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7 15:1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
A.
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
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C.
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D.
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
2.“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优先发展轻工业
C.
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
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3.1972年3月6日,一组非常新颖别致的图案出现在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这组图片传递的信息是(  )
A.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
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
C.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2019年4月4日,第六批10位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搭乘中国空军专机回国。迎接仪式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追根溯源,与此消息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和平解放西藏  
B.
北伐战争
C.
“九一八事变”
D.
抗美援朝
5.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沈阳凭借机械制造、成套设备制造、军工生产等支柱产业,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沈阳机床、变压器、风动工具、泵阀及重型设备已打造为知名品牌。沈阳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是在(

A.
土地改革时期
B.
一五计划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6.“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
A.
“一边倒”的方针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
D.
多边外交战略
7.20世纪50年代,中印联合发表声明,“两国总理重申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材料中“这些原则”是指
(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求同存异”方针
C.
“一边倒”原则
D.
另起炉灶
8.“革委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其领导成员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这个机构(  )
A.
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是民主建设遭到破坏的产物
C.
消灭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表现
9.到1957年,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
656万吨,煤产量达到1.31亿吨。工业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在这五年,中国实施了(  )
A.
社会主义改造
B.
第一个五年计划
C.
土地改革
D.
“大跃进”运动
10.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国实力已超越美国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消失
C.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D.
中国推行灵活正确的外交政策
11.1954年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这反映了中国
(  )
A.
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转变
B.
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思维方式
C.
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
D.
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12.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关于四部法律文献表述正确的是(

A.
①规定南京临时政府的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
B.
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C.
③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D.
④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3.《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新中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推断,下列关于该次会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这次会议万隆在万隆召开的
B.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
14.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到:“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
带有主观臆断性
D.
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5.1962年到1965年,我国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些措施
(  )
A.
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
基本纠正了“左”倾错误
C.
建立了城镇商品经济体系
D.
开启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6.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的事件是(  )
A.
重庆谈判     
B.
平津战役
C.
渡江战役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7.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说:“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这个停战协定是指(  )
A.
《淞沪停战协定》
B.
《双十协定》
C.
《停战协定》
D.
《朝鲜停战协定》
18.1953年11月,我国开始实行油料计划收购和食油的计划供应,1954年9月开始实行棉布计划供应、棉花计划收购。这种统购统销政策(  )
A.
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
B.
遏制了不法商人的投机行为
C.
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D.
暂时缓解了供求之间的矛盾
19.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
A.
人民公社外交政策包产到户
B.
中共八大大炼钢铁“共产风”
C.
“求同存异”公私合营和平共处
D.
“一大二公”大跃进改社建乡
20.某学生搜集了以下相关资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你认为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政权巩固
B.
曲折探索
C.
改革创新
D.
盛世华章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马上终止了斯大林对西方的进攻性政策,并开始劝告中国,尝试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中共中央接过莫斯科提出的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周恩来将其具体化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迅速增多,中国代表开始出现在各种亚非国家会议上,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开始被冲破。——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与基辛格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这样一种设想,毛泽东说:过去中美两国是敌人,现在是朋友,而苏联对欧亚两洲的威胁现在不仅存在,并且还在增长。今天我们应当搞一条横线,从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到土耳其和欧洲,这样“可以共同对付一个混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1)依据材料一,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由敌人变成朋友的标志性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二,说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路?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三 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原则”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
23.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近代以来,中国宪法经历了重大发展。请回答问题。
(1)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什么?其有何进步意义?
(2)新中国第一部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什么?这部文件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3)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该宪法有何历史地位?
24.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和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
有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跃进”……他们把正确的跃进看成“冒进”。
——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你怎样认识?
(2)依据材料二内容,中共八大的经济方针有没有得到贯彻?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1957—1960年、1966—1971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下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信息归纳,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选C。注意题干中时间“1957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故选C。
2.【答案】A
【解析】 “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答案】B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由此可见,题干图片传递的信息是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故B符合题意;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发生在1971年,故A选项不符合材料;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后,故C不符合题意;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前,故D不符合题意。
4.【答案】D
【解析】题文提供了解题的关键信息:中国人民志愿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到195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朝鲜政府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志愿军入朝进行抗美援朝战争。选项D与题意相符,故选D项。
5.【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经过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沈阳凭借机械制造、成套设备制造、军工生产等支柱产业,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再结合所学一五计划的相关成就可知,沈阳是在一五计划期间成长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的,故选B;A发生在一五计划之前,CD发生在一五计划之后,故AC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6.【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处理的是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及邻国的关系。“一边倒”的方针处理的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为了处理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及邻国关系的原则,故B项正确;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与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无关,故C项错误;多边外交战略出现在新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中印两国的认可,故A符合题意。B是1955年周恩来在出席万隆会议时提出的方针;C、D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题意不符。
8.【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采取‘三结合’方式,即包括部分没有被打倒的‘革命干部’、群众代表和‘工宣队’‘农宣队’或军管代表”得出政权组织形式缺乏民主色彩,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是民主建设遭到破坏的产物,故B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使中国初步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材料涉及的是工业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强调的是生产资料的变革,A选项排除;土地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C选项排除;
“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排除D。
10.【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国之所以改变对华政策,主要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出现了危机,霸权地位动摇,在与苏联的争霸斗争中处于守势,改善中美关系制约苏联以期扭转劣势,C项符合题意;A项,中国实力并未超越美国,排除;B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依然存在,排除;D项,中美关系缓和原因主要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并非中国的外交政策变化,排除。
11.【答案】A
【解析】从材料“1954年10月”“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可知,新中国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标准来确定与哪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而是以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友好作为标准,反映出新中国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变,B错误,故选A;新中国成立后一年内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C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D排除。
12.【答案】C
【解析】该题考查对近代以来相关法律的认识。根据相关史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前实行总统制,后来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改总统制为内阁制,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一届政协通过《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1954年宪法颁布于三大改造时期,确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故C项说法正确;依法治国方略是在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上提出的,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13.【答案】C
【解析】很明显这次会议是要解决朝鲜和平问题,这是日内瓦会议的内容,而这次会议也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C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1958年大跃进活动。大跃进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D错误,符合题意;A、B和C均是正确表述,排除。
15.【答案】A
【解析】选A。从材料看,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一些变化,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民公社集体经营模式的调整,故选A。纠正了“左”倾错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B错误;建立城镇商品经济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之后,C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D错误。
1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故选D项。
17.【答案】D
【解析】1953年7月,朝鲜和中国的代表同美方代表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18.【答案】D
【解析】统购统销政策是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本产品匮乏的情况下实行的,它暂时解决了供求之间的矛盾,稳定了物价,对保障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答案】B
【解析】这一时期虽然提出了包产到户,但很快被禁止,排除A;中共八大、大炼钢铁、“共产风”均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B正确;“求同存异”公私合营和平共处出现在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排除C;改社建乡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
20.【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举措而非政权巩固,故A项错误;由材料“‘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召开、‘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可知有成功有失败,在曲折中前行,故B项正确;改革创新是在1978年以后,故C项错误;盛世华章是在21世纪,故D项错误。
21.【答案】 (1)背景:苏联对美国外交政策调整。
意义:改善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事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
思路: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反苏统一战线。
【解析】
22.【答案】(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问题。针对的现象: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4)不矛盾。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具体灵活地贯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1)问由“印度”“和平共处”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判断。第(4)问在前几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3.【答案】(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3)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地位: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解析】第(1)题第一问“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后颁布的法律文献回答;第二问结合所学从“责任内阁、民主权利以及自由平等和反封建”等角度思考回答。第(2)题第一问,依据题干中“新中国第一部具有临时宪法作用”,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角度回答;第二问,会议结合所学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角度思考回答。第(3)题第一问依据题干“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从“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个角度思考回答;第二问地位结合所学从“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角度思考作答。
24.【答案】(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工业的基础薄弱,巩固国防的需要。
(2)特点:a.权力主体是人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由普选产生的人大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间接行使国家权力。b.权力广泛(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解析】
25.【答案】(1)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没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与中苏关系恶化;“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恶果。
(4)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
【解析】(1)根据“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得出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结合所学得出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2)根据材料判断是没有。原因: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3)根据材料的时间结合所学可得出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与中苏关系恶化;“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是阶级斗争扩大化恶果。
(4)根据所学可得出制定经济政策要立足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