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完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标要求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
(2)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3)内容:①②③④⑤⑥
(4)意义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2)表现:
①②③④⑤⑥
⑦
⑧
◎“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遭到迫害
◎刘少奇的火葬单上写着化名“刘卫黄”,职业为“无业”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致悼词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
(1)内容:(2)意义:
4.1982年宪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宪法,宪法中增加了适应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开始实施
(1)对内改革:
①农村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城市推进: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对外开放:
①经济特区②沿海港口城市
(3)理论成果
1982年中共十二大
1987年中共十三大
在中央支持下,不少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虽然受意识形态斗争和苏联农业模式等因素影响而时断时续,但逐渐为后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特点。
特点:中央支持,地方政府尝试;部分地区试点;时断时续;一定程度承认农民自主权;针对农村现状;反思高度集中的农村经济体制。
【史料思考】
时间
地区
具体做法
改革原因
1952~1955
东北地区
包工包产责任制
尊重小农经济现状,希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956
浙江、四川等
包产到户
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产量少
1959
河南、江苏等
包工包产到户
人民公社管理混乱,分配平均主义;粮食短缺
1960~1962
安徽、广西等
包产到户
人民公社生产效率低下;全国性饥荒
【深化拓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先后调整了四次,请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第一次是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
第二次是
1953年开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土地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三次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制未变的前提下提高了土地的公有化程度
第四次是1978年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公有,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自主经营,包产到户。
二、改革开放进程
2.逐步深化
(1)目标提出: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
(2)深化改革:国企改革的目标是….
(3)继续开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
对外开放格局、开放战略、加入世贸
材料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海南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珠三角
闽三角
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
重庆
万县
宜昌
武汉
九江
塔城
伊宁
瑞丽
河口
东兴
满洲里
黑河
珲春
乌鲁木齐
拉萨
昆明
贵阳
长沙
西宁
银川
呼和浩特
长春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全方位
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多层次
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推进
宽领域
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点
线
面
二、改革开放进程
3.稳步推进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归纳对比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旧中国
现在
背景
内容
影响
性质
工业革命后,列强入侵,被迫开放
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独立自主,主动开放
列强经济侵略,
不平等
平等互利
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被侵略的产物
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参与经济全球化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新泽西州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申述,台湾和大陆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在台湾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司法终审权;可以保留军队,其党政军系统均由台湾当局来管。
1.“一国两制”构想
(3)实践:港澳回归。
①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英国同意于1997年归还香港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题
◎1997年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
(3)实践:港澳回归。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9年12月20日,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经济特区
特别行政区
相同点
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
不同点
目的
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地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香港、澳门
特殊之处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拥有高度自治权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2.海峡两岸关系新发展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年4月29日
2015年11月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告台湾同胞书》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阻碍因素
台独势力
李登辉
“一中一台”
国际反华势力阻碍统一
陈水扁
“一边一国”
蔡英文鼓吹“两国论”
谈到祖国统一有人信心十足,但也有人忧心忡忡,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的看法。
有利:①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③正确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切实可行;④交流频繁: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⑤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⑥群众基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2)不利:①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②“台独”势力的猖狂。
【史料思考】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1.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
A.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2.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港澳的领导B.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C.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D.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
A
D
【随堂检测】
3.如图所示为某次重要会议的出席证。这次会议提出(
)
A.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4.1981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个文件有利于(
)
A.农业合作化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