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1.1《故都的秋》--6(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1.1《故都的秋》--6(沪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5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10 20: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走进课文清.静.悲凉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听读感受分析课文1.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一椽破屋
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
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疏落尖细且长的秋草
秋院清,静,悲凉感情:铺得满地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
灰土上扫帚的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
秋槐感情:清,静,悲凉衰弱的残声
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叫
简直是家虫
秋蝉感情:清,静,悲凉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
秋雨感情:清,静,悲凉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小椭圆形的细叶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
淡绿微黄的颜色
秋果感情:清,静,悲凉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一座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果的每一丝微黄里;
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2.让我们一起来寻找,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眷恋之情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3.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北国之秋的特点:“清 ” 、“静”、“悲凉”
感受:“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的特点:“慢 ”、“润”、“淡”
感受:“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 不到十足 ”
对比,衬托,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感人至深。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南国的秋北国的秋本体喻
体黄酒白干1.温和,味润
稀饭馍馍
2.清淡,味浅
鲈鱼大蟹黄犬骆驼
4.机巧灵秀
味短3.鲜嫩,味淡
浓烈,味烈
厚重,味深醇美,味浓朴实沉稳
味久探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北国之秋南秋之国烘云托月,对比衬托.清.静.悲凉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课文内容:慢.润.淡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郁达夫爱故都却为何又满眼凄清的景物?鉴赏评价结论:愁者,离人心上秋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
拓展迁移悲秋 、颂秋?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是忧伤、悲凉的,但是作者却通过这些普通的花草和景象,传达出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秋味,这是一曲悲凉的颂歌。主题理解: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实践运用·作业2.正值初冬时节,我们心中也该有一些关于冬的感想吧。请同学们试着运用对校园冬景的描绘,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完成一篇二百字左右的周记,注意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搜集有关秋的诗句,散文,朗读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