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学
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原因、过程,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义。
2.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向法制化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之一。
3.知道十八大后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的主题,民族共同意识的形成。
学习重难点
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上法制化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难点: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探索过程;中国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探学新知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1)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2)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3)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是实行区域自治。
(3)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
(4)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5)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治轨道。
(3)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2.“三个离不开”
(1)时间: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
(2)内容: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3)意义: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3.中共十五大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背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2)内容: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之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曲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4)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深化探究
探究一: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做到“两个结合”。
(1)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团结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团结统一,就谈不上民族区域自治。要在确保国家法律和政令实施的基础上,依法保障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给予自治地方特殊支持,解决好自治地方特殊问题。
(2)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城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探究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意义
(1)地位
①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②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2)意义
①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②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③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统一,即把中央的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把行政区域和经济、文化发展区域结合起来。
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各民族之间紧密团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随堂训练
1.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下列文献体现了这一政策( )
文献
内容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平等地位,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6年《和平建国纲领》
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但不应提出独立自决口号。
1949年《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用“民族的区域自治”代替“民族自治”,限定了“自治”的范围,使民族政策表述更加准确、全面。
A.延续了历史传统
B.不断完善的过程
C.适度灵活的原则
D.因地制宜的特点
2.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3.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
A.当时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
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
D.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4.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据此可知,该法的颁布(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B.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D.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
5.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实行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6.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将宪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表述,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体现了我国(
)
A.国家宪法是民族地区自治的前提
B.政府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
C.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与团结原则
D.以立法形式确保民族自治的实施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中国民族问题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宜采取联邦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且应顺应国情,并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中周恩来反对的是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周恩来主张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涉及“一国两制”,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遭到破坏,但不能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被彻底破坏,故选B项,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D项与题干无关。
4.答案:B
解析: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民族自治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中央和民族自治区以及民族自治区内的民族关系问题,“全面发展”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关系问题,未体现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追求,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故选D项。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经实行,排除A项。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不包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B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
6.答案:B
解析:对涉及民族关系的表述进行修改,体现出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和完善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故选B项。材料并未强调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无法得出A项结论。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就已明确提出,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我国在1954年就以立法形式确保了民族自治的实施,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