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提升卷)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宗法制及宗法观念(
)
记述
出处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
《周礼?春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北宋]刘恕《通鉴外纪》
“谱系之作,所以敦孝悌、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
[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
A.始于西周并在古代中国长期传承
B.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
C.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D.成为传统史学的主要内容和载体
2.中国皇帝制度出现后,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用车马称“乘舆”,经皇帝批阅的文件称“御批”,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之印称“玺”。材料反映出(
)
A.皇帝专称减少了对皇权的限制
B.皇帝制度顺应了当时历史潮流
C.封建皇权随时代发展逐步强化
D.封建皇帝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
3.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负责宫中警卫
宗正
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卫尉
负责宫门警卫
廷尉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负责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负责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的家国同构色彩
4.楚汉战争时,刘邦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余悉除去秦法。”汉朝建立之初,“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攈摭秦法,取其(秦法)宜于时者,作律九章”。这说明汉初(
)
A.关中地区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坚持法家思想的治国方略
C.宰相实现了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承袭秦朝法律并有所损益
5.“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的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
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6.下面是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建制简表,在这一演化过程中(
)
秦朝
以郡统县,地方行政制度为两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元朝
形成路、府、州、县多层管理体制
A.政治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强化
C.地方区域的自主性不断增强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7.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且互不统属。后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效率迟缓之弊,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这说明明朝(
)
A.注重调节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强化
C.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急剧恶化
D.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冲击
8.古代雅典的戏剧公演实行“捐助制”。捐助者通常来自雅典最富有的人群,这种捐助“既是强制性的,也是荣誉性的”。统计表明,“除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例外情况,所有政治家都出自公益捐助阶层。”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戏剧公演激发公民参政热情
B.政治权利与社会义务有机统一
C.政治生活中的腐败现象突出
D.财产成为划分公民等级的标准
9.罗马帝国时代,随着海外行省的建立,罗马的卸任裁判官和执政官可以到行省任职,他们往往大肆盘剥行省人民,造成“官灾”。为此罗马在刑法方面制定收刮钱财罪,在行政法方面实行官员薪给制。元首奥古斯都把行省总督分为3级,分别发放10万、20万、30万塞斯退休的年薪。这一变化表明(
)
A.社会矛盾推动法律修订
B.奥古斯都创立年薪制
C.罗马帝国代表平民利益
D.万民法实施效果明显
10.1877年5月,发生了法国共和派西蒙内阁打击教权主义的活动。总统写信对西蒙进行指责,西蒙内阁被迫辞职,王政派的布罗伊便被任为内阁总理,众议院就此提出抗议,总统又将众议院解散。材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政治力量对峙严重危及共和制
B.宪法赋予了总统较大实权
C.保皇派取得政治上的巨大优势
D.具有强烈的专制主义色彩
11.有学者认为,在古代,中国实行的是神权政治。辛亥革命后,除了袁世凯准备称帝时祭过天,国家元首已经取消了这种活动。此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这么一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辛亥革命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B.民主共和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C.封建迷信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D.辛亥革命确立了新的政治合法性的模式
12.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
A.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13.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商鞅治国立足于普通民众利益
14.康有为说:“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设)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制器利用以前民,皆与吾经义相合,故其致强也有由。吾兵、农、学校皆不修,民生无保、养、教之道,上下不通、贵贱隔绝者,皆与我经义相反,故宜其弱也。”上述材料表明康有为(
)
A.企图用
“托古改制
”之法变革现实
B.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
C.以有无保民养民之道判断国之强弱
D.决心与中国封建传统势力彻底决裂
15.下表是某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编订的建国后城市和农村人均消费表。该学者意在说明(
)
城市和农村人均消费表(单位∶元,按当年价格计算)
时间
农村消费(1)
城市消费(2)
比例(2)/(1)
1952
62
148
2.39
1857
79
205
2.59
1965
100
237
2.37
1978
132
383
2.90
1980
173
468
2.71
1982
212
500
2.36
1986
352
865
2.46
A.改革推动了城乡差距持续减弱
B.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C.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D.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16.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
“省委六条”,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规定(
)
A.反映出我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维护人民公社经营自主权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以来,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三
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国歌》:“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并分别指出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
(2)依据材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哪些基本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指出“旧邦新造”“新”在何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与图2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两件有关当代中国农村改革的珍贵文书藏品。
材料
图1 《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合同书》
图1文书简介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社员冒着极大的风险,在队长严俊昌、副队长严宏昌、会计严立学的带领下,冲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禁区,订立把土地分到户,实行“大包干”的合同书。社员们约定: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图2 《瓦窑村一组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户主大会决议》
图2文书简介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征得上级党委和政府同意后,2009年5月25日,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兴隆镇瓦窑村一组的村民们召开户主大会。会议应到62人,实际到会55人,到会的55位村民经过认真讨论后,通过了社议事会关于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长久不变问题的决议,并在纸上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摁上鲜红的手印。
请回答:
(1)根据图1文书及其简介信息并结合所学,指出“大包干”后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各自的归属,概括“大包干”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图1与图2两件文书各自形成的时代大背景。
(3)以材料中图2的文书藏品为例,从材料来源和内容角度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这件文书对于研究当代中国农村改革有何史料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第一个史料表述的是周代小史管理宗庙祭祀,记载家谱,第二个史料表述的是姓氏对区分血缘亲疏的作用,第三个史料表述的是家谱的影响,可知宗法制及宗法观念在人们祭祀祖先、姓名和家谱中都有体现,故反映了宗法制及宗法观念逐渐渗透到社会和民众日常生活,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皇帝专称与对皇权限制的减少不构成必然的联系,排除A项。仅从材料中的称呼不能说明皇帝制度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排除B项。封建皇权随时代发展逐步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由材料信息可知,皇帝的专称其他人不能僭越,这说明皇权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故D项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九卿是秦朝中央政府官员,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太仆、宗正等主要处理皇家事务,这体现出秦朝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家国同构色彩,故D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楚汉战争时,推翻暴秦是主要任务,刘邦入关中后与苦秦已久的关中父老约定废除秦法是为了取得他们对义军的支持,而当汉政权建立后,为了治国,仍需要借鉴秦朝的法律体系,故萧何“取其(秦法)宜于时者”制定了汉代的《九章律》,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但也失信于民,故选D。汉初《九章律》是全国性律法,并非只通行于关中地区,故A错误;汉初治国思想主要为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辅之以刑律,故B错误;萧何制《九章律》并不等于实现了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以偏概全,故排除。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三省”的目的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政事堂”是三省长官合一的办公场所,容易造成三省权力集中于“政事堂”的情况,形成宰相专权,这与最初设三省分相权是背道而驰的,故D项正确。三省合一加强的是相权,不利于强化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原有决策程序的变化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故排除B,C项。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出现的这种转变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政治已基本上脱离了神权政治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规定使主权在民的合法性原则得到肯定,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由材料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能实行联邦制,中国民族问题应该采取适合国情的民族政策,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周恩来认为中国不宜采取联邦制是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且应顺应国情,并没有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材料中周恩来反对的是实行联邦制,排除C项,周恩来主张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涉及“一国两制”,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法律政策的变化,与集权行政体制无关,故A项错误;传统治国政策“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体现出“礼治”,而新法“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是法治的反映,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新法维护的是统治者利益,所以商鞅治国立足于统治者利益,故D项错误。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B
解析:材料“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体现了集体经营与个人负责相结合,说明农村“左”的政策束缚被突破,故B项正确。A、C两项都出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人民公社强调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故D项排除。
17.答案:(1)制度: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设立三公九卿制,文武分职;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强化集权。标志:元代行省制度的设立;明代中书省被废置、丞相制度被废除。
(2)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目的: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
(3)政治: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意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好发展机遇,取得快速发展;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行省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问结合秦代走出周制、确立秦制的主要制度措施和元代“中央集权”和明代“皇权专制”强化的主要标志作答;第二问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和目的分析;第三问结合“旧邦新造”的含义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行省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8.答案:(1)所有权:集体;承包权:个人(家庭)。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业大发展;农村自此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2)时代背景:前者是在人民公社体制尚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展开,左倾思想仍然存在的情况下签署的。后者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发展,农村土地制度面临新的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决议,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农村基层民主不断发展。
(3)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是确认土地经营承包权长久不变的户主大会决议。
这是当时事发现场留下的实物,是研究中国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会议讨论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有关问题,会议同意就议事会关于《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长久不变问题的决议》同意的签字
可用于研究十七属三中全会后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情况。
召开户主大会,应到62人,实到55人以及参与者的姓名、手印。
可用于研究当时村民参与表决的情况以及基层农村民主政治的决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