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明确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中国历代重要的变法与改革;
学习难点:对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作用的分析,对改革家精神品质的认识。
时空坐标
改革的定义
改革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和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
涉及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
有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阅读教材“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完成表格内容。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背景
内容
影响
成败原因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
背景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2)军事: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3)政治: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
(4)文化: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1)政权纷争: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2)北方统一:势力强大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瓦解。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3)民族融合: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1)中央集权: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内忧外患: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3)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内容
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影响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情境一: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内容
政治:
①什伍连坐法
经济:
军事:
①奖励军功
①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建立县制
②废除井田制
③统一度量衡
④严苛的刑罚
情境二:根据材料和课本P22页内容,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材料一: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均田令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开创性措施。这一制度对巩固封建统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材料二:爵而无禄,故吏多贪墨、刑法峻急,故人相残贼、不贵礼义,故士无风节、货赂大行,故俗尚倾夺。——[北宋]刘攽:《<魏书>目录序》
材料三: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宜……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高祖从之,……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①均田制、租调制
②俸?制
③三长制
情境二:根据材料和课本P22页内容,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材料三:(太和十七年八月)车驾发京师,南伐,步骑百余万。太尉丕奏请以宫人从。……(九月)
幸洛阳,周巡故宫基址。……观洛桥,幸太学,观《石经》。……诏六军发轸。……戎服执鞭,御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请停南伐。帝乃止。仍定迁都之计。
——《魏书·高祖孝文帝纪》
材料四: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④迁都洛阳
⑤移风易俗
易服装
改汉姓
说汉话
通婚姻
情境二:根据材料和课本P22页内容,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材料五: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六: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七: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①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加速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二: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己权位的奸人。
材料一:……推行青苗法的提举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材料三: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情境三:根据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
情境四
分析中国古代四次改革内容的特点
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其实质是打击贵族统治,促进封建政治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则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仅限于官员考核、机构调整等,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
从经济角度看:四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的局面;张居正改革从富国和缓和社会主要矛盾角度出发,推行一条鞭法,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的本质目的是强兵,进而统一天下;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加快民X交融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阅读教材“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完成表格内容。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背景
内容
影响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背景
(1)统治危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2)救亡图存: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内容
1898年6月开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影响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而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情境五: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
袁世凯的出卖
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脱离群众,缺乏改革基础
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阅读教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完成以下内容。
1、完成表格内容
2、了解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成就。
中共八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背景
内容
影响
过渡时期的改革探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九大
十九届四中全会
背景
1、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2、社会主义革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文革结束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思想基础
内容
1、开始探索: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曲折发展: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影响
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
农村改革——旧貌换新颜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取消农业税
三权分置
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战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秘密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而且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三权分置"
思想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搞好国营企业
01
发展私营经济
02
深化国企改革
03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城市改革——放手焕活力
04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际进口博览会
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世贸组织
共建“一带一路”
设立自由贸易区
对外
开放
对外开放——时代展新图
兴办经济特区
深化体制改革——壮丽新篇章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改革措施必须符合时代潮流。
改革要争取民众的支持。
改革要结合国情……
历史中的智慧
情境五
为实现救国存亡,为逐步建立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近现代经过了数次改革,谈谈你对近代和现代改革的认识。
近代:(1)改革家们不直接暴露改革意图,而是披上各种伪装。2改革在外交、军事与商业领域取得的成绩较大,而与西方挑战关联较小的部门取得的成绩较小。(3)改革家主要是地主阶级,改革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4)除戊戌变法外,大都没有公开发布的系统的政策纲领,也从未形成全国范围的全面系统的改革运动。
现代:(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2)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就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
②改革中双方力量的对比。
③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改革的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否行之有效。
对改革的一般认识
①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关系的变动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受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阻碍。
②改革有成有败,要客观地分析成败的原因并得出结论。
③任何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因此,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改革的必然性。
④杰出人物在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人的变革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学习。
评价改革的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当时的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改革者在勇于改革的同时,具有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路。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新中国成来的重要改革
战国商鞅变法
北宋王安石变法
戊戌维新变法
清末新政
过渡时期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开放新时期
明朝张居正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民国时期的改革
课堂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