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函数的概念;体会随着数学的发展,函数的概念不断被精炼、深化、丰富。
(2)初步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回顾初中阶段函数的定义,通过实例深化函数的定义。
(2)通过实例感知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是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实例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概念深化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由函数所揭示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概念;
难点:理解函数符号y
=
f
(x)的含义。
【教学方法】
回顾旧知,通过分析探究实例,深化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符号的含义。
在自我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函数的概念;尝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回顾复习提出问题
函数的概念:(初中)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对应。
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其中x叫做自变量。
师:初中学习了函数,其含义是什么。
生:回忆并口述初中函数的定义。(师生共同完善、概念)
由旧知引入函数的概念。
形成概念
示例分析
示例1:一枚炮弹发射后,经过26s落到地面击中目标。
炮弹的射高①为845m,且炮弹距地面的高度h
(单位:m)随时间t
(单位:s)变化的规律是
h
=
130t
–
5t2.
示例2:近几十年来,大气层中的臭氧迅速减少,因而出现了臭氧层空沿问题。
下图中的曲线显示了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从1979~2001年的变化情况。
示例3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②反映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质量越高,下表中恩格尔系数随时间(年)变化的情况表明,“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
“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
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时间(年)19911992199319941995199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53.852.950.149.949.948.6时间(年)19971998199920002001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6.444.541.939.237.9
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
y
=
f
(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x)
|
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老师引导、分析三个示例,师生合作交流揭示三个示例中的自变量以及自变量的变化范围,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生共同探究利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利用示例,探究规律,形成并深化函数的概念。
体会函数新定义的精确性及实质。
应用举例
下列例1.例2.例3是否满足函数定义
例1
若物体以速度v作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通过的距离S与经过的时间t的关系是S
=
vt。
例2
某水库的存水量Q与水深h(指最深处的水深)如下表:
水深h(米)0510152025存水量Q(立方)0204090160275
例3
设时间为t,气温为T(℃),自动测温仪测得某地某日从凌晨0点到半夜24点的温度曲线如下图。
(
20
15
10
5
0
6
12
18
24
℃
)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例1.例2.例3是否满函数的定义。
并指明对应法则和定义域。
例1的对应法则f:t→s
=
Vt,定义域t∈[0,
+∞)。
例2的对应法则一个表格h→Q,定义域h∈{0,
5,
10,
15,
20,
25}。
例3的对应法则f:一条曲线,t∈[0,24]。
对任意t,过t作t轴的垂线与曲线交于一点P
(t,
T),即t→T。
通过三个实例反映函数的三种表示形式。
深化概念
表示函数的方法:
1.解析式:把常量和表示自变量的字母用一系列运算符号连接起来,得到的式子叫做解析式。
2.列表法: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图象法: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请同学另举例说明函数用图象法和列表法表示的。
生:平方表、平方根表、三角函数表、火车站的时间车次表、股市走势图。
归纳总结函数的三种常见表示法。
归纳总结
1.函数的概念;
2.函数的三要素;
3.函数的表达式。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并简要阐述。
总结知识,形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