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净沙·秋思》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净沙·秋思》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6 17:1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元曲,一起去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导入新课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学习目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作家作品
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文艺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在元代兴盛,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
文体知识
文化常识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元杂剧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
郑光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代表作品有《倩女离魂》《三战吕布》。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代表作品有《天净沙·秋思》《汉宫秋》。
白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代表作品有《梧桐雨》《墙头马上》。
天净沙·秋思
曲牌名
题目
暗含着游子思乡的愁绪
一读通顺:
一、读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二、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整体感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落满了黄昏将要回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坐落着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阳就要在西边落下,我这个悲伤到极点的思乡人还漂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枯藤老树昏鸦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枯、老
表明状态

点明时间
“枯、老、昏”渲染出肃杀悲凉的气氛。
精读文本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内心向往之
精神家园
恬静之景
古道西风瘦马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荒凉之景
孤独寂寞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断肠人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直抒胸臆
再读悟情: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思乡情感把握。
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背景资料
本小令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政治抱负一直未能实现。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此而郁郁寡欢,困窘潦倒一生。于是他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
《天净沙·秋思》。
怎样理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卒章显志,抒发了诗人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的状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写景
抒情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
凄凉
冷清
游子
之悲
羁旅之思
惆怅之情
文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