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7 07:3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新课导入
郑庄公举行大典的祭祀坑
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享用九鼎,诸侯享用七鼎。而在郑庄公(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前701年在位)的祭祀坑遗址中却出土了“九鼎”,这一发现说明了什么?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它们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诸侯纷争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早期儒学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重点:春秋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难点:春秋战国在周秦之间承上启下的作用

孔子和老子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百家争鸣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目录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背景:
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一)诸侯争霸
平王东迁
2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争霸。
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
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阅读课本第一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简单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2.表现:春秋与战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争霸)
齐、楚、燕、韩、赵、魏、秦(兼并)
(一)诸侯争霸
前770
平王东迁
680
齐桓霸业
546
弭兵之会
510
吴越争霸
476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春秋五霸
结合教材p9“周郑交恶”的故事,指出春秋的政治特点。
宋国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前475
422
李悝变法
221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403
三家分晋
379
田氏代齐
379
吴起变法
356
商鞅变法
各国称王
318
合纵攻秦
256
秦灭东周
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和战国七雄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3.结果: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一)诸侯争霸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问:相较于左图,右图消失了什么字样?
(二)民族关系——华夏认同
(管仲言)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左传·闵公元年》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公羊传·禧公四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中原
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认同
民族融合
态度从攘夷到融夷
华夏认同从中原向四周扩散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
2.战国时期: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民族关系——华夏认同
对比课本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你看出了哪些不同?思考一下这些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1.春秋时期的晋被韩赵魏三国取代,
宋、鲁、吴等国消失
2.北部地区出现了长城
3.出现不少新兴城市,如邯郸、大梁等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并夺取政权,局部统一,统一趋势加强
周边少数民族强大起来,民族融合加强
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发展起来
面对异族,周王室先通过婚姻,进行册封;
再结合宗法与封建,将异族融入华夏文化,拓展华夏意识。
统一、多民族、封建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结论:
社会大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二)民族关系——华夏认同
1.经济发展
◎考古出土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1)农业:
随着私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生产方式转变。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①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1)农业:
②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
◎都江堰及其工程示意图
◎李冰父子
……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蜀志》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2)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现藏于河北博物院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井田制
(土地国有、集体生产)
分封、宗法制
生产力及经济基础
木石骨农具
铁犁牛耕
水利工程




井田制土崩瓦解
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土地私有、以户生产)
分封、宗法制瓦解
社会大变革: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西

(1)原因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制度改革。
2.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变法运动
(2)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主要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推行郡县,君主任免
官僚政治
中央集权
小农经济
土地私有
户籍管理
增加赋税
2.变法运动
(3)商鞅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原因
根本原因: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和地租,巩固封建统治;
直接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大等特点,与重视农耕经济稳定税源、
兵源,加强中央集权相冲突。
评价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到积极作用,稳定小农经济,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消极:明清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时再抑制商业发
展,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反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拓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评价
2.变法运动
(3)商鞅变法
【课堂探究】依据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积极性:
①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
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轻罪重罚,压迫和剥削百姓等。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政治: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诸侯迭起,新制酝酿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瓦解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阶级:士阶层活跃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思考探究:如何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
思想:法家思想的推动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已完成
重点: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13
1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曰:“苛政猛于虎”。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说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①“仁”
:仁者爱人
有等级差别的爱
②“礼”:克己复礼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③为政以德
④改良政治
三、孔子和老子
克己复礼为仁
14
1
孔子
“仁者爱人”
道德、修养
“克己复礼”规范、准则
外在约束
他律
如何认识仁与礼的关系?
内在自觉
自律
“仁”
“礼”
课堂探究
16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学原则:“有教无类”
创办私学
孔子的教育思想
01
02
03
15
(1)政治:
①仁:仁者爱人
②礼: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
③为政以德,改良政治
(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
(3)整理儒家经典:《诗》、《书》、《礼》
《易》、《春秋》
1
01
仁:仁者爱人
04
改良政治
06
教育
02
礼:
克己复礼
05
儒家
经典
03
德:
为政以德
孔子
17
2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1)哲学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
本原和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9
(2)朴素的辩证法
2
老子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8
(3)政治思想:
2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含义:
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思想学派的涌现及各学派之间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四、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铁农具和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时代背景
经济
政治
阶级
教育
根本
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各国变法。
“士”阶层活跃,游说讲学。
私学兴起。
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转型)。
物质基础
社会存在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社会意识
22
(1)孟子
核心:“仁政”思想
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性论:人性本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01
02
2.代表人物
23

政治上:隆礼重法;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②人性论:人性本恶,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
(2)荀子
在新的封建基础上以“礼”为主,使礼、法统一起来,为后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4
(3)庄子
①“齐物”,即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相同
②“逍遥”的人生态度,旁观、超然、无所恃




道家
25




阴阳家
五行学说;
“相生相胜”理论;
(4)邹衍
26
(5)墨子




墨家
兼爱、
非攻、
尚贤
提倡节俭
孔子“爱人”是有等差的爱;
墨子的“兼爱”是无等差的爱,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思考:孔子与墨子的爱的差异在于?
27
(7)韩非子




法家
①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以法治国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韩非
仁政、民贵君轻、人性善
隆礼重法、君舟民水、人性恶
齐物、逍遥自由
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
2.代表人物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对后世文化学术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
3.意义
四、百家争鸣
课堂总结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与战国、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孔子与老子
、百家争鸣
经济发展:农业、工商业
变法运动: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商鞅变法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影响
随堂检测
1.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A.
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B.
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
C.
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D.
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
D
随堂检测
2.以下是对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思想的表述: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思想中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据此判断,这两位思想家是(  )
A.孔子和孟子
B.墨子和老子
C.孟子和庄子
D.孔子和老子
D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A.老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B
随堂检测
4.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D
B
5.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颇受重用,当时出现了众多学说和学派,这些学派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其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的学派是(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随堂检测
6.“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老子
D
作业:课后探究与拓展独立完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