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 狼牙山五壮士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狼牙山五壮士故事发生的背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能列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再讲一讲故事。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能列小标题梳理课文内容,再讲一讲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
2.齐读课题。
3.提问: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五壮士”分别指哪五位
(课件出示五壮士姓名)
4.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事件背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引导学生结合教学资源,理解“晋察冀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意思。
(3)重点指导书写“寇”。“寇”的“攴”部件是指一只手举着有权的棍子(或鞭子)的人这种关起门来行凶的人不是好人,所以称为寇”。
设计意图:
指导重难点字词的书写,巩固基础知识。通过背景资料的展示,学生对狼牙山五壮士所遭遇的险情有初步的认知,为人物形象的感知奠定基础。
二、新授
(一)探究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习活动:借助课后题梳理故事内容。
交流概括小标题的方法。
预设1:要认真默读课文,了解内容整体把握叙述顺序。
预设2:每个部分要提炼出四个字的关键短语进行概括。
(2)学生概括小标题
学生在概括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反馈
预设:
2.利用情节图,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写的是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毅然接受任务,和敌人英勇作战,把敌人引上绝路,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设计意图:
借助课后题,概括小标题,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表达顺序、感
知人物形象等打下基础。
(二)探究二:抓关键词,感知形象
1.课文为什么要把五位战士称为“五壮士?他们有哪些勇敢的表现和壮烈的举动?学生根据提示,自主研读。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
(2)圈一圈句子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
预设:
班长:“沉着”“指挥战斗”“狠狠地打”镇定、不慌张——神态描写;
葛振林:“大吼一声”“满腔怒火”——心情描写
宋学义:“扔手榴弹抡一个圈”——动作描写;
胡德林、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表情描写;瞄准射击”动作描写。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逐步形成如下图示,顺势指导书写“抡”和“贯”。“抡”的右下部分是“匕”;“贯”的第三笔是竖。
3.学生讨论人物形象。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引导学生关注“沉着”这个词读出班长的冷静,感受他的英勇无畏。
学生朗读感悟。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引导学生抓住“大吼一声”满腔怒火”读出葛振林对敌人的憎恨。
学生朗读感悟。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引导学生抓住“抡一个圈”“使出浑身的力气”等词语,感受宋学义把对敌
人的仇恨全部化成力量。
学生朗读感悟。
◇胡徳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引导学生抓住“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读出胡德林和胡福才两位小战
士战斗的专注。
学生朗读感悟。
4.感受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1)这些句子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预设:每一个战士都抓住一个细节进行描写(板书:细节描写)
(2)从“沉着 、大吼 、抡 、 全神贯注”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1:枪口喷怒火,带着仇恨,这种语言和只有文学作品才有,这就是语文,文中的每一处声音、每一个动作,每一处景物都在表达这种爱恨分明,视死如归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预设2:这些举动都表现出战士们英勇善战,对敌人无比的恨。
(学生的交流可能会是针对某一个细节,可能是整体的感受,可以出示资料帮助体会)
【补充资料】日本侵略军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对根据地人民的屠杀非常凶残。例如,1943年9月,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北县区进行了三个月的“秋季大扫荡”,仅三个月的时间,日军残杀我人民6674人,烧房54779间,抢掠与焚毁粮食2934万斤,抢走耕畜19300余头,毁农具172600余件,使北岳人民受到了严重损失。)
5.带着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6.小结:学了这一段,我们作文时描写人物要注意把语言、心情、动作、神态描写具体还应注意学习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
用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形象是阅读理解中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巩固阅读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三)探究三:深入研读,了解写法
1.刚才交流的句子具体描写了每位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形。这种对个体的聚焦我们称之为场面描写中的“点”。
2.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前两句话,谈发现。
预设:这是对五位战士的概括描写,描写了一个团队战斗的群像场面。
3.小结:开头对五位战士的概括描写和战斗场面的概括描写就是一个面。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也就是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板书:点面结合)
4.交流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
(1)学生思考: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2)交流反馈。
预设:就好像拍电影似的,镜头从远到近,从整体到个人,有一定的顺序。人物的形象很鲜明,读了让人肃然起敬。
(3)小结:是啊,从群体的全景再到个体的特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突显了人物的特点使我们对每个人物有了具休印象。
设计意图:
研读重要语段时,要学会抓关键词句细细昌味,用个性化的理解与文本、作者对话。这个环节的学习目标指向“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其情感,并了解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
三、练习
(一)巩固生字词。
练读课后词语,了解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二)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场景。
场景一:运动会接力赛场面
场景二:元宵节接上的热闹场景。
其他自选场景。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内容,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景,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概括小标题的方式,了解了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故事,能够流利地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深入研读文本后,发现作者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下一节课,我们将走进五壮士牺牲前的最后时刻,感受他们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五、作业
1.基础作业:巩固书写生字词,能够用小标题准确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2.拓展作业: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场景。
设计意图:
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是常用的长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需要进一步巩固,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来进行练笔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了解点面结合手法的好处。
【板书设计】
6 狼牙山五壮士细节描写 感悟形象点面结合突出特点马宝玉 其他战士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沉着大吼抡全神贯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