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7 15:0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构建时空坐标,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
2.通过学习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民南迁等,知道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
3.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通过相关材料引导、合作探究,培养解读材料、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2.难点:“十六国与北朝”牵涉民族、政权较多。
【案导先学】
请补充完整时间轴
一、三国与西晋
三国:
国号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概况

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西晋:
①建立:_________年,_________代魏称帝,国号_________,史称西晋。司马炎即_________帝。
②统一:_________年,_________灭吴,完成统一。
③五胡内迁:自_________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_________不断向内地迁徙。到_________,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________、羯、_________、羌和活动在_________的鲜卑。
④八王之乱:_________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_________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⑤灭亡:_________年,西晋被__________________所灭。
二、东晋与南朝
东晋:建立:______年,西晋宗室______在______重建晋朝,史称______。
“士族”的崛起
①崛起:自______、______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______家族______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______。
②地位:逃到______的几家____________先后______,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3.江南的开发
背景
从________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________,带来了先进的________和________,也充实了________资源
表现
农业
南方土地大量________,农作物品种________,产量________
手工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
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________也逐步与汉族________
4.南北对峙
①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______为止。
②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______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
③陈朝:只能保有______,上游丢掉______和______,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______,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
政权更替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________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________个,加上西南地区的________,合称“________”
民族关系
①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________、________,学习汉族的________制度
②在________中,原有民族布局被________,各族之间________,差异________
③________仍然广泛存在
前秦
①________下半叶,统一北方
②由于内部各族尚未________交融,统治基础________,强大的前秦政权在________后迅速________,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________了
2.北朝
①统一北方:____世纪末,________部建立的________强大起来,于_____年统一北方。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间
内容
迁都
都城从_____迁到_____
改籍贯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_____改为_____
易服装
以_____服饰取代_____服饰
讲汉话
朝中禁_____语,统一说_____
改汉姓
改_____姓为_____
定门第等级
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_______,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________
通婚姻
鼓励__________与__________通婚
影响
顺应了__________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__________,促进了北魏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以后北方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魏的分裂:______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______和______,稍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______、______取代。五个王朝合称______。
4.北朝的覆灭:_________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_________。不久,_________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结束了数百年的_________局面。
【教材问答】
1.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课本28页)
2.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课本28页)
3.问题探究: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阶段。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课本31页)
4.学习拓展:查阅相关材料,初步了解上述史实,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课本31页)
【课堂共探】
1.阅读材料,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司马睿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王导位高权重,王敦则总掌兵权。登基大典时,皇帝司马睿拉住王导同升御床,表示愿与王氏共有天下。王导连忙推辞道,天无二日,君臣名分有别,晋元帝才没有勉强他。时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译文)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地区发展状况的变化。
(2)材料三与材料二中《宋书》记载的现象有何联系?
3.东晋士族门阀政治是因何走向衰落的呢?
4.阅读材料,思考:北魏“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
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一: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课堂练习】
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思想(  )
A.法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道家思想
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族人当时(  )
A.已经完全实现农耕生活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C.生产方式为耕织和饲养相结合的方式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东晋初期,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现象,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一时期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
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
5世纪末,北魏文人雅士和皇室贵族的服装由夹领小袖紧身服装转变为汉人的宽袍大袖服装。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下列哪一政治家的改革(  )
A.曹操
B.孙权
C.孝文帝
D.隋文帝
南方汉人认为北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到北魏后期却不得不承认“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旨在强调(  )
A.鲜卑族被汉族同化
B.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C.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D.北方战乱社会动荡
北魏孝文帝下诏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他决定(  )
A.将无主的荒地分给农民
B.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C.大量引进南方优秀人才
D.南下并定都于洛阳
“(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
A.重视汉族文化
B.注重学以致用
C.锐意改革旧俗
D.潜心文学创作
《晋书·食货志》记载:“(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汉人遭遇亘古未有的劫难,中原成为胡人牧马之所。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出现的原因有(  )
①中原地区社会动乱 
②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
③少数民族内迁   
④汉族统治阶级内乱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
【案导先学】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
国号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概况

曹丕
220-266
洛阳
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刘备
221-263
成都
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孙权
229-280
建业
2.266、司马炎、晋、晋武、280、西晋、东汉、少数民族、西晋、匈奴、氐、长城一带、晋武帝、少数民族、316、内迁匈奴贵族
二、东晋与南朝
1.317、司马睿、建康、东晋
2.三国、西晋、士大夫、世代、士族、南方、北方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3.西晋末年、流亡南下、生产工具、技术、劳动力、开垦、增加、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少数民族、交融
4.淮水、黄河南岸、长江以南、四川、荆襄、劣势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北方、15、成汉、十六国、国号、年号、典章、长期混战、打乱、频繁接触、慢慢缩小、民族隔阂、4世纪、充分、脆弱、淝水之战、崩溃、加剧
2.4、鲜卑拓跋、北魏、439
时间
5世纪后期
内容
迁都
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改籍贯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易服装
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
讲汉话
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
改汉姓
改鲜卑姓为汉姓
定门第等级
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通婚姻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6、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
4.北周、北齐、隋朝、分裂割据
【教材问答】
1.材料反映的是南朝刘宋“元嘉之治”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状况。材料中提到的“会土”“荆城”“扬部”地域分别对应钱塘江下游平原、长江中游平原、长江下游平原,涉及农业、手工业、渔业等生产领域。
2.参见“知识清单”部分。
3.本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从广义上讲,先秦华夏族融汇周边少数民族成分的史实亦可纳入其中,但从汉代开始的材料就足够了。查找资料时可注意区分不同情况:①少数民族的姓氏与汉姓重合或近似,逐渐混淆于汉姓(如粟特人“昭武九姓”中的安、史、石、曹、康、何、米诸姓氏);②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赐姓,或少数民族入居汉族王朝统治之下主动改用汉姓;③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统治期间逐渐改用汉姓;④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灭亡后改用汉姓。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民族交融政策,主要是推动统治民族鲜卑族汉化。无论就当时还是长远的角度而言,这都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大大缓解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顺应了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为全国重归统一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中某些具体措施在当时激化了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内部矛盾,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以鲜卑等少数民族为主,但也包括鲜卑化的汉人)对北魏朝廷产生了离心倾向。这种离心倾向与政治腐败和其他社会矛盾相结合,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导致了北魏的灭亡。在随后建立的东魏一北齐、西魏一北周王朝,民族交融趋势也因而出现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逆转。东魏一北齐王朝的民族政策,较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倒退尤为明显。然而从长时段来看,这些逆转或倒退终究是短暂的,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课堂共探】
1.士族崛起
2.(1)《史记》中所描述的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批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江南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3.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②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③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④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4.①北魏建立后,社会仍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
②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③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
④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学习先进的汉文化。
5.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为隋唐的统一,强盛奠定基础
【课堂练习】CABCCD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