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单元测试(人民版必修2)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二战结束前后,美国积极倡导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根本目的是( )。
A.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C.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D.充分利用世界资源
解析:美国积极规划战后“世界经济蓝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漫画《转动地球》反映的是二战后初期美国的对外政策。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表现不包括( )。
A.支配布雷顿森林体系
B.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C.主导构建世界贸易体系
D.提出和实施马歇尔计划
解析: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与美国的对外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体现了二战后初期美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政策。
答案:B
3(2011·上海青浦区高三期末考试)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抱怨美国拥有“过分的特权”,即:只有它一家可以印制美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这主要是由于(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D.美苏冷战的爆发和加剧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致使美国可以利用美元“进行对外战争”,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没有关系。
答案:B
4(原创)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不断采取“无形边疆扩展”的经济行为。下列图示反映的现象可以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图③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标志,图②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图①是世界银行的标志,图④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标志,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适应了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答案:C
52007年,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竞选世界银行行长,美国总统布什坚持世界银行行长必须是美国人。最终,布什提名的美国人佐利克当选为世界银行新行长。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因为( )。
A.美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B.二战后英国实力严重受损
C.美国执行霸权主义的政策
D.认缴股金多少决定投票权
解析:世界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会员国认缴的股金,而股金份额的多少决定了会员国投票权的大小,认缴股金最多的美国拥有最大的投票权,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之一是( )。
A.苏联没有参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美国加快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中国国统区的经济陷入严重混乱
D.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解析:冷战的爆发标志着美苏两国“战时盟友”关系的破裂,其影响之一是苏联没有参加美国倡导建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故A项符合题意;B项早于冷战的爆发,C、D两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
7《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规定:“一缔约国领土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所享受的待遇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 )。
①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说明世界贸易体系以美国为主导 ③目的是促进世界各国贸易自由化 ④标志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消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就“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等信息而言,①是间接说明的问题,③是直接体现的现象,故B项符合题意;②与题干材料无关,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
8下面两张货币是当今许多国家发行与流通的新货币。它的出现标志着( )。
A.世界经济一体化基本实现
B.欧洲已经实现国家一体化
C.欧洲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
D.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解析:由货币中欧洲联盟会旗等信息,可判断该货币是指1999年问世、2002年开始流通的欧元,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图中信息没有关系。
答案:C
9(2011·湖南衡阳八中高三月考)一位英国老太太因为以磅和盎司来卖菜,涉嫌破坏使用标准化公制单位而遭到欧盟严惩。欧盟严厉判罚的根本出发点是( )。
A.规范使用标准化公制单位
B.维护欧盟内部的经济统一
C.限制百姓的商业经营自由
D.强化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
解析:欧盟严惩贸易中违反使用标准化公制单位的现象,其目的在于促进欧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0(2011·河南信阳高三月考)英国一家杂志说:“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降下大英米字旗,升上那片有黄星的蓝色抹布。”这段文字说明作者( )。
A.担心美国对欧洲的渗透
B.抵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否认欧元的问世和流通
D.反对欧盟的深化和扩大
解析:“联盟总统取代我们的立宪君主”“有黄星的蓝色抹布”等信息,说明该文作者对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强烈不满,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没有关系。
答案:D
11某同学选取以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图片内容判断其研究的主题应是( )。
A.政治格局多极化 B.资本流动国际化
C.经济区域集团化 D.国际贸易自由化
解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都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自由贸易”“经济合作”等信息不符,B、D两项均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案:C
122008年11月22~2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16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积极参加此活动,是为了( )。
A.促进亚太地区的持久和平与发展
B.推动亚太地区各国间的民间交往
C.加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D.建立亚太地区各国间的结盟关系
解析:推动亚太地区的持久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参加其活动的主要目的,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状况和中国的主要意图不符。
答案:A
13二战后,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下列关于三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B.集团成员集中在同一个大洲
C.各区域集团都有统一的货币
D.旨在减少区域内的贸易壁垒
解析: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措施之一是逐步消除贸易壁垒,以推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属于三大区域集团的相同点。
答案:D
1420世纪90年代中期,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关贸总协定最终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其主要原因是它( )。
A.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不利于世界贸易走向自由化
C.被美国控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D.调整国际贸易方面存在的不足
解析: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关贸总协定在调整国际贸易上难以适应时代潮流,因而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5下表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的增长情况。这一现象说明( )。
时间 数额(亿元)
1980年 520
1997年 40 000
1998年 43 000~44 000
A.国际分工程度日趋提高
B.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加快
C.国际贸易总额不断增长
D.世界市场得以不断扩大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1998年”“全球外国资本直接投资”“44 000(亿元)”等信息,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B
16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等
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
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
答案:A
17(2011·安徽宣城高三期末考试)二十国集团(Group20)的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从G20的宗旨和下面时事漫画图的含义,可见当今(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形成
B.世界经济正向全球化发展
C.世界经济形成区域集团化
D.世界经济依然由美国主导
解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且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B
18(2011·广东中山六校高三联考)下图所反映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
B.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剩
C.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
D.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结果
解析:发达国家人口少而国内生产总值居多,其根源在于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C
19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说,当经济全球化席卷而来时,“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
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解析:“你一定还要有土壤”等信息,反映了龙应台主张以本土化为基础迎接经济全球化,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展中国家应该坚决抵制全球化
B.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C.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利于发达国家
D.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
解析: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发展中国家只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但无法阻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相符。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小题20分,第22小题20分,共4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此时提出这样一项计划(国际货币计划),具有极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以行动表明我们的令人鼓舞的国际经济目标的时机已经成熟。——美国财长摩根索(1943年)
材料二 美国不打算在战争结束后背弃为战争折磨而处于贫困状态的国家,而是打算在长期困难的经济重建任务中帮助他们……各国之间形成一种共识,即:稳定的货币关系有助于世界贸易的扩展和持久的和平与安全,在这场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国家之间结成的政治军事同盟有助于彼此的妥协。——陶婧《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立
背景及其对最初计划的偏离》
材料三 更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从大航海时代以来,大概这是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孔笑微《斯芬克斯的遗产》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摩根索的什么观点 他提出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怎样 (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能够建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解析:第(1)问中的“观点”可依据材料一中“国际货币计划”等信息进行回答,“时代背景”需要从国际形势、美国自身等方面进行思考;第(2)问可结合材料二中“在长期困难的经济重建任务中帮助他们”等信息,从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方面进行归纳;第(3)问可围绕材料三中“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等信息,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整体影响和局部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1)观点:建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时代背景:除美国外的各国经济实力大大削弱;重建世界经济已成为燃眉之急;美国拥有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美国企图筹建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美国提出帮助反轴心国国家重建经济;各国认识到货币关系稳定有助于世界贸易扩展和持久和平与安全;二战中形成的政治军事同盟有助于彼此妥协。
(3)粉碎了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消除了恶性贬值导致的贸易冲突;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贸易不断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按照条约的规定,为建立共同市场,欧共体必须实现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通,保障公平正当的竞争,同时使成员国有关的国内法彼此接近(approximitation)(注:《欧共体条约》第3条)。因此,推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是欧共体的主要任务之一。
材料二 在今天,我们要欢迎欧盟大家庭里又多了匈牙利等10个新成员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启动了50年后,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了……多样性的联合,将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更好地解决彼此间的共同问题……会使我们更有效率地为整个欧洲的安全和繁荣而努力工作。——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欧盟
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4年5月1日)
材料三 2009年12月1日,《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将为其实现“大欧洲”战略目标提供法律保障。根据条约进行的改革,将提高欧盟决策和机构运行的效率,保证推行政策的延续性,增强内部的协调能力,推动一体化深化发展。今后,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将呈增大趋势。——张征东《<里斯本条约>生效 大欧洲“航船”启程》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欧共体的直接目的,并说明它对欧洲产生的政治影响。(7分)
(2)材料二中的欧盟新成员国加入欧盟的背景有哪些 欧洲实现“多样性的联合”具有什么意义 (7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里斯本条约》正式生效对世界发展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6分)
解析:第(1)问中的“直接目的”可结合材料一中“在成员国之间的自由流通”等信息进行归纳,“政治影响”需要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背景”可结合材料二中“冷战造成的欧洲分裂已一去不复返”等信息进行说明,“意义”可从直接意义和深远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可联系材料三中“增强内部的协调能力”等信息,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概括和总结。
参考答案:(1)直接目的:建立欧洲共同市场;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保证欧洲内部公平竞争。重大影响:推动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为欧洲联盟成立奠定了基础。
(2)背景:两极格局的解体(冷战的结束);欧洲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意义:进一步增强了欧盟的实力,有利于解决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利于欧洲的安全和繁荣。
(3)影响: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有利于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缓和了欧洲国家内部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