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开国大典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搜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了解背景。
【教学目标】
1.会写“政、宾”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理解“宣告、瞻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
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体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能够概括课文描写的几个场面,体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开国大典盛况,体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导入:你们看到过“新中国成立”的宏大场面吗?通过视频一起去看看隆重的开国大典吧。
播放视频,并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
2.学生谈谈看完视频后的感受,对开国大典的印象。
3.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回望历史,一起走进《开国大典》。(板书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以视频导入,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更加直观地对开国大典形成初步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新授
(一)探究一:整体感知,疏通字词
1.学生初读课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学生自读词语,读准字音。
宣告 宣布 汇集 灯盏 检阅
瞻仰 高潮 爆发 排山倒海 肃静
(2)检查生字读音。
旗帜(zhì)——关注声调。
(3)指导易混淆的字。
“爆发”的“爆”要与“暴”进行区分。前者多指革命、起义等或是因爆炸而迅猛发生的事物,后者多指山洪疾病等或是突然发财。
“盏”的“戋”部件;“爆”的“爆”部件,提醒与“恭”的区别;
“宣”和“隆”不要忘记短横;提醒“射”的“身”撤变提
(4)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区分词义。
宣告 宣读 宣布
◆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典礼开始。
◆ 这庄严的( ),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瞻仰 瞻望
◆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 )这鲜红的国旗。
◆ 从山脚抬头( ),只见四周绿树成荫,一排排房屋掩映在树丛之中。
3.学生联系课题,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大典前 大典中 大典后)
设计意图: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字词的学习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展开,并从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指导,尤其是词语的辨析,在语境中感知差异性,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探究二:提取信息,理清脉络
1.提炼场面,理清开国大典的过程。
(1)学习活动:填过程图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开国大典给你留下了哪些重要而难忘的场面
②概括场面,完成过程图。(提示:重点关注每个自然段的起始句。)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总结方法:段落起始句往往提示了这段的主要意思,能帮助我们快速提取信息,把握内容。
2.串联场面,概括大典
(1)明确要求:借助过程图说清楚、有条理
(2)小组内练说,教师巡视。
(3)小组代表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引导学生按照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时间顺序,将各个场面串连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3.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记叙了群众入场、宣布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这几个重要场面。
设计意图:
该环节引导学生借助过程图梳理课文脉络,运用扶放结合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供了支架。
(三)探究三:寻找“点”“面”,聚焦“点”
1.过渡: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我们先走进开国大典最隆重的“大典中”的场面去看看吧。(板书:点面结合)
2.小组合作,分工研读第五至十自然段的三个场面,用“ ”画出“点”,“ ”画出“面”。
3.小组汇报,交流并补充找到的“点”和“面”。
4.聚焦“点”的描写。
(1)自由读这些句子,尝试在句子边上做旁批。
(2)引导学生思考:聚焦这些描写“点”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基本在写毛主席。
预设2:这些句子的语言都简洁而又直白。
(3)针对预设1引导学生思考: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
预设: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主要的人物。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小结:毛主席就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看来,选“点”要聚焦典型。(板书:点聚焦典型)
(4)针对预设2引导学生思考:这句子看起来直白而又平淡,但从毛主席的举止和语言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氛围?
预设:我感受到了庄严而又肃穆的气氛,因为开国大典是非常隆重的时刻,是全国上下都期待已久的时刻,每个环节也都非常严肃,不容出错的。
(5)带着庄严而又肃穆的语气,读一读这些句子。
5.聚焦“面”的描写。
(1)自由读这些句子,尝试在句子边上做旁批。
(2)句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①抓住“庄严”和“雄伟”体会宣告的意义重大。
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②理解“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
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
③品味这句话中所运用的反复手法,并想象画面,尝试着再写一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 。
(3)句2:三十万人一起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这鲜红的五星红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交流反馈:“一起脱帽肃立”“一齐抬头”感受到庄严郑重,同时又是自豪,扬眉吐气。
(4)句3: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交流反馈:由静到动的转变,可以感受到庄严中带着激动。
(5)师生合作朗读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部分,引导学生抓住群众的反应,读出群众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
设计意图:
聚焦“点”的描写,引导学生体会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敬仰之情,进而发现选“点”要聚焦典型,深化对点面结合写法的认识。聚焦“面”的描写,抓住群众的反应,从关键词句中感受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
三、练习
1.熟读书写生字词
检阅yuè 瞻仰zhān 爆发bào
政府zhèng 外宾bīn 电钮niǔ 肃静sù
排山倒海 五颜六色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内容,增进学生对所学字词的积累。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过程图一起梳理了开国大典的过程,也体会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那么,这开国大典中的“点面”描写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学习。
五、作业
1.基础作业:复习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2.拓展作业:搜集、观看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典礼视频,感受场面的恢弘庄严。
设计意图:
从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除了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外,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入场(4)
大典中(5-13)
大典后(14-15)
大典前(1-4)
宣布成立
(5-7)
(聚焦典型)
群众入场
(4)
群众游行
(14-15)
点
大典中(5-13)
结合
面
大典后(14-15)
大典前(1-4)
升旗鸣炮
(8-9)
阅兵仪式
(11-13)
宣读公告
(10)
宣布成立
(5-7)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