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原因、过程,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通过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义,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可以运用事例法、交流展示法、专题研讨法等方法,了解和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过程和发展成就。
2.
通过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向法制化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之一的实例,培养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素养。可以运用交流展示法、事例法、专题研讨法等方法,了解民族区域走上法治化道路的标志,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当中的地位。
3.
通过学习中共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主题、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培养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素养。可以运用时政资料研读、事例法、专题汇报法等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上法制化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难点: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过程;中国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课前准备
查找本课相关史料,准备好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为战略大转移二进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转战十几个省,路经苗、瑶、侗、布依、土家、白、纳西、彝、藏、羌、回等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地区,民族问题成为当时党和红军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为正确而妥善地解决民族问题党和红军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做了大量的民族工作,为红军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政策又有了新的发展,五十六个民族如图亲兄弟一般团结在一起,当今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怎样发展的呢?
【新课讲授】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一?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
有时候则包括了
“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
“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
“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为安置降附的诸族人,唐朝在原边界州内设置侨置州县,以管理内迁各族人口,形成民族杂居局面。周边诸族大多从事畜牧业,内迁以后大都改以农业为主。这一方面是唐朝有意引导,另一方面是受内地农业生活环境的影响。从内迁胡族的第二代起,就同当地百性一样,完全成为唐朝的编户齐民了。在长安、洛阳及内地诸州,唐朝统治时期不断地把周边胡族人口迁入。杂居民族在共同经济生活中,形成共同语言、通常是以多数人的语言为共同语。同时,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也逐渐改变,慢慢地趋向一致。
——摘编自史念海《中国通史·隋唐时期》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
也是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摘编自翟志勇《浅析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
——论宪法爱国主义》
材料四?为什么放弃联邦制而采取民族区域自治?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过解释:“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不管人数多少,各民族间是平等的。……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是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办法对于我们是完全适宜的。”
【教师活动】讲述:上面的四段材料分别讲述了古代儒家的“夷夏”
“内外”之分;唐朝的民族政策,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周总理对为何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解释。
【教师活动】提问:新中国建立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学生活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那我们为什么要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学生活动】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2)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早在1941年5月1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一文中就主张: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积极地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和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个政策而奋斗;他们的言语、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等民族政策。后来,这些内容被中共归纳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教师活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建立的?结合材料,阅读教材73页第三段和74页第一段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是实行区域自治。
(3)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5)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1952年,我国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纲要》。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纳入法制轨道。
——摘编自《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教师活动】哪部法律的颁布标志着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基本法律的形式纳入法治轨道?
【学生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教师活动】这部法律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呢?
【学生活动】1984年。
【教师活动】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呢?阅读教材74页第二框第一段和15页第一段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治轨道。
(2)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一“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1981年7月6日,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时提出:“新疆的汉族干部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观点,即离开了少数民族干部,新疆的各项工作搞不好;新疆的少数民族干部也要确立这样一个正确的观点,即离开了汉族干部,新疆各项工作也搞不好。如果汉族干部认为离开少数民族干部也可以,少数民族干部认为没有汉族干部也可以,都是错误的、危险的。”
材料三1990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新疆时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教师活动】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学生活动】
“三个离不开”
【教师活动】“三个离不开”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教师活动】这个政策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教师活动】讲述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之一。
【教师活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是什么呢?阅读教材75页内容,思考问题。
【学生活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历届政府和各政党领袖都大力提倡民族平等,主张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但多表现在理论阐述和宣传等方面,而较少应用于实践,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只有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平等才从理论层面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平等”的概念充分体现在不同时期的宪法和纲领性文件中,并指导着新中国民族事务工作。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对民族成分和民族称呼混乱的状况进行了统一规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新的民族利益观和价值观,创新地将“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相结合,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
——摘编自何一民、刘杨《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近代以来,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旧中国“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西方的平等民主等先进思想伴随着洋枪洋炮一起来到中国,从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就提出了民族平等的诉求。孙中山把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表述为“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国共产党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但是,国民党的性质和大民族主义的民族同化思想,决定了它并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民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诉求是彻底的,始终坚持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即民族平等的原则,中共在全国执政后,通过政协会议确定,采用民族区域自治处理国内的民族问题。1954年之后,民族区域自治更是载入历次修改的宪法中。党把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概括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5年开始了全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据胡岩《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初心》整理
【教师活动】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民族政策是如何发展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曲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4)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深化探究
探究一: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
(1)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
(2)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城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探究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意义
(1)地位
①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②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2)意义
①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②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③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统一,即把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把行政区域和经济、文化发展区域结合起来。
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各民族之间紧密团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课后总结
板书设计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