮雕知识,插入教材中提供的小知识瓦当,最后引入动物浮雕创作的形象认知和创作步骤方法,并学习这一重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设计实践练习和知识复习内容,体现造型·表现这一课程的创造表达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浮雕的基本知识,通过掌握对客观事物简化、夸张的认识理解,创作形象,运用泥塑方法,创作出动物题材的泥板浮雕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实践,体验浮雕的制作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欣赏,思考,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审美素养、文化素养,爱国情怀。通过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教学重点】
浮雕的知识点学习,造型的简化夸张的认识理解,创作泥板动物方法步骤的学习。
【教学难点】
运用浮雕的技法创作出具有简化、夸张特征的泥板动物。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1.
超轻粘土。
课件。
视频。
教具和范作。
学:1.
超清粘土。
小刮刀。
【教学过程】
环节/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说明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约5分钟)
1.六匹马的故事。播放“美的三分钟-昭陵六骏”。提问:《昭陵六骏》是雕塑中的哪种形式?(浮雕)
1.观看视频,思考回答问题。
导入启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达到吸引学生进入课题,初步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目的。
二探究学习(约12分钟)
1.讲授介绍艺术门类-浮雕高浮雕与浅浮雕的差异和特点与制作方法。提问:《昭陵六骏》属于哪种浮雕?2.四种生活中常见的带有浮雕的物品(硬币、玉佩、屏风、瓦当)进行分类。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浮雕呢?3.讲解瓦当相关知识,出示多种动物瓦当,判断动物形象,认识著名的动物瓦当。4.瓦当上动物形象联系真实的动物形象。提问:他们有什么不同?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5.瓦当就是泥板动物,讲解瓦当上的动物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6.“今天,我们也来运用浮雕的表现形式,用泥板来进行动物的创作。”先来和老师练习制作浮雕会用到的的泥塑技法(揉、压、贴、刻)。7.展示泥板动物制作视频,并在视频中提示浮雕的造型方法。8.展示范作,提供参考。
1.学习了解知识点,根据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判断。2.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回忆联想。3.学习什么是瓦当,看一看都有哪些动物瓦当,本地又出土了什么样的动物瓦当?4.思考、探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不同?有什么感觉?5.仔细观察,学习动物形象的深入塑造6.尝试泥塑技法7.观看视频,学一学如何创作出生动的泥板动物。8.仔细观察,创意联想。
认识了解浮雕这一重要的雕塑艺术门类,学习基本的艺术常识,对雕塑艺术形式有基本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联系生活,浮雕其实都不陌生。引导学生认识瓦当,欣赏本地的瓦当,增加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素养。强化审美体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掌握、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深入体会艺术的造型表现。复习、练习所学知识,初步尝试,寻找手感。引导学生对创作过程形成完整了解,解决教学重难点。激发创意,展开想象。
三创意表现(约1分钟)
1.能熟练运用泥塑技法,制作泥板动物要求:①能运用所学知识制作泥板动物浮雕。②能抓住动物的特点。③能运用简化、夸张描绘生动的动物形象。
1.按照要求展开创作。
逐渐加深难度,引导学生有层此地进行创作。
五总结拓展(约1分钟)
1.生活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会观察和表现,世界变得更精彩
1.听一听,想一想。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