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实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2分)
下图是某城市人口迁移率与自然增长率曲线图。读图完成1-2小题。
1.
该城市人口数量开始增加的时间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图中反映的是该城市最近四十年的人口增长情况,此类城市较普遍存在的地区是(
)
A.
东亚
B.
南美C.
西欧
D.
北非
2018年9月,浙江省结对帮扶的青海省海西州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浙江省与海西州扶贫协作是我国东水域西部互利共赢之举。完成第3题。
3.我国西部许多农村贫困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
???)
A.人口密度大
?B.经济规模小
??C.土地生产力低
?D.生产技术水平低
读我国某农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完成4-5小题。
4.图示人口年龄结构能反映该村(
)
A.位于珠三角地区
B.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
C.医疗卫生水平高
D.人口迁出率较高
5.该村人口现状可能给当地带来的问题有(
)
A.延缓人口老龄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
C.空巢老人增多
D.劳动力充足
2021年5月11日,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总人口为14.1178亿人。在人口普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人户分离”现象仍然为统计带来了困难(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2020年全国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4.92亿人。我国城镇化率为63.89%,较2010年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据此完成6-8小题。
6.
造成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旧城的危房改造
③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
④严格的户籍管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7.
“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是指“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下列地区中,“有户(籍)无人”现象相对普遍的是(
)
A.
广东省
B.
四川省
C.
上海市
D.
江苏省
8.
下列关于2010—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快速上升的原因,正确的有(
)
①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建设农业发展
②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加
③城市建筑、服务业较快发展
④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关于堵车,网民戏说:“北京是首堵,成都是成天都堵,重庆是重复的堵,上海是上路就堵,广州是广泛地堵,长春是长年地堵,天津是天天的堵,深圳是深深的堵!”据此完成9-10小题。
9.
目前我国大城市经常堵车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
B.
生物多样性减少
C.
大气污染
D.
水资源污染
10.
下列规划中,有助于缓解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是(
)
A.
将娱乐场所尽可能建在商业区
B.
在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设置卫生隔离带
C.
进一步完善交通规划与管理
D.
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11.
有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
B.
初期阶段,城市化的水平低,速度快
C.
中期阶段,城市化的水平较高,速度最快
D.
后期阶段,城市化的水平高,但是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读“城市規划示意区”,完成12-13题。
1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城市的空间地域结构属(
)
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田园城市模式
13.关于该城市功能区形成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心商务区的形成受行政因素的影响
B.轻工业区的形成受矿产资源因素影响最大
C.高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D.重工业区的布局受历史因素影响较大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市各区县2000和2005年外来常住人口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4-16题。
14.
中心城区外来常住人口的变化,主要原因是(
)
A.
产业结构调整
B.
房价大幅上涨
C.
严格落户政策
D.
市中心空洞化
15.
郊区外来常住人口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
降低环境人口容量
B.
加速城市规模扩大
C.
加剧市区交通拥堵
D.
增加社会养老负担
16.
在该城市外来常住人口集聚区,方言交流比普通话更方便,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住宅距离
B.
人们喜好
C.
市内交通
D.
地域文化
市郊铁路是连接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快速、便捷、公交化铁路。下图为我国某地市郊铁路与市内地铁分布模式图。完成17、18题。
17.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通常(
???)
A.修建在地上
?B.日客运总量大
??C.发车频次???D.站点间距离小
18.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
???)
A.与外围城镇间经济分工弱化
B.与外围城镇间空间距离缩短
C.以扩散为主转向以集聚为主
D.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
19.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下图为某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据图回答20-21题。
20.图中,字母A-E反映的现象是(???
)
A.?城乡差别加大?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D.?城市化过程
21.E-F对段城市人口比重有所下降,原因可能是(???
)
A.?人口向乡村地区回流
B.?城市化水平很低
C.?人口出生率降低
D.?市中心人口增加
?
下图为“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22-23题。
?
22.按照城市化发展进程,图中四条曲线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D.④—③—②—①
23.该城市在图示②阶段出现的现象是(
)
A.人口逐渐向市中心聚集城市化水平提高
B.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工业在城市中心区日趋集中
C.城市中心区经济萎缩城市化水平降低
D.郊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24.“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25.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下列选项中,符合乙地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
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经营方式粗放
D.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低
读“某区域图”,回答26~27题。
26.该区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
A.商品谷物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乳畜业
D.地中海式农业
27.图示地区的粮食自给率均在120%以上,北部甚至达211%,远超该国粮食40%的自给率水平,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①科技发达,粮食单产高 ②生长期长,粮食单产高 ③人口稀少,人均耕地多 ④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突出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如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部农业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8题。
28.从农业地域类型看,图中展示的农业区属于(
)
水稻种植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下图为北半球某农场的农事安排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9小题。
29.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是(
)
A.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B.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C.市场和饲料是形成该农业类型的主要因素
D.经营方式多为国有大型农场
下图示意荷兰2018年8月建造的世界首个“漂浮农场”,它漂浮在鹿特丹港海面上,吃水深度约1.5
米,有走廊与陆地连接。“漂浮农场”
分为上下两层,上层顶部装有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其他四面为透明玻璃墙。上层为奶牛放养区,下层有牧草区(通过无土栽培及LED
照明控温种植)、牛奶生产区、牛排泄物处理区等。据此完成30-31小题。
30.
建造“
漂浮农场”的最基本条件是当地拥有(
)
A.充足的光照条件
B.政府的优惠政策
C.宽阔的海上空间
D.便捷的交通运输
31.
与荷兰的天然牧场相比,“漂浮农场”
生产的突出优势是(
)
A.
投入成本更低
B.
受自然因素变化影响较小
C.
产品质量更优
D.
对环境没有污染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成为世界上大牧场放牧业的典范。2015年上半年,阿根廷的牛肉产量增长52%,可供应到世界各地的餐桌上。据此回答32小题。
32.
下列关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牧牛业占重要地位
B.
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C.
大牧场土地租金昂贵
D.
据海港较远
下图示意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和混合农业四种代表性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业结构及商品率情况。读图,回答第33题。
33.丙农业地域类型( )
A.
水利工程量大
B.
劳动力投入多
C.
专业化程度高
D.
生产规模小
下图所示某国以平原为主的区域中,甲、乙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2014
年起,这些城市郊区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据此完成34-35题。
34.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
A.地形??B.土壤??C.热量??D.水分
35.该地区利用温室培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是( )
A.能源供应充足?B.生产技术先进?C.种植历史悠久??D.劳动力成本低
二、非选择题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回答36-37小题。
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化水平低,处于城市化中前期阶段,近年来城市化速度较快。印度洋沿岸的达累斯萨拉姆市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占到全国的10%。20世纪70年代,坦桑尼亚决定把首都从达累斯萨拉姆迁往中部高原城镇多多马,到2017年已基本完成迁都。
下图示意2012年坦桑尼亚人口密度分布,人口分布主要受自然条件和交通的影响。
36.说明坦桑尼亚人口向达累斯萨拉姆高度集聚的原因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6分)
37.简述坦桑尼亚将首都从达累斯萨拉姆迁往多多马的原因(6分)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38-39小题。
朗县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独具特色的河谷小气候适宜辣椒生长,有“西藏辣椒之乡”的美誉。辣椒主要种植在雅鲁藏布江两岸河谷地带,有温室大棚和露天种植两种方式。朗县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当地辣椒产业的发展。下图为朗县地理位置及地形示意图。
38.从气候角度解析朗县河谷地带辣椒生长的有利条件。(6分)
39.简述朗县辣椒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脱贫的启示。(6分)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第40小题。
乳畜业与普通意义上的畜牧业有很大差异,其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和饲料,市场是乳畜业分布的主导因素,饲料是基础条件。与大牧场放牧业不同,乳畜业一般不分布在草原上,其分布区往往人口稠密。欧洲西部地区不仅人口稠密,而且人们有饮用牛奶、食用奶制品的习惯。如图为“欧洲西部某地区的气候、地形资料示意图”。
40.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西欧乳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桐柏实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2分)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A
18、【答案】D
19、【答案】D
20、【答案】D
21、【答案】A
22、【答案】D
23、【答案】D
24、【答案】C
25、【答案】B
26、【答案】B
27、【答案】C
28、【答案】B
29、【答案】B
30、【答案】C
31、【答案】B
32、【答案】A
33、【答案】C
34、【答案】A
35、【答案】D
二、非选择题
36.【答案】原因:达累斯萨拉姆是坦桑尼亚最大的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经济相对发达,就业机会多;教育和医疗条件好等。
不利影响:造成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给达累斯萨拉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包括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等。(6分,其中原因4分,不利影响2分)
解析:人口高度集聚的原因主要从城市的优越性角度分析,如基础设施、经济、教育等。材料信息表明,达累斯萨拉姆一直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拥有相对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相对发达,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多,居民收入高;学校等教育设施和水平较高,医院等医疗设施和医疗水平较高,从而吸引大量人口集聚。坦桑尼亚人口高度集聚达累斯萨拉姆的不利影响应从经济平衡发展、环境压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人口高度集聚达累斯萨拉姆,导致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达累斯萨拉姆等大城市发展迅速,其它地区发展落后,不利于全国可持续发展;人口高度集聚达累斯萨拉姆,给达累斯萨拉姆的社会、经济、生态带来巨大压力,不利于达累斯萨拉姆的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大,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膨胀,降低城市环境质量等城市化问题。
37.简述坦桑尼亚将首都从达黑斯萨拉姆迁往多多马的原因(6分)
多多马位于中部高原气候干燥、凉爽自然条件优越;多多马接近国土几何中心,有利于带动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进而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分散达累斯萨拉姆的城市职能,有利于缓解达累斯萨拉姆的人口和城市化问题。
38.【答案】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满足辣椒生长的需求;夏季降水较多且多夜雨,增加土壤湿度,利于辣椒生长。(6分)
39.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和质量;推进农产品的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加大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力度。(6分)
40.【答案】(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雾天气,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
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达;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市场需求量大;科技水平高;机械化程度较高;交通运输便利。(6分)(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要有,气候、地形、市场必答,只答自然或社会经济因素不能得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